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底條帶狀磁異常

鎖定
海底條帶狀異常是一種條帶狀磁異常,存在於各大洋底部洋盆處,由洋底岩石磁化方向不同引起。其常沿大洋中脊軸的兩側對稱分佈,相互平行,正負相間,對研究洋殼結構及其運動學過程、地磁場變化及相關地球內部動力學過程、以及海洋礦產資源分佈等具有重要意義。
中文名
海底條帶狀磁異常
外文名
Marine Magnetic Anomalies
發現者
梅森(R.Mason)(英國)
分    佈
對稱分佈於大洋中脊兩側
類    型
磁異常
原    因
洋底岩石磁化方向不同
發現時間
1958年

目錄

海底條帶狀磁異常概念

一種條帶狀磁異常,存在於各大洋底部洋盆處,由洋底岩石磁化方向不同引起。常沿大洋中脊軸的兩側對稱分佈,相互平行,正負相間。強度一般是數百伽瑪,在中脊軸部位強度較大,向兩側減小, 大體上平行大洋中脊的軸線延伸,正、負異 常相間排列,對稱分佈於大洋中脊兩側。

海底條帶狀磁異常發現

50年代初,A.D.拉夫發明了一種船用磁力儀,用來記錄海底岩石的磁性,50年代,美國“先驅者”號考察船以密集路線對太平洋部分海域進行了地磁調查。1958年,英國學者梅森(R.Mason )首先報道了東北太平洋洋底存在着條帶狀磁異常,60年代以來,在三大洋中調查,發現在各大洋底部普遍存在着特徵相同的磁異常。

海底條帶狀磁異常意義

對研究洋殼結構及其運動學過程、地磁場變化及相關地球內部動力學過程、以及海洋礦產資源分佈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