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浮屠祠

鎖定
浮屠祠,又名浮屠仁祠,指祭祀佛陀之祠,即我國早期之佛寺,為東漢楚王劉英首造。(《後漢書》作浮屠之仁祠,《後漢紀》作浮屠祠)。楚王劉英是中國早期的佛教信徒,組織伊蒲塞(優婆塞,指在家的男居士)、桑門(沙門,指出家的僧人)進行了早期佛教活動。浮屠祠已成為漢地佛寺最早的代名詞,同名寺院還有漢桓帝劉志的浮屠祠和下邳相笮融的浮圖祠。
中文名
浮屠祠
別    名
浮屠仁祠,阿育王寺
所屬地區
徐州市
地理位置
大彭鎮楚王山東北十八里灣一帶
著名景點
佛骨舍利,阿育王塔
始建於
公元52年至公元65年之間

浮屠祠記載

後漢紀》:“英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喜黃老,修浮屠祠。八年,上臨辟雍,禮畢,詔天下死罪得以縑贖。英遣郎中令詣彭城曰:“臣託在藩蔽,無以率先天下,過惡素積,喜聞大恩,謹上黃縑二十五匹、白紈五匹,以贖其愆。” 楚相以聞,詔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有何嫌懼,而贖其罪。”因還其贖。” [1] 
後漢書》:“英少時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八年,詔令天下死罪皆入縑贖。英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詣國相曰:“託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因以班示諸國中傅。英後遂大交通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 [2] 
東漢觀記》:“楚王英奉送黃縑三十五疋、白紈五疋入贖,楚相以聞,詔書還贖縑紈,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 [3] 
魏書》:“漢章帝時(此處記載錯誤,應改為漢明帝),楚王英喜為浮屠齋戒,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詣國相以贖愆。詔報曰:“楚王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因以班示諸國。” [4] 
水經注》:“又東至彭城縣北,東入於泗。猚水自淨淨溝東,逕阿育王寺北,或言楚王英所造,非所詳也。蓋遵育王之遺法,因以名焉。與安陂水合,水上承安陂餘波,北逕阿育王寺側,水上有梁,謂之玄注橋。” [5] 
全唐文》:“楚王英尢敦此道,常奉縑贖罪。詔曰:「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而為誓,其還縑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浮圖仁祠,即塔廟也;潔齋為誓,即禮懺也;伊蒲塞,則優婆塞也。” [6] 
《答宗居士書》:“及楚英之修仁寺,笮融之賙行饉。” [7] 
元詩選》:“浮屠仁祠始自漢,文罽華蓋何翻翻。” [8] 

浮屠祠傳承

浮屠祠劉英的浮屠祠

佛教傳入中國後,最早的信徒是帝王貴族。如楚王英“喜黃老學,為浮屠(佛)齋戒祭祀”,桓帝則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丹陽人笮融大起浮屠祠,造銅浮屠像,招致信徒5000餘人。
這是中國佛教造像和大規模招致信徒之最早記錄。
永平八年(公元65年),明帝詔令天下死罪者可以納絲帛請贖,楚王英奉獻絲帛以贖愆罪。
明帝答詔:“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明帝認為楚王英的奉佛是“與神為誓”,佛教被視作異域神明而受到崇信。
然而不久,楚王英被誣告暗交方士、造作圖讖以圖謀逆。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明帝將他流放,並在彭城逮捕劉英同黨,大興楚獄,誅戮數千人。
楚王英於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在流放地丹陽“懼罪”自殺。
當時隨楚王南遷或“坐死”的人數以千計,正是這些流放之民把他們的佛教信仰傳播到江淮地區。
楚王死後,佛教日漸興盛並出現四移傳播現象。
漢學家馬伯樂曾試圖證明彭城佛教滲透到中原腹地。事實上,彭城佛教的影響主要在楚王英及其信徒流徙所經的江淮地區。

浮屠祠桓帝的浮屠祠

『後漢書』卷三十,「襄楷傳」「延熹九年(一六六)楷自家詣闕上疏。……書奏不省。十餘日覆上書曰。……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
『後漢書』卷七,「桓帝紀」:「論曰:前史稱,桓帝好音樂、善琴笙。飾芳林而考濯龍之宮。
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斯將所謂聽於神乎。」可見漢桓帝延熹九年(一六六)之前,宮廷中有浮圖祠的存在。 [9] 

浮屠祠笮融的浮屠祠

之後,東漢末年笮融又在徐州、徐州睢寧縣古邳鎮、揚州間建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以佛塔為中心,四周圍以堂閣的“浮屠”祠(寺),這是最早見於正史記載的中國佛教寺院。
據《三國志·吳志·劉繇傳》記載:漢靈帝時,丹陽(今安徽省宣城)人笮融(公元?一195年),參加黃巾起義失敗後,聚眾數百人投靠彭城刺史陶謙,陶謙令他督管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廣陵(今江蘇省揚州)、下邳(今江蘇徐州睢寧縣古邳鎮)三郡的漕運(糧食運輸),併兼任下邳相。
笮融信仰佛教,他在職期間,利用職權把三郡的錢糧在彭城、下邳、廣陵間大起浮屠祠(寺) “以銅為人(佛像),黃金塗身,衣以錦採,垂銅盤九重,下為重樓,閣道週迴,可容三千餘人,悉得讀佛經。”
“由此遠近前後至者五千餘人,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子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
《後漢書·陶謙傳》也有記載:“笮融聚眾數百往依于謙,謙使其管彭城、下邳、廣陵運糧,逐斷三部委輪,大起浮屠寺,上累金檗,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圍,可容三千許人,作黃金塗像,衣以錦彩,每浴佛輒多設飲食,布席於路,其有就食及觀者且萬餘人。”
笮融在徐州、下邳、揚州間大造的寺廟為塔形,四周又建有堂閣環圍,非常之大。
這是正史記載我國建造佛寺,寺廟內塑有佛像之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