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隆寺經幢

鎖定
法隆寺經幢,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三江街道金錢寺村中部,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其寺早已損毀無存,僅存經幢一座,俗稱金錢寺經幢。 [3] 
法隆寺經幢呈平面八角形,通高6.30米。幢基為兩層須彌座,底層束腰浮雕金剛力士,上層束腰鐫刻舍施錢財建幢的善男信女姓名,其上為平座,周邊雕勾欄望柱,平座之上置幢身,遍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建幢記,幢身之上置寶蓋連珠、仰蓮、平座勾欄、短柱、華蓋、磐石、平座勾欄、寶頂等構件。法隆寺經幢製作規整,造型獨特,通體雕刻極為精緻。平座周邊雕刻北魏時期的勾欄望柱,是浙江省現存最早勾欄的實物例證。經幢雕刻的佛教人物故事、紋飾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對於研究唐代佛教文化藝術和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4] 
2006年5月25日,法隆寺經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法隆寺經幢
地理位置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三江街道金錢寺村中部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824-4-01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法隆寺經幢歷史沿革

法隆寺經幢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3] 
2016年,當地居民自籌資金50餘萬元,將法隆寺經幢東南側一座破舊老宅改造為簡易版法隆寺,法隆寺經幢周邊環境得到了改善。 [5] 

法隆寺經幢建築特點

法隆寺經幢平面呈八角形,通高6.3米,整座經幢地面上部分由十六層石雕塊體壘疊而成,其結構緊湊,比例勾稱,輪廓舒緩,挺拔秀美。歷經千百年風雨洗禮而未傾倒,説明其在力學結構上的合理性。幢體從底層須彌座到幢頂通體均有各種雕琢,刻工細膩流暢。底層須彌座束腰每面浮雕金剛力士像,兩手舉託經幢,怒目圓睜,勇猛無畏。上層須彌座束腰遍刻舍施錢財造幢的善男信女姓名。再上為幢身,上刻《佛項尊勝陀羅尼經》和建幢記。鐫刻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書體為行楷,字體構體嚴謹,筆法酒脱流暢。據《光緒金華縣誌》記載:“石幢鐫刻‘唐大中十一年立’,幢下隙有金錢,直徑約二寸許,以杖舉之宛轉其中能得。”幢身刻有《陀羅尼經》經文。寶蓋八角形,每角雕出一個獸首,齜牙咧嘴,面目可畏,中部雕有花繩。聯珠上浮雕迦陵頻伽和共命鳥,人頭鳥身,背上長翅,舒肢展翼,星飛翔狀。仰蓮三層,蓮瓣豐滿,雕琢精細。平座勾欄雕鏤也極精巧。短柱上浮雕文殊騎獅、普賢騎象和佛弟子。華蓋上浮雕四個伎樂飛天,分別作吹簫、吹笙、吹蕭、彈琵琶狀,神采各異,飄然翩躚。磐石上雕刻流雲,線條細膩柔和,委婉流暢。寶頂為半圓形,置於平座之上。 [2] 
法隆寺經幢

法隆寺經幢文物遺存

法隆寺經幢遍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建幢記,幢身之上置寶蓋連珠、仰蓮、平座勾欄、短柱、華蓋、磐石、平座勾欄、寶頂等構件。 [3] 

法隆寺經幢文物價值

法隆寺經幢製作、雕刻精緻,充分體現了唐代江南石刻藝術的水平。特別是幢身上的勾欄雕鏤精巧,是浙江省內所見最早的勾欄實物例證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平座周邊雕刻北魏時期的勾欄望柱,是浙江省現存最早勾欄的實物例證。經幢雕刻的佛教人物故事、紋飾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對於研究唐代佛教文化藝術和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  [3] 

法隆寺經幢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法隆寺經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法隆寺經幢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法隆寺經幢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三江街道金錢寺村中部。 [3] 
  • 交通信息
乘坐金華市內公共交通33路至金錢寺站下車,步行170米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