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舒豆腐

鎖定
河舒豆腐,四川省蓬安縣特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河舒豆腐綿軟,端在手上東搖西晃不垮墩子,放在桌上仍端正不偏,放一天不流水,不變型;入鍋任煮不爛,火炕任翻不硬,筷子挑起仍是嫩閃閃的不斷裂。二是吃起細嫩,味道鮮美,吃後有回味,給人以爽適的感覺。河舒豆腐以其鮮嫩、細滑、入口綿軟、菜品豐富等特點。
2013年12月,河舒豆腐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1-2]  2022年1月,入選《四川省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第二批)》。 [6] 
中文名
河舒豆腐
外文名
River bean curd
產地名稱
四川省蓬安縣
品質特點
密實細膩,富有彈性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2] 
批准文號
2013年第175號
批准時間
2013年12月25日

河舒豆腐產品特點

河舒豆腐豆腐呈乳白色或淡黃色,斷面有光澤;有豆腐特有的豆香味,口感細膩鮮嫩;有彈性,塊型完整。河舒豆腐乾:淡黃至深褐色,密實細膩,富有彈性,鹹淡適口,具有滷(燻)豆腐特有的香味。 [2] 
河舒豆腐 河舒豆腐

河舒豆腐歷史淵源

河舒豆腐作為蓬安縣的地方特色產品,自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傳人後,已有2100多年曆史。
河舒豆腐 河舒豆腐
清順治年間,河舒豆腐開始有豆腐製作作坊。
1952年,河舒豆腐作為名牌產品拿到川北行署展銷。 [2-3] 

河舒豆腐產地環境

河舒豆腐 河舒豆腐
南充市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熱水主要分佈於農作物生長區;氣候特徵:春早、夏長、秋短、霜雪少、冬暖;年平均氣温17℃左右;年日照時間處於1200-1500小時範圍內;年降雨量1100毫米;災害性天氣(如秋綿雨、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頻率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全年以西北風為主。南充土壤包括5個土類、10個亞類、31個土屬、85個土種,其中以紫色土、水稻土為主,紫色土約佔全市土壤面積的60%,適宜大豆種植。 [4] 

河舒豆腐生產情況

河舒豆腐 河舒豆腐
截至2016年底,河舒鎮推豆腐的專業户已有20多家,年產量75000斤,年銷售額11萬元。當地經營河舒豆腐的餐飲店,共有16家,直接帶動200多人就業,創造產值超過2500萬元。 [1] 

河舒豆腐產品榮譽

河舒豆腐 河舒豆腐
2013年12月,河舒豆腐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2] 
2022年1月,入選《四川省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第二批)》。 [5] 

河舒豆腐地理標誌

河舒豆腐地域保護範圍

河舒豆腐產地範圍為四川省蓬安縣河舒鎮、相如鎮、錦屏鎮共3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2] 

河舒豆腐質量技術要求

原輔料
大豆:產自產地範圍內,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生產用水:產地範圍內地下水,符合國家關於生活飲用水相關規定。
鹽滷:成分符合國家食品添加劑相關規定。
食用鹽: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生產加工
豆腐
工藝流程:選料→浸泡→磨漿→濾漿→煮漿→點漿→蹲腦→壓制→成品。
工藝要點:
浸泡:春夏浸泡5小時至10小時,秋冬浸泡8小時至12小時。
磨漿:豆、水比1:6,磨漿後三次離心處理。
煮漿:温度95℃至105℃,時間10分鐘至20分鐘,煮漿後二次篩漿處理。
點漿、蹲腦:鹽滷點漿,點漿温度為75℃至85℃。比例為1%至1.2%。蹲腦5分鐘至6分鐘。
壓制:壓制至水分含量≤90%。
豆腐乾:
工藝流程:選料→浸泡→磨漿→濾漿→煮漿→點漿→蹲腦→澆製→壓榨→切塊→滷(燻)制→包裝→成品。
工藝要點:
浸泡:春夏浸泡5小時至10小時,秋冬浸泡8小時至12小時。
磨漿:豆、水比1:6,磨漿後三次離心處理。
煮漿:温度95℃至105℃,時間10分鐘至20分鐘,煮漿後二次篩漿處理。
點漿、蹲腦:鹽滷點漿,點漿温度為75℃至85℃。比例為1%至1.2%。蹲腦5分鐘至6分鐘。
澆製:自然瀝水≥1小時。
壓制:豆腐乾應壓制到塊型整齊均勻、質地密實、有彈性。
滷(燻)制:採用配製好的滷汁進行滷(燻)制。
烘乾:烘乾至水分含量≤75%。
理化指標:
<b>豆腐乾</b>
項目
滷製豆腐乾
熏製豆腐乾
水分(g/100g)≤
75.0
70.0
蛋白質(g/100g)≥
13.0
15.0
<b>豆腐</b>
項目(%)
嫩豆腐
老豆腐
水份(g/100g)≤
90.0
85.0
蛋白質(g/100g)≥
4.2
5.9
專用標誌使用
河舒豆腐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蓬安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河舒豆腐的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