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沮水

(黃河支流渭河支流北洛河支流)

鎖定
沮水,一名東沮水 [10]  、沮河 [1]  、沮水河 [11]  ,黃河支流渭河支流洛河支流,古稱“姬水”,源自子午嶺東麓的沮源關 [10]  ,向東蜿蜒匯入洛河,橫貫陝西省黃陵縣全境。流經上畛子農場和雙龍、店頭、康崖底、橋山,至橋山鎮龍首村(原龍首鄉)的縣河口入洛河,全長140公里,集水面積2486平方公里。 [10]  流域地形較為複雜,河道彎曲,個別河段落差較大,歷年地表徑流量平均11320萬立方米;水面平均流量3.59立方米/秒;平均輸沙量84.9萬噸,河流比降為1%。 [1] 
沮水與黃帝有着許多淵源,相傳,黃帝生在沮水源頭的沮源關降龍峽。黃帝陵在沮水下游畔橋山下。 [13] 
中文名
沮河
別    名
姬水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渭河支流北洛河支流
地理位置
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
流經地區
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
發源地
子午嶺東麓的沮源關
主要支流
柳芽川、雙龍西溝、建莊川、淤泥河、清河
河    長
140 km [10] 
流域面積
2486 km² [10] 
平均流量
3.59 m³/s
河    口
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橋山鎮龍首村

沮水幹流概況

沮水在洛河流域的位置 沮水在洛河流域的位置
沮水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沮水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沮水,源於黃陵縣西北陝甘邊界的子午嶺沮源關南側(柏林莊 [1]  ),東略偏南流,橫穿黃陵縣境,流經上畛子農場和雙龍、店頭、康崖底、橋山 [1]  ,繞過縣城南在橋山鎮龍首村 [1]  (原龍首鄉)的縣河口入洛河。全長140公里(135.2公里 [11]  ,一説境內全長128公里 [1]  ),平均比降3‰(一説1% [1]  ),集水面積2486平方公里(一説2488平方公里 [11]  ,一説2420.4平方公里 [1]  )。 [10] 
流域地形較為複雜,河道彎曲,個別河段落差較大 [1]  ,店頭以上穿過橋山林區,年徑流1.33億立方米,含沙率每立方米4公斤,略高於葫蘆河;店頭以下進入梁峁丘陵區,河谷開闊,發育一、二級階地。 [10] 
沮水黃陵縣雙龍鎮索洛灣段 沮水黃陵縣雙龍鎮索洛灣段
沮水黃陵縣舊城區段 沮水黃陵縣舊城區段
沮水黃陵縣新城區段 沮水黃陵縣新城區段
沮水橋山下河道 沮水橋山下河道
沮水在黃陵縣橋山鎮(原龍首鄉)縣河口匯入洛河 沮水在黃陵縣橋山鎮(原龍首鄉)縣河口匯入洛河

沮水水文特徵

據《延安地區志》,沮河年徑流量1.03億立方米,水力藴藏量1.08萬千瓦。 [11]  據《黃陵縣誌》,歷年地表徑流量平均11320萬立方米;水面平均流量3.59立方米/秒;平均輸沙量84.9萬噸,河流比降為1%。 [1]  據黃陵水文站資料載:5年一遇的豐水年裏徑流量14750萬立方米,在兩年一遇平水年裏10310萬立方米。4年一遇旱年6000萬立方米,20年一遇旱年4590萬立方米。汛期(7、8、9三個月)。年徑流量變幅在1.48~0.46億立方米之間。 [1] 

沮水主要支流

沮河有柳芽川、雙龍西溝、建莊川、淤泥河及宜君縣境內的清河等5條較大的支流,長度都在10公里以上,屬季節性河流。 [1] 
清河,包括西河、玉華河。分別發源焦坪鄉後溝和銅川郊區鳳凰山東麓,前者流經西河川,後者流經馬場川,至彭村下合而為一,東北流入黃陵沮河,本縣境內總長102.5公里。河牀比降1/150,平均流量0.61立方米·秒。玉華河上、下游有國營太安林場,彭村農場,亦為本縣主要煤礦區。 [2] 
山岔河,發源于山岔鄉葛溝與後安溝,流經本鄉10個行政村,至黃陵王莊科與清河匯合後入沮河。主河道長26公里,河牀比降1/150,平均流量0.22立方米·秒。 [2] 
淤泥河,發源於黃陵縣萬堂山附近,在龍首村與沮水河交匯。全長31.8公里,流域面積17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07億立方米,枯期流量0.02立方米/秒,河水常年清澈。 [11] 
黃陵縣沮境內河主要支流表
河 名
河長 km
比降 (%)
流域 面積(km2)
平均流量m3/秒
多年平均徑流量萬m3
各典型年徑流量(萬噸)
多年平均 輸沙量 (萬噸)
五年一遇豐水年
p=20%
二年一遇 平水年
p=50%
四年一遇乾旱年
p=75%
二十年一遇乾旱年
p=95%
柳芽河
19.6
17.4
129.0
0.18
574
755
522
303
232
1.57
雙龍西溝河
22.5
15.4
205.0
0.29
912
1199
830
482
369
2.50
建莊川河
44.2
13.4
464.0
0.655
2065
2714
1879
1090
835
5.66
淤泥河
31.8
10.3
176.0
0.33
1045
1311
957
563
428
28.72
[1] 

沮水治理開發

沮水引水工程

龍首渠,地處沮河下游龍首鄉龍首村,始建於1948年,系堆石壩,曾屢毀屢修,一度由自流引水改為提水。1976年該渠在沮河漲水中遭到嚴重破壞,1979年10月重新復建,壩址由原沮河入泗河口上移狄家川村前,新修了50米漿砌石攔河壩一座,250米土壩一座,倒洪兩處,塊石砌渠4公里。復建工程於1980年9月完工。共計砌石13500立方米,填土4.20萬立方米,投資30萬元,使設施灌溉面積達到2000畝,其中提水灌溉改自流灌溉700畝,擴灌800畝。此外,造地132畝,改良沙板地1200畝。 [3] 
幸福渠,渠首位於店頭鎮白石村前,始建於1952年,灌溉面積不足300畝。1957年—1958年改堆石壩為漿砌石滾水壩,擴建了一支渠和二支渠以及兩支渠橫跨沮河的渡槽。1972年將白石村以下沿沮河右岸的山根的渠線改到沮河左岸至白石林場,並增設了林場倒洪,擴大灌溉面積478畝,避免了山坡下滑而毀渠的危險。幸福渠乾渠長5000米,有效灌溉面積1344畝。 1977年,胡蘆溝台改河時幸福渠渠系遭受嚴重破壞,致使灌溉能力降到1979年的60多畝。1981年11月15日至1982年3月3日又投資13.71萬元再次復建,使本區的灌溉面積恢復到原來的1726畝。這次復建中,新砌干支渠4000餘米,砌石6000立方米。 [3] 
東風渠,原位於橋山鎮東門外高石崖砭外沮河北岸上,1967年2月開工修建,1968年8月竣工,共計完成石方2035立方米,土方2.5萬立方米,投工34112個,投資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7萬元。 1977年印台山改河工程開工,因其截流使原壩失去攔水能力。1979年東風渠改建,將壩址上移到黃陵縣人民醫院牆後。這項工程乾渠總長4.5公里,石砌3公里,有效面積830畝。 [3] 

沮水蓄水工程

鄭家河水庫 鄭家河水庫
鄭家河水庫,地處黃陵縣西北部沮河支流淤泥河上游,隆坊鎮西北川道鄭家河村上游500米處。1970年動工,1972年12月底竣工。 大壩位於鄭家河下游600米處的兩溝河流交匯處,河牀高程1007.0米,壩體為均質土壩,壩高28.5米,頂長46.3米,底寬155米,頂寬7米,外坡比降1:3,內坡比降1:2.5。壩基防滲為截流槽形式,槽長150米,外坡排水溝1200米,共計完成土方53.5萬立方米,石方0.2248萬立方米,砼0.06萬立方米。卧管、輸水洞位於土壩左端,卧管68孔,斜長75米,高0.16米,最大泄流量0.8立方米/秒。涵洞為石砌拱洞,城門洞型,全長96米。溢洪道位於大壩左側,為梯形斷面,長286米,砭板襯砌,最大泄流量35.5立方米/秒,總庫容117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785萬立方米,正常年內平均蓄水量為200多萬立方米。 大壩建成後,1973年發現大壩右端出現一條平行於軸線的裂縫,其長381米,寬3—6毫米,深4米左右。經用黃土漿澆灌辦法處理後,再未發現異常。1979年又發現涵洞進口兩米段內漏水。1980年在省軍區獨立師舟橋連的協助下將其拆除,並進行打樁處理,重新築砌。 [4] 
閻莊水庫,位於腰坪鄉南川閻莊村前。1971年10月16日動工,1972年底峻工。總投資14.91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58萬元。有效灌溉面積400畝,養殖水面130畝。大壩為黃土均質壩,壩高21米,頂長210米,頂寬4米,最大底寬153米,防滲形式為截流槽。輸水洞位於壩內原河槽左側體內,採用卧管結構,其長66.7米,最大泄洪量0.48立方米/秒。溢洪道位於大壩右岸,為開敞式梯形斷面,底寬10米,長97米,最天泄洪量是18立方米/秒。壩高21米,庫容127.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86.1萬立方米。 [4] 
西河水庫,位於清河中游,距縣城3公里。1973年3月動工,1975年8月建成。為土壩,高33米,頂長495米,寬6米。總庫容785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411萬立方米,死庫容25萬立方米。水庫上游屬薄層覆蓋程度侵蝕次生林封育山區,控制流域面積107.5平方公里。庫上游河道長26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為495萬立方米,輸沙4.3萬噸。水庫輸水為壓力管道,校核流量500立方米/秒,可供清河下游4500畝川台地灌溉。工程總投資285萬元。 [9] 

沮水水電工程

張寨水電站,1967年4月興建,1970年5月1日建成投產,這個電站是利用河道截彎取直,鑿洞引水造成落差發電,該站的主要建築物有攔河壩1座,引入隧洞200米,(徑2米),調壓池廠房等。該電站水頭9.5米,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裝機200千瓦(單機100千瓦),年利用6200小時,年發電50—65萬度。1976年大水,站房進水,攔河壩被沖壞,1978年修復發電,總計投資27.3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4.3萬元,地方投資3萬元,投工日9.35萬個。張寨電站,在11萬伏高壓電網未輸入本縣之前,是縣城工業和照明用電的主要來源。 1985年度,張寨水電站實際發電量高達76萬度。 [6] 
上翟莊水電站,1969年元月27日動工興建,1972年6月1日建成發電,主要建築物有攔河壩、進水洞、衝砂洞、引水隧洞和廠房等。水頭9.8米,引水流量2.8立方米/秒,裝機250千瓦,年利用6000小時,年發電45—65萬度,總投資34.87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2.03萬元。電站攔河壩等水工建築在1976年雨洪中遭受嚴重破壞,1977年底修復發電。 [6] 
麻灣電站,1977年12月5日開工修建,1978年12月25日建成發電,主要建築物是重力滾水壩,高7米,長30米,底寬11米,引水渠1000米,隧洞長100米(徑2×2米)。電站水頭13.2米,引水流量1.2立方米/秒,裝機150千瓦(單機75千瓦),年發電30萬度。 [6] 

沮水河道治理

沮河川道,川窄河牀淺,曲流發育,排洪不暢,一遇到200立方米/秒洪水,沿河建築及大面積農田即被淹沒或沖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直接受到威脅。為了使河牀穩定,達到除患興利的目的,黃陵縣有計劃地採取河靠山,路讓邊,地連片,適當截灣取直,順直河槽的辦法,對沮河河道進行了數次治理,取得了良好效益。
印台山改河工程,於1977年動土開工,1982年7月全部完成,工程沿山邊開挖了1200米的新河道,其河牀底寬30米,深3.5米,左岸為漿砌石護1100米,共完成土方30萬立方米,砌8萬立方米,總投資32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5萬元。造地95畝,改良沙板地200畝,保護了300畝農田免受水災。
呼家灣改河工程,1980年10月施工,1981年建成。這項工程新開河道500米,其中開石山長100米。新河道進口寬50米,築有石砌攔河壩1座,土壩400米,石砌攔河壩右側設有進水閘,涵洞各一座長200米,以作灌溉渠道。渠首工程共開石3萬立方米,填土3萬立方米,砭200立方米。造地176畝,改良沙板地326畝,擴大灌溉面積180畝,保證灌溉600畝。
上翟莊改河工程,利用上翟莊水電站原有攔河壩,在加高原有攔河壩3.5米基礎上,新開鑿遂洞長200米,寬12—15米,用石砌護了下游河岸。隧洞進口築拱壩一座,出口石砌護河岸100米,保證了發電、灌溉用水。隧洞開挖土1.2萬立方米,開石0.5萬立方米,砌石1741立方米。
整個工程經遒兩個階段,第一期工程於1974年開工,1975年鑿通隧道,洞寬3米,高2.5米。第二期工程1980年11月5日結束,擴洞寬達12—15米,段資2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8萬元。造地367畝,引洪漫灌改沙板地570畝。
1975年,黃陵縣一度在河道治理上颳起“改河風”。由於盲目冒進,使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都遭受不同程度損失。當時全縣開工的改河工程就有14處,其中不少工程在開工前未進行勘測設計和水文計算而導致中途失敗。如劉家川打洞改河,洞長670米,洞寬需要加大到30米以上,因工程量大,技術要求高,條件不具備,難以建成而停建,造成不良影響。 [5] 

沮水歷史文化

沮水源於沮源關。沮源關,又名興隆關,俗稱鬼門關,位於黃陵縣境西北子午嶺巔,海拔1687米,始建於秦,秦將蒙恬監修。原名鬼門關,清朝末年改為興隆關,因沮河發源於此,又名曰沮源關,是秦直道上主要關口之一,古人有“竦峙袤延,形勢若天塹”之稱。子午嶺是羣山中唯一南北走向的山脈。居其上望嶺東西,山勢起伏,歷歷在目。秦直道在子午嶺脊,北至沮源關,遺蹟尚清楚可見。古時南至咸陽,北至長城,兵車戰馬,源源不絕於此道。現關隘全廢,唯有秦直道殘跡尚可通行,稍加修葺,可通汽車。 [12] 
據《黃陵縣人民政府》網站資料,黃帝姓公孫,名軒轅,生在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 [13] 
沮水和黃陵有着廣泛的淵源。古“黃陵八景”大都與沮水有關。民國33年(1944)《黃陵縣誌》載:“中部舊志形勝,載有八景”即:
橋山夜月 沮水秋風
南谷黃花 北巖淨石
龍灣曉霧 鳳嶺春煙
漢武仙台 黃陵古柏
橋山夜月。橋山山形似橋,並有沮水從其下環繞而得名。月光下,橋山威武聖潔。別有一番勝景。
沮水秋風。黃陵縣城有沮河水環城而過,秋風微寒時節,站在兩邊山峯起伏相夾的沮水河岸,微風與秋水寒氣使人倍感清爽。
南谷黃花。南谷即城南黃花溝,每到百花凋零的季節,這裏卻盛開着金黃色的野菊花,一簇簇、一叢叢,滿山遍野,芬芳襲人。
北巖淨石。北巖指原北坡底路旁一巨大岩石。相傳此石很神奇,無論多大霜雪都難落此石,實屬奇特。岩石現已無存。
龍灣曉霧。龍灣,指縣城東通往龍首的川道,它因傳説中接黃帝上天的飛龍龍首伸於此地而得名。這裏山川迴繞,曲曲彎彎,清晨,霧靄升騰,山似游龍,景色別緻。
鳳嶺春煙。鳳嶺指今連接橋山而上的石山嶺,山形似鳳,滿山翠柏又為人們心目中的鳳凰添羽增彩。此景豔陽晨霧中最美。
漢武仙台。相傳漢武帝徵朔方凱旋,在黃帝陵前築起的祈仙台。位於黃陵左前方,為圓形土台,現有曲形石蹬道,登之,可觀城區全景。
黃陵古柏。指陵廟所有柏樹,其中許多千年以上的古柏。盤根虯枝,形態各異,枝葉遮映,黛色參天,生長茂盛。 [7] 
沮河下游河畔的黃帝陵 沮河下游河畔的黃帝陵
沮河下游河畔的黃帝陵,為“天下第一陵”,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橋山上,西距沮河0.5公里,東距西延公路0.51公里,東南距軒轅黃帝廟0.9公里。古稱橋陵,因山形如橋,下有沮水穿過故名橋山,陵曰橋陵,自清代畢沅陵前題碑“古軒轅黃帝橋陵”之後,橋陵之稱更為著名。民國31年(1942),陝西省第三區專員公署改稱橋陵為黃帝陵,以利與蒲城豐山唐睿宗橋陵區別。黃帝陵封土於秦代。唐宋以來,陵墓有所加大,現代陵墓高4.57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外樹標誌説明:“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帝陵。國務院總編號第162號,古墓葬分類號,第1號,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2年12月9日。”橋山面積1355畝,三面環水,背靠黃土高原,以山脊與黃土高原相連,面向平川,與印台山遙相呼應。山上古柏參天,四季長青,最高海撥949米,陵墓位於橋山頂部,古柏叢中平台上,海潑高度為977.8米,與沮河相對高度為146~156米。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