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溪遺址

鎖定
沙溪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柴橋沙溪村北部,距今約4500年,穿山至白峯公路南側,海拔19米的蛇山東面。1987年,遺址西北部靠近蛇山一側仍為一塊高地,與蛇山東坡相綿延。後因磚瓦廠不斷取土燒窯,高地漸被削平,遺址上部的商周文化層消失殆盡,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層也遭到嚴得破壞,現在遺址面積約7000平方米。
中文名
沙溪遺址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柴橋街道沙溪村 [2]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距今4500多年) [1] 
面    積
約 7000 m²

沙溪遺址遺址簡介

沙溪遺址位於北侖區柴橋街道沙溪村北一公里,北側為329國道,西為蛇山東緣。原地貌為山前坡地,1994年第一次發掘時由於工農業生產原來地貌就已被破壞,上層被夷為平地上層商周遺存盡失海拔與周圍水田相當。
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省考古研究所1994、1997年曾兩次進行發掘共發掘370平方,出土有夾砂紅陶斧、魚鰭形鼎足、石鏃等器物。文化層厚約1-1.5米,現主要分佈在329國道通往沙溪村的機耕路西側,蛇山東緣,以苗莆間的田間小路為中軸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50米的橢圓形區域內。
1994、1997對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遺址的文化性質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其年代相當於良渚文化晚期,其內涵既有河姆渡文化的傳統因素和良渚文化因素又有明顯的地方特色。與浙東沿海島嶼同屬一個文化區,現已被公佈為北侖區區級文物保護點。 [2] 

沙溪遺址文化遺物

文化遺物主要是陶器,石器極少。陶器分夾砂、細泥、粗泥陶等類,其中部分夾砂,粗泥陶胎因未充分加温呈一種“夾炭”狀態,可見陶坯夾雜有機質。陶器種類有鼎、釜、罐、盤、豆、缽、釜支子等。其中魚鰭形是盆形鼎、竹節把黑陶豆等是良渚文化典型器。繩紋釜、釜支子等又具有河姆渡後續文化特徵,陶器中最大部分是一種粗泥紅陶,器形以小口為特色,種類心矮圈足罐為主,還有繩紋釜、鼎和一種直口缽。這部分陶器具有地域特色,與舟山羣島的馬岙遺址相近,是浙江沿海地區一種新的考古學類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