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埠村

(平度市舊店鎮沙埠村)

鎖定
沙埠村是位於平度市舊店鎮的。
沙埠村位於平度市東北邊陲,距縣城45公里,東有蘇格莊、孟格莊,北有南黃同,西與李家莊相鄰,南與小沽洄接壤,總面積16萬平方米。
中文名
沙埠村
所屬地區
平度市舊店鎮
人口數量
695人
耕地面積
1264.5畝

沙埠村村莊概述

沙埠村 [1]  是個古老的村莊,建村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四川籍移民王姓建村。以村東沙埠子為村名,故曰“沙埠”。建村至今已有627年的歷史了,村內人口皆是漢族。在姓氏上有王、張、劉、宗、程,王姓居多,佔總人數的95%以上。
全村地形西高東低,原村中間有一條小河,將村分為南北兩半。小河發源於敖萊山東麓,承接狠虎崖,九沒山之水,流經李家莊,經過沙埠往東匯入黃同河,注入小沽河流入膠州灣。河南崖,以南灣崖著名,灣東頭有棵大榆樹,高6米,粗四、五個大人手拉手才能圍過來,樹蔭150多平方米,遮住了整個灣東頭。古時,平度東北鄉一提起沙埠,沒有不知南灣崖大榆樹的。此樹伐於1958年春。
沙埠東靠黃同河,發源於大田鎮東北望兒山南麓,承接陳家、九里夼、華山諸山來水,流入小沽河,流經面積128.91平方公里。1959年在北黃同村西北,建中型水庫一座,名曰“黃同水庫”。
氣候屬暖温帶,東南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温11.9攝氏度。
沙埠村自然資源:耕地面積1264畝,人均1.89畝,礦產資源貧乏,僅有鐵礦石,含鐵量極差無開採價值。原有山場兩處,狠虎崖和敞口澗。狠虎崖於1998年被王德君承包(50年)。
政區人口  位於鎮駐地東北部。東隔河與西孟村相毗鄰,南臨小沽洄村,西臨東李家莊村,北與南黃同村相連。耕地面積1264.5畝,居民210户,695人。
1941年前,沙埠歸平度州孟格莊鎮所轄,
1945---1958年,屬平北縣兩目區,
1958年7月至9月歸孟格莊鄉,
1958年10月—1976年9月,屬兩目人民公社,
1976年1月--1982年10月屬石橋人民公社,
1982年11月--1995年12月屬石橋鄉,
1995年1月---2012年12月屬祝溝鎮,
2013年1月--至今屬舊店鎮所轄。
經濟狀況  該村以種植業為主。2005年,糧食總產量790噸,花生總產量101噸,蔬菜總產量1110噸,水果總產量10噸,經濟總收入490萬元,人均所得4455元。
優勢產業  蔬菜面積10畝,冬暖式大棚5個。
社會事業 沙埠村的教育,過去由於生產落後,經濟基礎薄弱,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建國前,全村有校舍27間,教師3名,4個年級,40幾個學生,入學率不足50%。建國後,教育事業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新建校舍54間,總面積1300平方米“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現在沙埠小學已達到了標準化。由於貫徹了富民政策,隨着村民們的物質生活提高,沙埠村文化活動日趨豐富,1995年辦起了秧歌隊、獅子高翹隊,1996年村裏辦起了老年學校,老年“益壽”門球隊,老年活動中心和人口學校等。1998年老年學校曾獲祝溝鎮“村級標兵單位”獎。
有學區小學一處;老年活動中心一處;幼兒園一所;有線電視、電話用户均在90%以上;參加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率為91% [2] 

沙埠村自然地理

一、 位置
沙埠村位於平度市祝溝鎮東北邊陲,距平度城約45公里。新修建的平石柏油公路(平度至石橋)通過村南。東與孟格莊、蘇格莊為鄰,西有李家莊,北有南黃同,南與小沽洄接壤。交通方便,有利於發展工農業生產。
二、面積
沙埠村總面積1800餘畝,其中總耕地面積1500畝,村民住宅90畝,菜園20畝,果園地250畝,。全村地形西高東低,南高北斜。
三、地質
沙埠村屬於半丘嶺地帶,土層最厚處達十幾米之多,土層下為鐵板砂。在土層結構上,大部分為粘土性質,呈黑褐色,立絲層。村南至冢子西一段有機質含量較高,適合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村東沙嶺和北窪鹽鹼地段宜種花生、地瓜,疃家巒(即溝西)丘嶺地宜植果樹。
四、河流
在沙埠村東流經一條黃同河,它是小沽河支流,發源於大田鎮東北望兒山南麓,承接陳家、上夼、九里夼、華山諸山之水,流向東南。在小沽洄東南叉河尖處匯入小沽河。流域面積128.91平方公里。1959年在北黃同村西北修建中型水庫一座—-黃同水庫。由於修了黃同水庫築壩蓄水,現在大壩以下至小沽洄段的河牀基本枯竭,河牀兩岸造地種田和植樹造林。解放前後,每年汛期達到高潮時,大水猛漲,河水橫溢,給兩岸農作物造成很大損失。
冢子河,發源於敖萊山東麓,承接敖萊山、狠呼崖和西南嶺、疃家巒之水。原冢子南以東經小沽洄疃南流入黃同河。1975年整改土地時,由人工另挖掘河牀讓其改道,現沿小沽洄村北往東注入黃同河,全長5公里。
沙埠河,發源於九沒山東麓,承接九沒山,連埠頂及南黃同之水,流經沙埠村中心,往東匯入黃同河,全長4.5公里。1975年整改土地時,沿趕牛道往南至冢子河,用人工挖了一條“迎新河”,把九沒山及連埠頂之水送入冢子河;1988年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又把沙埠街心河填平,由小學往南至平石公路段挖了一條狹長形平塘,把南黃同及亂葬崗頂的來水蓄在此塘中。又把村南平石路北側修了漿砌水道,把溢洪的水送往黃同河。
五、氣候
沙埠村的氣候,屬暖温帶,東亞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温11。9攝氏度。一般年份,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熱害和冬害的嚴重幾率極少,年內各個季節氣候差異明顯。冬季乾旱少雪,多西北風,氣温平均在零下1.6攝氏度左右;春季風大,少雨多旱,氣温於三月底、四月初開始回升,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氣團控制季風盛行,多東南風,降雨量集中;秋季光照充足,晝夜温差平均在10攝氏度左右,適宜作物生長,常有秋旱和和連陰雨。全年初霜一般始於10月20日(農曆9月20日左右霜降至),終霜多在翌年4月7日左右。無霜期年平均195.5天,全年日照時數約為2700小時,日照率為60%,5月日照時數最多,12月日照時數最少。
六、山脈
敖萊山,俗稱爺兒山,位於沙埠村正西方,海拔336.4米。舊縣誌有“山勢險固”之載。
狠呼崖,位於沙埠正西2.5公里處,海拔中間高頂是148.1米,東北頂138.5米,西南頂136.3米。
九沒山海拔162米。傳説:洪武二年混水淹,一天淹了九沒山,此山而得名。
七、 物候
動物候:
鳥候。大雁,深秋自北南飛,次年仲春由南北返。燕子,清明前後始見,冬前飛去南方。有“大雁不過九月九(農曆),小燕不過三月三”、“立夏到,布穀(鳥)叫”之諺語。
蟲候。蟬於夏至始鳴。有“夏至到,知了(蟬)叫”、“蟋蟀叫,秋天到”之諺語。螞蟻深秋冬眠,穀雨出洞。夏天有“螞蟻傾巢出,準備下大雨”。旱天時有“兩目山戴帽,下雨下一小瓢”,“缸扎裙山戴帽,螞蟻趕山蛇過道,莊稼佬看艾蒿”之諺語。蛙立冬入河,清明前後出洞穴。蛇立冬蟄眠,二月二(農曆)以後出洞。“二月二龍抬頭“之説。
植物候:
小麥。秋分前後播種,立冬分櫱,立夏前後開花。有“麥熟一晌,谷熟一朝(指收穫)”,“白露早,寒露遲,秋分前後正適宜(指下種)”之諺語。
梧桐樹。穀雨前後發芽開花,冬前落葉。
中伏種蘿蔔;立秋前後種白菜。有“中伏蘿蔔,末伏白菜(指下種)”和“立冬蘿蔔,小雪白菜(指收穫)”之諺語。
氣象候:
小雪前後開始結冰,大雪前後河面結凍。“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大雪不封地,不過三五日”,“三九四九冰上走”,“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八十一,家裏送飯外頭吃(農活開始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耕開始了)”。

沙埠村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冰雹、風、霜凍、暴雨、蟲災、低温、連陰雨、乾熱風和高温等。
旱災。1942年秋大旱,莊稼欠收。1943年大饑荒。人們逃荒要飯,餓死人。1960年春大旱。1968年大旱。1981年伏旱嚴重。1997年伏旱80多天,百年不遇,隨後又出現高温。
蟲災。1954年,豆蟲成災。1977年,紅蜘蛛成災。
澇災。1960年秋河水漫溢,草荒地連片,80%人得水腫病。1964年7月暴雨,土地漫水。1979年8月19日至20日,受11號颱風影響,連降大雨30多小時,降雨量378毫米,造成災害。
冰凍。1968年大雪提前來臨,使秋作物和大白菜、芹菜全蓋在大雪中,損失極大。

沙埠村自然資源

沙埠村土地總面積2000畝,其中交通用地佔50畝,村鎮用地240畝,農業用地1500畝。全村可利用土地面積為1800畝,已利用面積佔80%。土地等級,按國家土地分級標準劃分規定共分四級,無一級土地;二級地面積為1100畝,為本村最佳土壤;三級地面積240畝;四級地面積100畝,五級地面積60畝。

沙埠村作物分佈

建國前,當地小麥品種有:脖兒青、小紅麥、大紅麥等,由於種植管理條件不善,產量低,品質差,退化嚴重。
建國後,引進新品種,多次進行品種更新,先後有濟南2號、濟南4號、反修1號、煙農15號、915091、917003等早熟品種。
玉米在建國前,當地農家品種有小粒紅、大粒紅,都是春播品種,建國後引進新品種:金黃後、二馬牙、魯單33號掖單22號等。
地瓜在建國前,當地農家品種有:一窩猴,蔓長、纖維多,產量低。建國後引進新品種:勝利百號、濟薯1號,青農2號、大紅袍、豐收白等。
花生建國前,當地農家品種有“大一窩猴”、“小一窩猴”等。建國後引進新品種:大白沙、小白沙、142、海花1號、花37、花38等,自1995年底開始種夏花生品種“祝峯204”早熟新品種。

沙埠村村莊教育

沙埠村沙埠小學

始辦於1931年由熱愛教育家王文和先後兩次集資蓋起校舍27間,聘用南黃同張瑞林任校長,西朱毛村王建春任教師,自任董事,親自動員學生20餘人上學讀書。
1953年改設完全小學簡稱“完小“。招收1-6年級學生。課程設置5門:國文、算術、體育、圖畫、唱遊。教學時間每日6小時,每節45分鐘。教學運用5個環節,即:組織教學、複習舊知識、進行新課、鞏固新知識、佈置作業。年終舉行考試,60分為及格,不足60分要補考,平均各科達到60分才能畢業。
1955年,課程設置同上,但語文分成:閲讀、作文、寫字三項,從三年級設作文見週一次。從四年級開始設置週記並增設珠算。寫字課除教學寫字基礎知識還練寫毛筆字。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採用百分制記分法。凡升入高一級學校的都要實行百分制統一考試製度,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錄取,這種考試製度一直延續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招生時間也由原來的春季始業改為秋季始業。
1958年學生雖有些增加,但教學質量明顯下降,學校開始大辦“三場”搞“衞星田”大鍊鋼鐵,晝夜復收,師生頻繁參加校內外勞動,教學秩序被打亂。1961年後,開始糾正“大躍進”時教學工作的一些錯誤做法,教學秩序逐漸恢復了正常。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教育又受到嚴重破壞,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改小學六年製為五年制,從此沙埠村開設了全日制九年制小學五年制教育。學生增加,但教學陷入癱瘓狀態,課程設置7門,天天讀《毛主席語錄》、語文、算術、軍體、唱歌、圖畫、勞動,課程設置雖較全面,但學生學習寥寥無幾,大搞所謂“開門辦學”、“走出去、請進來”、拜工農為師、請貧下中農登講台,以階級鬥爭、憶苦思甜為主要內容,放鬆文化課教育,原來的考試製度被取消。1972年通過整頓學校,開始抓文化課教育,但不久,又批所謂“修正主義路線回潮”,教育秩序又被重新打亂,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通過撥亂返正,文化課課堂教學恢復為教學工作的主導地位。學校開始重視“雙基”(基礎知識、基本訓練),重視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從德、智、體三方面得以全面發展,教學秩序走向正常。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轉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意見》,宣佈恢復高考招生制度,並宣佈當年立即恢復高考招生。重新恢復考試製度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撤出,教育局統一管理。
1976年以後,學校逐步走向正規,沙埠村設有初中班稱為聯中,1990年沙埠聯中合併於石橋中學,學區小學由南黃同遷於沙埠稱為“學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課程設置:1-4年級,思想品德課、語文、數學、自然。5-6年級設思想品德、語文、數學、自然、地理、歷史、體育、美術、勞動技術等課。教學時數每日6小時,每節40分鐘。自1993年以來,遵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為“四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
1998年統計,全校共有學生380人,教職工21人,校舍71間,佔地總面積1300平方米,成為標準化工程達標學校。

沙埠村幼兒教育

沙埠村的幼兒教育始於1975年,原稱“育紅班”,招收6週歲幼兒入園。辦班的目的是為了解放勞動力,進行學前教育,1978年“育紅班”改為“幼兒班”是年入園幼兒20餘人,佔應入園幼兒總數的80%。教師1人。1985年為加強幼兒教育招收4-6歲幼兒入園,按年齡分大班和小班。4-5歲為小班,6週歲為大班。幼兒教育設有統一學制。所設課程有體育、語文、計算、音樂、美術等,思想品德和生活衞生,寓於其中,具體內容由縣教研室統一編寫。
幼兒園的教學,生動活潑,多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愛好,採取講故事、做遊戲、實物觀察、簡易娛樂、日常生活指導等方式,開發智力,培養道德風尚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