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沃野鎮故城

鎖定
沃野鎮故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獨侖鎮瓦窯灘村根子場社。故城最早建於北魏時期,是北魏六鎮中最西端之軍事要鎮,也是北魏時期著名的歷史事件北魏六鎮起義發生地之一。 [3] 
沃野鎮故城坐北朝南,為中、東、西三連城,呈“凸”字形。城東西約1150米,南北約1000米。城中間向南為甕城,中、北部有大型台基。城東北角有一高大夯土堆,為角樓遺蹟。古城內磚瓦和碎陶片俯拾皆是,曾出土蓮花紋瓦當,均屬北魏遺物。 [2] 
2006年05月25日,沃野鎮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沃野鎮故城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
所處時代
漢至南北朝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038-1-038

沃野鎮故城歷史沿革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結束了十六國紛爭局面。太平真君十年(449年),北魏大敗柔然,為了防止柔然南下,在北方(內蒙古自西以東、陰山以南地區)設置六鎮。從西到東第一鎮沃野鎮。 [5] 
沃野鎮後因山洪和黃河水沖刷致使城牆倒塌被沙土覆蓋。 [4] 

沃野鎮故城遺址特點

沃野鎮故城居沖積平原區,地勢險要。古城北微高而南低,為東西向三連城,呈“凸”字形。城東西約1150米,南北約1000米。中城大,向南突出,東城小,西城更小。東城東西寬282米,南北長571米。城牆早年倒塌,形成土壟,壟寬40米,壟背高1至2米,用黃土夯築而成。中城向南開一門,門兩側有兩座高大的土堆,高8米,基寬40米。該土堆是當年嘹望烽火的嘹望樓遺址。東西兩座城的城門位置不清。東城東北角有座大土台,土台南北長69米,東西寬43米。上面散佈着灰陶片泥質、輪制,可辨別為食器殘片容器殘片。中城北牆中段南側30米處有一座土堆,高1米,長110米。土堆中夾雜着簡瓦、板瓦殘片。在城中西北角有一塊粗布紋條磚。古城西側至西羊場村500多米的路面上散佈着陶片,這是城外的居民遺址。 [2]  [4] 
沃野鎮故城

沃野鎮故城文物遺存

沃野鎮故城內磚瓦和碎陶片俯拾皆是,曾出土蓮花紋瓦當,均屬北魏遺物。 [2] 

沃野鎮故城歷史文化

北魏是鮮卑族所建立的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掌握的王朝,為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北魏遷都洛陽之前,首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當時塞北柔然強大,塞內分佈着高車(即敕勒)和山胡。北魏皇始元年至延和三年(396~434年),北魏先後自東而西設懷荒、柔玄、撫冥、武川、懷朔、沃野等軍鎮,史稱北鎮或六鎮。其置鎮目的為外御柔然,內製高車、山胡,拱衞京都。在當時的沃野就居住着鮮卑、高車、山胡等民族。 [4] 
沃野鎮還發生過對中國歷史進程有重要影響的北魏六鎮起義。北魏末年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空前尖鋭。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匈奴人破六韓拔陵率先在沃野鎮起義。義軍先破沃野殺鎮將,立號真王元年,後又南下圍武川,攻懷朔。起以前後長達六年,人數曾達百萬,起義極盛時擁有燕、幽、定、瀛、滄七州之地。 [6] 

沃野鎮故城保護措施

保護碑 保護碑
2006年05月25日,沃野鎮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1年,沃野鎮故城遺址被列入國家《“十二五”文物保護設施建設項目儲備庫名單》。 [3] 

沃野鎮故城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沃野鎮故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獨侖鎮瓦窯灘村根子場社。 [3] 
  • 交通信息
自駕:從烏拉特前旗出發經烏拉特大街—京青線—S215—X711—S311—沃野鎮故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