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汾陽關帝廟

鎖定
汾陽關帝廟,原名關王廟,因廟內原有鑄鐵關羽騎馬像一尊,俗稱鐵馬老爺廟,始建於貞觀元年(627年)。正殿內供奉關聖帝君及王甫、趙累、周倉、關平四員大將。 [1]  位於山西省汾陽市文峯街道鼓樓南社區廟前街4號,佔地面積為6315平方米。 [2] 
汾陽關帝廟坐北朝南,二進院佈局,現存主要建築有:關帝殿及其偏殿、中殿及左右朵殿、獻殿、東西配殿、藏經樓、齋房院、照壁等。中殿為單檐懸山頂、獻殿為單檐歇山頂。中殿與獻殿採用勾連搭手法相連,前、後殿,由空心捲棚勾連,搭合成為一體。殿頂四周用黃色琉璃獸頭滴水鑲邊,彩色琉璃做殿脊,檐下的拱眼、象眼琉璃飾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 
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3]  2019年10月,汾陽關帝廟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汾陽關帝廟
始建時間
唐貞觀元年(627年)
地理位置
山西省汾陽市文峯街道鼓樓南社區廟前街4號
建築面積
6315平方米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8-0229-3-032

汾陽關帝廟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汾陽關帝廟始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
汾陽關帝廟 汾陽關帝廟
四月初八,古稱武侯祠。
宋代,改易武安王廟。
明代,謂之義勇武安王廟。
明正德十年至明嘉靖二十四年(1515年~1545年),汾陽關帝廟由明皇室慶成王府和永和王府修繕建成。 [1]  [3] 
清順治九年(1652年),易名關聖帝君廟,廟貌總體呈明代建築風格。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汾陽關帝廟被侵華日軍改為臨時醫院,廟內珍貴文物遭受洗劫破壞,前院的捲棚、鐘鼓樓被拆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後,汾陽關帝廟被閻軍二戰區改為傷兵臨時包紮所,東偏院四十年代曾為豬、牛等牲畜屠宰場,廟內已無珍貴文物。
1958年初秋,全民大鍊鋼鐵時期,汾陽關帝廟內鐵獅的一隻耳朵被人用鐵錘砸掉。
汾陽關帝廟 汾陽關帝廟
20世紀60年代,汾陽關帝廟正殿改為教室,校內教職工分別在檐下壘砌磚牆、抹麥秸泥保護層,使明柱、斗拱、懸山檐下的琉璃浮雕得以保存下來。
20世紀90年代,汾陽市對汾陽關帝廟舉行維修,現存為明代遺構。 [3] 
1997年,汾陽市博物館遷入汾陽關帝廟。
2012年,在汾陽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汾陽關帝廟這一古老建築得到全面恢復。 [1] 

汾陽關帝廟建築格局

汾陽關帝廟建築結構

汾陽關帝廟坐北朝南,二進院佈局,東西長82.19米,南北寬73.27米
關公像
關公像(2張)
,佔地面積為6315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存山門(新建)、獻殿、正殿(關帝殿)和後殿,兩側存前院東西垂花門(新建)、東西配殿、東西耳殿及後院東西耳房,後院東為春秋樓。其他主要建築有:中殿、左右朵殿、藏經樓、齋房院、照壁等,總佔地面積5500平方米。
正殿為磚石台基,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分前、後殿,由空心捲棚勾連,搭合成為一體。前加面寬三間,進深三間的捲棚歇山式抱廈。殿頂為筒板瓦覆蓋,大部分琉璃為明代遺物,正吻、垂吻、戧吻均完好,脊剎為獸馱寶珠,背後題跡:“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五月建”。
殿頂四周用黃色琉璃獸頭滴水鑲邊,彩色琉璃做殿脊,琉璃脊正中為一座琉璃龕廈,檐下橫排斗拱10朵,殿門為六開扇木隔扇門。中殿脊剎後書:大明正德十五年(1515年)重建。 [1]  [2-3]  [5] 
配殿為面闊七間進深兩間的廊房式,通面闊25.4米,通進深6米。西偏殿“忠候殿”,殿內供奉唐宸、葛雍、周武三位靈候;東偏殿“三聖殿”,殿內供奉王靈官、金龍四大王、倉神三位執掌火、水、糧的神祗。前院的正殿兩大側建有東西廂房各六楹,全院廊檐合抱,對稱而立。廂房南北兩隅各有助門一個,通東西偏院。西偏院的西側原有圍廊十間,後牆臨南門街,已改建為小型街心文化廣場。
東側院在2010年重修關帝廟時改為小廣場,並新建戲台。 [1] 
汾陽關帝廟 汾陽關帝廟

  

汾陽關帝廟建築特點

汾陽關帝廟中殿與獻殿採用勾連搭手法相連,面闊三間、進深四間
汾陽關帝廟
汾陽關帝廟(6張)
。中殿為單檐懸山頂、獻殿為單檐歇山頂。拱眼壁均採用琉璃塊鑲嵌,浮雕神采各異的龍鳳圖案。
正殿殿頂正脊、垂脊均採用浮雕蓮花琉璃脊筒,大部分琉璃為明代遺物,正吻、垂吻、戧吻均完好。
正殿檐下的拱眼、象眼琉璃飾物,全部是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等《三國演義》故事造型。浮雕以淺黃、渾黃、綠色為主色。 [1]  [2-3]  [5] 

汾陽關帝廟文物遺存

關公銅像
據《汾陽金石類編》載:“關聖身高六尺四寸半,足長七寸,寬三寸半,身圍
關公銅像
關公銅像(4張)
三尺七寸,服甲冑持鞭。所乘鞍馬身長五尺一寸半,尾長二尺六寸半,馬腿長二尺四寸,耳高三寸,馬口徑三寸,長四寸辦,前後腿距三尺七寸,胸寬一尺九寸,口旁鎖環至鞍橫長五尺二寸餘。”
關公銅像威猛凜凜,無標註鑄造年代,據清代知事王公式昌先生考證,應當鑄於明萬曆之前,而汾陽關帝廟的別稱“鐵馬老爺廟”,便由此而來。1956年秋,關公銅像運至太原,現鐵像存於太原純陽宮內。 [1]  [3]  [5] 
汾陽關帝廟
汾陽關帝廟(6張)
三足銅鼎
三足銅鼎總高0.9米,口徑0.67米,壁厚4釐米,凸出部位鑄狻(suan)猊造型,鼎口鑄纏枝牡丹,鼎口左耳鑄“慶成王奉國將軍施財”及糾首名,右耳鑄各位捐鼎者姓名。三足銅鼎1956年曾從廟裏轉移至原汾陽縣文化館保存,1994年重回廟內,是汾陽市保存完好最大的明代銅鼎。 [1]  [3]  [5] 
鐵獅子
鐵獅子連底座高1.84米,坐形,包球勢,底座正面鑄“大明正德五年(1505年)七月十六日造”及捐造人姓名。此獅原置前院的捲棚兩側,民國初重修廟院時才移置廟門外。該鐵獅捲毛、巨眼,張目施爪,形態威猛。1980年原汾陽縣文化局將鐵獅移置於杏花村鎮太符觀正殿前。
汾陽關帝廟內存明代琉璃獅一對。 [1]  [3]  [5] 
鐵人拉馬像
鐵馬身長約1.5米,高約1.1米,兩嘴角有環。四鐵人侍立兩馬左右,各高1.6米,作拉馬勢。早年,鐵馬昂首於廟前,鐵像均鑄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1950年夏,鐵人拉馬像被人砸碎變賣。2013年在多方捐助下重鑄鐵人鐵馬並放置於關帝廟前。 [1]  [3]  [5] 
碑刻
汾陽關帝廟內存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重修碑1通。原過殿內曾有明代石刻風、雨竹碑,碑高0.8米。石碑正面篆刻“關公竹説”四個字,下刻十二行,共156個字,並刻有關公竹説詩二句“不謝東君意,丹心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背面篆刻“關公辭曹”四個字。據載,“關聖風雨竹圖”傳為關羽當年身陷許昌曹營時手繪,暗寄劉備,以表明心跡之物。世間因此留下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故,歷朝歷代的忠義之士也紛紛以“關聖風雨竹圖”和關公竹説詩來表明自己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 [1]  [3]  [5] 

汾陽關帝廟文化活動

汾陽關帝廟軼事傳説

明代有位朱姓秀才做過統計,當時汾陽城內人口總數不足3萬,朱氏宗
鐵人馬復原像
鐵人馬復原像(2張)
親及其眷屬便佔去了三分之一,而僧侶、祭司則佔了近十分之一,王府、寺廟、宗親宅院佔去了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汾陽關帝廟更以其獨特的代表性成為當時皇族子嗣、州府官員表忠義、表官風的重要場所。
民國之前歷朝歷代每年都在關帝廟內設三次祭祀,大祭為農曆五月十三。相傳此日為關帝誕辰,民俗又稱這天為“關老爺磨刀日”,這一天多為雨天,若是“幹磨”(即無雨),則年景堪憂。故也是民間俗成的祈雨之日,廟中所得佈施,半數由此廟會徵得。而每年的二、八月初三為小祭日,清朝時以官祭為主,同時也是府縣官員與裏方糾首們相聚議事,與百姓同台觀戲體恤民情的日子。 [1] 

汾陽關帝廟活動建設

1998年,汾陽關帝廟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隨後推出了汾陽王郭子儀紀念堂陳列、明代數學家王文素生平及學術成就展覽、夏汾高速公路出土文物展覽、館藏文物精品展覽、館藏書畫展覽、周恩來生平展、香港歷史展覽、迎春燈謎會展。
截至2019年,汾陽關帝廟連續舉辦三屆關公文化節,開展宣傳關公文化,弘揚歷史傳統的戲曲演出、曲藝表演、書畫、剪紙作品展覽等一系列文化活動。 [1] 
 
1919年汾陽關帝廟 1919年汾陽關帝廟

汾陽關帝廟文物價值

汾陽關帝廟是山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貌總體形制呈明代建築風格,原汾陽關帝廟中的關公銅像(現存於太原純陽宮)沒有美髯,外形更像是一員戰將,與美髯、坐姿關公像有很大區別,對研究明代建築文化和關公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1]  [2-3]  [5] 

汾陽關帝廟保護措施

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3] 
2019年10月,汾陽關帝廟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汾陽關帝廟 汾陽關帝廟

汾陽關帝廟旅遊信息

汾陽關帝廟地址

汾陽關帝廟位於山西省汾陽市文峯街道鼓樓南社區廟前街4號。
汾陽關帝廟

汾陽關帝廟交通

公交:從汾陽汽車站,乘坐汾陽8路/汾陽2路/孝義301路/汾陽4路/汾陽1路等公交至體育場站下車,直行200米,左轉步行300米即到。
自駕遊:從汾陽東高速口下車,途經汾酒大道和學院路,行駛4.5千米即到。
從汾陽西高速口下車,途經歧銀線和永和西大街,行駛6.5千米即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