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

鎖定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是江西科技師範大學下設二級學院。
學院前身為1977年創建的江西師範學院南昌分院中文系,開辦之初設有漢語言文學三年制專科專業。1998年漢語言文學升格為四年制本科。2003年創辦廣告學本科專業。2005年創辦對外漢語本科專業。2006年開辦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專業。2007年中文系更名為文學院。 [1] 
截至2022年11月,學院有本科專業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個;有教師79位。 [1] 
中文名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
創辦時間
1977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汪貴德
本科專業
4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個
院    訓
立德樹人,傳承人文;知行合一,創新進取
地    址
江西省南昌市紅角洲學府大道589號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辦學歷史

1977年10月17日,江西省革命委員會發出贛革發(1977)46號文件,批轉省文教辦公室《關於舉辦師範學院分院的請示報告》,決定在上饒、宜春、井岡山、九江、撫州、南昌等地、市創辦江西師範學院分院,各分院的任務主要是為本地、市培養中學師資。文件還就各分院的規模、專業、學制等作出規定:各分院暫設中文、數學、物理、化學四個專業,學制均為三年;南昌分院的規模為600人。此為中文系成立的文件依據。
1978年1月12日,第一批新生報到入學。4月8日,第二批新生報到入學。兩批新生組成1箇中文班,共計學生31人,標誌着中文系正式開始招生。
1980年9月8日,受豐城礦務局和新建縣委託舉辦教師培訓班,中文報到51人(學制2年)。
1982年9月15日,校黨委決定:中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5個系科成立辦公室。
2002年5月12日,學院校訓定為“明德精業”。
2007年,經學校批准,中文系改為文學院。
2011年5月,藝術學理論學碩點、學科教學(語文)專碩點獲批。
2014年5月,藝術學(廣播電視領域)專碩點獲批。
2015年5月,職業技術教育(文化藝術)專碩點獲批。
2016年5月,中國語言文學一級碩士點獲批。
2017年5月,漢語國際教育專碩點獲批。 [1]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辦學條件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院系專業

截至2022年11月,學院有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廣告學、廣播電視學4個本科專業。 [1]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22年11月,學院有教師79位,其中教授9名(含校聘教授),副教授20名,擁有博士學位教師24名(含2名博士在讀)。 [1] 
江西省中青年骨幹教師:查清蘭 [4]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學科建設

截至2022年11月,學院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個。 [1] 
學科類別
學科名稱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中國語言文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漢語國際教育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
學科教學(語文)、廣播電視
資料來源: [1]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學建設

截至2022年11月,學院有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品牌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有省一流本科課程3門;有微格教室、語音室、課件製作實驗、創新創業實驗室等專業實驗37間,研究生專用教室3間,教學實驗儀器設備521台/套,教學經費投入年均148.72萬元。 [1] 
專業建設
專業類別
專業名稱
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漢語言文學(師範)、漢語國際教育
省級品牌專業
漢語言文學(師範)
省級特色專業
漢語言文學(師範)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漢語言文學(師範)
資料來源: [1] 
課程建設
課程類別
課程名稱
江西省線上一流本科課程
廣告心理學
江西省社會實踐類一流本科課程
消費者行為與營銷策略
江西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
廣告心理學
資料來源: [1]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學術研究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1月,學院有省級科研平台2個,校級研究平台1個。 [1] 
科研平台一覽表
平台類別
平台名稱
省級科研平台
江西傳統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江西省文旅廳文化藝術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江西省體育產業與文化研究中心(與江西省體育局共建)
校級研究平台
江右文獻研究中心
資料來源: [1]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1月,近十年來,學院教師獲批省部級、國家級立項80餘項,發表核心以上文章120餘篇;共主持《堆花酒包裝設計與品牌提升方案》(2021)、《齊雲山食品抖音賬號運營》(2021)、《江西宏協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企業文化建設》(2021)等3項目橫向課題,橫向課題經費達到50萬;參與主筆《江西省“十四五”廣告產業發展規劃》(2020)、《九江市户外廣告整體規劃》(2019)、《江西省“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2021)、《江西省“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2021)、《新餘市體育事業和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等多項社會服務項目。 [1] 
科研課題一覽表(部分)
課題類別
課題名稱
立項時間
主持人
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
智能傳播時代算法偏見的生成機理與風險規制
2021
李翔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文化認同視域下江西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研究
2019
李翔
江西省科技計劃項目
南昌漢代海昏侯墓出土金銀銅器圖案、紋飾數字化展示與研究
2018
黃齊賢
江西省文化藝術規劃課題
唐宋時期江西道教研究
2017
袁潔
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
微博環境下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研究
2017
熊萌之
資料來源: [1]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學術資源

截至2022年11月,學院有專業的圖書資料室,專業藏書30萬冊,雜誌88種。 [1]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文化傳統

  • 院訓
立德樹人,傳承人文;知行合一,創新進取
訓解: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魯國叔孫豹回答晉國範宣子何謂不朽時説:“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即是説立德為最高,立功次之,立言又次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説文解字》:“悳,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玉裁注:“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所以德既指道德、德行,又指恩惠。《管子·權修第三》:“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樹人,謂濟而成立之(黎翔鳳:《管子校注》)。立德樹人,即指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而以立德為先。
《説文解字》:“傳,遽也。”段玉裁注:“凡展轉引伸之稱皆曰傳。”(段玉裁:《説文解字注》)《説文解字》:“承,奉也,受也。”(許慎:《説文解字》)傳承,即指傳授和接續、繼承。《周易·賁·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王弼注:“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觀天之文,則時變可知也;觀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王弼撰、樓宇烈校釋:《周易注》)人文是相對天文而言的。院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又指強調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觀念。傳承人文,即指老師傳授、學生接續、繼承的知識理論,其內容是人文性質的。
立德樹人,昭示了文學院教育的根本任務;傳承人文,昭示了文學院教學內容的性質。
中國古代哲學的“知”包括知覺、知識、道德意識,“行”多指個人的行為、活動,尤其是道德行為,“行”也稱“為”、“習”、“踐履”、“實踐”,知行問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問題(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下)》)。“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上》,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王守仁第一次明確地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題,肯定知行的統一,強調了行比知更為重要的意義(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下)》)。院訓“知行合一”即選擇此積極的內涵:知識理論的學習與工作實踐緊密結合,在實踐中豐富發展所學的知識理論。
創新,指師生教與學中必須具有的精神,一是對往哲時賢知識理論的熟諳和深厚掌握,二是勇於提出質疑、大膽突破的勇氣,二者缺一不可,前者為後者必須的前提和條件。《論語·子路篇》:“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進取,指一意向前(楊伯峻:《論語譯註》)。院訓“進取”即是師生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為的精神,是積極、健康、陽光的心態:不論處境如何,始終能保持心靈的自由思考,不斷地學習、實踐,使人生由欲求、求知、道德而至於審美的境界(張世英:《美在自由》第二十三章“人生的四種境界”)。
知行合一,要求師生的知識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創新進取,要求師生學習、工作有明確的目標追求並且呈現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
院訓強調立德,強調傳承,強調實踐,強調創新,從內在邏輯來説,是對師生的共同要求,立意於現在,着眼於未來,要求師生不斷地提升、完善自己。 [3]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汪貴德
副院長(主持工作)
陳緒平
黨委副書記
鄔學軍
副院長
陳玉蓉
資料來源: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