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北縣誌

鎖定
《江北縣誌》是1996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提方、吳錫南、曹世元。 [1] 
中文名
江北縣誌
作    者
吳提方,吳錫南,曹世元
出版時間
1996年12月
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ISBN
7536634285

江北縣誌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該縣的地理、政治、文化、經濟、科技、衞生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1] 

江北縣誌作品目錄

封面
江北縣誌
<江北縣誌>編纂委員會
<江北縣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江北縣誌>編輯組
<江北縣誌>審稿組
凡例
圖片
江北縣政區圖
江北縣地貌圖
江北縣疆域沿革圖
江北縣水系圖
江北縣交通旅遊圖
江北縣地貌衞星攝影
縣城兩路鎮彩紅外線航拍圖
1991年4月,江澤民同志在江北縣龍溪鎮看望奶牛專業户侯遠福
1987年4月,李鵬同志在江北縣視察重慶機場建設
中共江北縣委員會辦公大樓
江北縣人大常委會、政協江北縣委員會辦公大樓
江北縣人民政府大門
重慶機場
龍溪開發區
縣城南部開發區
縣城中心轉盤
郵電大樓
晚晴園
縣圖書館
廣播電視大樓
中日合資企業重慶長江依之密活塞工業有限公司
江北化肥廠及其生產品尿素
四川省江北機械廠大門
西南合成製藥廠大門
希望集團·重慶希望飼料公司
洛磧洛源號輪
中英合資企業重慶葛蘭素製藥有限公司
商品蔬菜基地
草莓基地
高產精養魚池
蠶桑基地
萬畝柑桔矮、密、早、豐栽培試驗示範圖
勝天水庫
兩岔河水庫
縣百貨公司百貨大樓
縣城渝航市場
榮獲部、省、市優的部份產品及獎盃、獎狀(證書)
花石溝恐龍館
塔坪寺石塔
縣境出土的戰國巴式矛
縣境出土的漢代銅幣
多功城遺址
珍稀古樹——白桂木
遜敏書院舊址
江北縣中學
龍溪鎮花園小學
兩路幼兒園
小學武術活動一瞥
著名武術家趙子虯在練南拳
江北縣中醫院
(國家部級以上獎旗獎狀)
統景武陵山莊
統景十里幽峽
縣城金龜島度假村
碧津公園內的王樸烈士塑像
張關地下迷宮
縣城日產7萬噸自來水廠
日處理3萬噸污水處理場在修建中
五星園公廁
日處理60噸垃圾處理場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官員卡爾泰勒博士一行在縣境考察婦幼衞生示範縣工作
國務委員、國家計生委主任彭珮雲陪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執行主席薩迪克及7國外使在縣內視察計劃生育工作
布基納法索總統托馬·桑卡拉一行在江北縣考察沼氣建設
德國建築專家來兩路鎮考察城鎮建設
重慶市渝北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全體成員合影
重慶市渝北區地方誌辦公室工作人員合影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建置政區
第一章建置沿革
第一節建置
第二節疆域
第三節縣治遷徙
第二章行政區劃
第一節清代
第二節中華民國時期
第三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第四節邊界區劃調整與變化
第三章建制
第一節縣屬鎮
第二節區轄鄉鎮
第二篇自然地理
第一章地質地貌
第一節地質
第二節地貌
第二章地表徑流
第一節長江干流
第二節長江支流
第三章氣候物候
第一節氣候
第二節物候
第四章土壤植被
第一節土壤
第二節植被
第五章自然資源
第一節土地資源
第二節水資源
第三節生物資源
第四節礦物資源
第五節旅遊資源
第六章自然災害
第一節乾旱洪災
第二節冰雹 大風
第三節綿雨 寒潮
第三篇人 口
第一章人口分佈及普查
第一節人口分佈
第二節人口變動
第三節人口普查
第二章人口構成與素質
第一節構成
第二節素質
第三章人口控制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措施
第三節宣傳
第四篇農業
第一章生產關係變革
第二節土地改革
第三節農業合作化
第四節人民公社
第二章耕地面積 農業區劃
第一節耕地面積
第二節農業區劃
第三章糧 油生產
第一節糧食
第二節油料
第四章果經生產
第一節果品
第二節蔬菜
第三節茶葉
第四節花卉
第五節瓜藥雜
第五章畜禽生產
第一節主要畜禽
第二節主要飼料
第三節疫病防治
第六章蠶桑生產
第一節栽桑
第二節養蠶
第七章水產
第一節養殖
第二節捕撈
第三節魚病害防治
第八章農業機具
第一節傳統農具
第二節現代機具
第九章農技 農藝
第一節種植制度
第二節育種與良種推廣
第三節主要作物栽培技術
第四節施肥
第五節作物保護
第十章經營管理
第一節計劃管理
第二節勞動管理
第四節財務管理
第五節收益分配
附:農業企事業單位選介
第五篇林業
第一章林業資源
第一節資源與分佈特點
第二節資源調查 林區規劃
第二章林業生產
第一節採種 育苗
第二節造林綠化
第三章林業管理 森林保護
第一節林業管理
第二節森林保護
第四章國營林業企事業單位
第一節林場
第二節苗圃 公司
第六篇水利
第一章水利設施
第一節蓄水設施
第二節引水設施
第三節提水設施
第二章水土保持 旱洪防治
第一節水土保持
第二節旱洪防治
第三章水電建設
第一節機構 管理
第二節建設
第七篇鄉鎮企業
第一章沿革 管理
第一節沿革
第二節管理
第二章行業
第一節工業
第二節建築 建材
第三節商業 服務 運輸
第四節種植 養殖
第五節其他行業
第八篇工業
第一章工業經濟成份
第一節私營工業
第二節城鎮集體
第三節國營工業
第二章工業門類
第一節煤炭工業
第二節天然氣工業
第三節電力工業
第四節冶金工業
第五節化學工業
第六節機械工業
第七節建築建材工業
第八節造紙、印刷、毛筆工業
第九節紡織、縫紉、皮革工業
第十節陶瓷陶器、玻璃、火柴工業
第十一節食品工業
第十二節其他工業
第三章管理
第一節機構及體制
第二節經營管理
第四章重點工業企業與產品選介
第一節市屬以上工業企業
第二節縣屬工業企業
第三節優質產品
第九篇交通 郵電
第一節古道
第二節公路
第三節橋樑
第四節鐵路
第五節航道
第六節碼頭 渡口
第七節重慶江北機場
第二章運輸
第一節人力運輸
第二節畜力運輸
第三節汽車運輸
第四節短途運輸“一網五化”
第五節聯合運輸
第六節水上運輸
第七節搬運裝卸
第八節管道運輸
第三章交通管理
第一節公路養護 路政管理
第二節交通安全
第四章郵政
第一節郵政
第二節郵政業務
第三節郵政設備
第五章電信
第一節電報
第二節電話
第三節機械裝備
第六章管理
第一節技術質量
第二節財務
第三節經濟核算
第十篇城鄉建設
第一章規劃
第一節縣城兩路鎮規劃
第二節場鎮規劃
第二章縣城建設
第一節江北城
第二節兩路鎮
第三節水土鎮
第三章主要集鎮建設
第一節魚嘴鎮
第二節洛磧鎮
第三節統景鎮
第四節靜觀鎮
第五節龍溪鎮
第四章鄉場村舍建設
第一節鄉場
第二節村舍
第三節沼氣
第五章建築業管理
第一節建築隊伍
第二節設計施工
第三節建築市場管理
第六章房地產管理
第一節規劃管理
第二節土地管理
第三節房產管理
第七章環境保護
第一節環境污染
第二節污染防治
第三節環境監測
第十一篇商業
第一章經濟體制
第一節私營
第二節公私合營
第三節國營
第四節供銷合作社
第五節集體
第六節個體
第二章市場
第一節城鎮市場
第二節鄉場
第三節市場變化
第三章商品購銷
第一節糧油
第二節食品 副食品
第三節日用工業品
第四節五交化商品
第五節煤炭 石油
第六節藥品 醫療器具
第七節土產 日用雜品
第九節生產建築材料
第四章對外貿易
第一節出口商品
第二節貿易量
第五章飲食服務業
第一節飲食業
第二節服務業
第六章管理
第一節計劃
第二節倉儲
第三節運輸
第四節財務
第十二篇財政 税務
第一章財政體制
第一節縣級財政體制
第二節鄉鎮財政體制
第二章財政收入
第一節農業税(田賦)收入
第二節工商税收入
第三節企業收入
第四節其他財政收入
第三章財政支出
第一節經濟建設支出
第二節文教衞生支出
第三節撫卹、社會福利、救濟支出
第四節行政管理費支出
第五節其他支出
第四章財政管理
第一節財政預決算
第二節財務管理
第三節預算外資金管理
第四節財政監察
第五節債券管理
第五章税務
第一節税制
第二節徵税
第三節減、免税
第四節查補偷、漏税
第五節利潤監交
第十三篇金融
第一章機構
第一節典當
第二節錢莊
第三節合作金融
第四節銀行
第五節保險
第二章貨幣
第一節幣種
第二節流通
第三節投放 回籠
第三章存款 儲蓄
第一節企業存款
第二節財政性存款
第三節農村存款
第四節儲蓄存款
第四章貸款 撥款
第一節工業貸款
第二節商業貸款
第三節農業貸款
第五節基本建設撥款貸款
第五章結算
第一節種類
第二節管理
第六章保險
第一節種類
第二節費率
第三節防災
第七章其他業務
第一節代理金庫
第二節金融信託
第三節承兑貼現
第八章管理
第一節信貸資金
第二節現金
第三節金銀
第四節利率
第十四篇經濟綜合管理
第一章計劃管理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計劃制度
第三節計劃編制及實施程序
第四節計劃成效
第二章統計管理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統計工作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工商企業登記
第三節市場管理
第四節個體經濟管理
第五節經濟合同管理
第六節商標、廣告管理
第七節查處違章違法經營
第四章物價管理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物價演變
第三節價格管理
第四節物價監督檢查
第五章標準計量管理
第一節計量
第二節標準化
第三節質量監督
第六章審計管理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審計
第十五篇黨派羣團
第一章中國共產黨江北縣地方組織
第一節中共江北縣地下組織
第二節中共江北縣委員會
第三節黨委日常工作
第四節各時期主要工作
第五節駐縣市屬以上企業單位黨組織簡況
第二章中國國民黨江北縣黨部及三民主義青年團重慶支團江北縣分團
第一節中國國民黨江北縣黨部
第二節三民主義青年團重慶支團江北縣分團
第三章中國民主同盟江北縣支部
第一節組織沿革
第二節主要活動
第四章羣眾團體
第一節江北縣總工會
第二節農民組織
第三節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江北縣委員會
第四節江北縣婦女聯合會
第五節江北縣科學技術協會
第六節江北縣工商業聯合會
第七節江北縣個體勞動者協會
第八節江北縣歸僑僑眷聯合會
第十六篇政權 政協
第一章代議機構 權力機關
第一節議事會參議會
第二節各界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節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五節鄉鎮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章行政機關
第一節江北廳理民同知署
第二節江北縣行政公署 江北縣政府
第三節江北縣人民政府
第四節基層政府
第三章人民政協江北縣委員會
第一節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政協歷屆委員會
第三節政協工作活動
第四章選舉 自治組織
第一節選舉
第二節自治組織
第十七篇公安司法
第一章公安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公安工作
第二章檢察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檢察工作
第三章審判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審判制度
第三節審判
第四章司法行政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司法工作
第十八篇民政
第一章優撫安置
第一節優撫
第二節安置
第二章救濟 福利 婚喪
第一節救濟
第二節福利
第三節婚喪管理
第十九篇人事勞動
第一章人事
第一節幹部來源 結構
第二節幹部管理
第三節福利
第二章勞動
第一節勞動就業
第二節用工制度 職業結構
第三節勞動力調配
第四節勞動保護 安全生產 獎勵制度
第五節勞動管理
第六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第三章勞動工資
第一節工資制度
第二節工資形式
第三節工資調整
第四節工資基金管理
第二十篇軍 事
第一章軍事機構
第一節國民武裝
第二節人民武裝
第二章駐軍
第一節元明清駐軍
第二節民國時期駐軍
第三節人民解放軍
第三章兵役
第一節國民兵役
第二節人民兵役
第四章戰事
第一節明清時期戰事
第二節軍閥混戰
第三節清剿土匪
第五章民兵
第一節民兵組織
第二節軍事訓練
第三節政治教育
第四節民兵武器裝備管理
第五節修建襄渝鐵路
第六章防空
第一節防空機構
第二節防空工事
第三節敵機空襲
第四節警報 疏散
第五節演習
第二十一篇教育 科技
第一章學校教育
第一節私塾 義學 書院
第二節幼兒園
第三節小學
第四節普通中學
第五節中等專業學校
第六節高等院校
第二章社會教育
第一節民眾教育
第二節農民教育
第三節職工教育
第三章教師
第一節教師隊伍
第二節教師任用
第三節教師地位與待遇
第四節教師培訓
第四章教育管理
第一節學制
第二節學籍
第三節教學
第四節體育 衞生
第五節勤工儉學
第六節經費
第七節設施設備
第五章科技機構與隊伍
第一節科技機構
第二節科技隊伍
第六章科技工作
第一節科普宣傳
第二節科技培訓
第三節信息諮詢服務
第四節技術引進推廣
第七章科技成果
第一節科研計劃
第二節鑑定與評獎
第三節獲獎成果選介
第二十二篇文化
第一章文化藝術
第一節機構 設施
第二節圖書 報刊
第三節演出
第四節文學創作
第五節音樂 曲藝 舞蹈
第六節美術 書法 攝影
第七節民間文藝
第二章著述
第一節歷代著述
第二節當代著述
第三章新聞 廣播 影視
第一節新聞
第二節廣播
第三節影視
第四章地方史志
第一節方誌
第二節黨史
第三節文史
第五章檔案
第一節蒐集整理
第二節保管與利用
第六章古蹟 文物 名勝
第一節古蹟
第二節文物
第三節風景名勝
第二十三篇衞生醫藥
第一章機構 隊伍
第一節衞生行政機構
第二節醫療防保機構
第三節衞生團體
第四節醫療衞生隊伍
第二章醫療
第一節中醫
第二節西醫
第三節中西醫結合
第四節護理
第五節醫療設備
第三章防疫保健
第一節衞生防疫
第二節婦幼保健
第四章醫療衞生管理
第一節醫政
第二節藥政
第三節公費醫療
第二十四篇體育
第一章學校體育
第一節體育教學
第二節課外體育活動
第三節代表隊 校運動會
第四節實施國家體育鍛煉制度
第二章社會體育
第一節農民體育
第二節職工體育
第三節老年、婦幼體育
第三章武術
第一節組織 傳授
第二節拳種
第三節氣功 技法
第四節挖掘整理成果
第五節武術之鄉建設
第四章培訓 競賽
第一節培訓
第二節競賽
第五章管理 場地
第一節管理
第二節場地
第二十五篇宗教 風俗 方言
第一章宗教
第一節佛教
第二節道教
第三節伊斯蘭教
第四節基督教
第二章社會組織
第一節家族
第二節幫會
第三節會道門
第四節行會
第三章風俗習慣
第一節生活習慣
第二節節日習俗
第三節嫁娶 喪葬 壽誕
第四節禁忌
第五節惡習陋俗
第四章地方語言
第一節方言
第二節諺語
第三節歇後語
第五章歌謠 傳説 掌故
第一節歌謠
第二節傳説
第三節掌故
人 物
一傳略
馮時行
張昆
蹇義
賀良春
張應思
周玉峯
黃曉輝
剛鑑
唐瑞五
胡中行
左季雲
彭韓
張倫
王樸
文化成
林肇開
王珣
黃秀君
喻凌翔
唐建章
張瑤
幸永夷
王義生
黃遠仁
黃澤淵
楊粲三
于學忠
陶昌宜
陳德榮
王子仁
封聘梁
王遠謨
龍子仁
羅成綱
戴正誠
趙壽亭
蕭萼輝
李開華
趙其文
華志超
趙君陶
張鳳伍
二江北縣革命烈士英名錄
三江北縣籍部分抗日陣亡將士名錄
四省級以上勞動模範名錄
附錄
編後記
版權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