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鎖定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是唐代詩人王勃組詩作品。這兩首詩以江、山、亭、月、夜為主要意象,描繪了江邊月夜送別的情景,把送別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句句透露着離別的傷感與痛苦,表達了作者獨有的內心感受。全詩情深而壯闊,詩人運用融化手法而渾然無跡,使詩篇呈現出空靈藴藉之美。
作品名稱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作品別名
江亭夜月送別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王勃
創作年代
初唐
作品體裁
五言絕句
字    數
40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作品原文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羣
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1]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註釋譯文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詞句註釋

⑴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⑵橫:橫亙。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中國北邊地區。
⑶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⑷泣:哭泣。離羣:離開同伴。
⑸亂煙:凌亂的煙霧。籠:籠罩。碧砌:青石台階。
⑹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⑺掩:掩蓋,掩映。
⑻江山:江水和高山。 [2]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白話譯文

其一
長江遠遠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彷彿嵌入了塞北的雲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裏,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其二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着青綠的台階,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閉着,周圍寂靜無聲;今夜裏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麼淒涼。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到咸亨二年(671)之間,可以與《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江邊送別詩相互參證,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2]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作品鑑賞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整體賞析

這組詩以江、山、亭、月、夜為主要意象,描繪了江邊月夜送別的情景,把送別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句句透露着離別的傷感與痛苦,表達了作者獨有的內心感受。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啓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後用“誰見泣離羣”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雲”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裏,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首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羣”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後的留連顧望之狀、淒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於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黃叔燦在《唐詩箋註》中還稱讚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説,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説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瀰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説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後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於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藴藉之美。
這組詩寫得情深而壯闊,把離情別緒融入了無限的江山風物之中。第一首使送別的悲泣融入巴蜀的無限雲水之間,第二首則把離別的悲情巧妙地融入了無限的江山之中,使江山都為之夜寒,讓人難以辦別被送走的友人究竟是屬於江山,還是屬於作者王勃,究竟是江山在送別友人,還是王勃在送別友人。 [2]  [3]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名家點評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煙升月轉,見話別之久;亭掩夜寒,覺悄然無人。 [4]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意雖未深,卻為正聲之始。 [4]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註》:“寂寞”句根首句,“江山”句頂次句。“寒”字妙,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 [4] 
清代朱寶瑩《詩式》:首句,夜靜無人,惟行者與送行者相坐於此亭中。二句,月色已上,正入夜深,見相坐話別,為時已久。三句、四句,行者、送行者均已去,故離亭寂寂而掩矣。人驟散去,江山如故,只增寒景,系從題後著筆。(品)悽清。 [4]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作者簡介

王勃,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長於五律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亦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喻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的詩篇仍流於華豔。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7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3-24
  • 3.    李海燕.王勃及其送別詩探析[J].2012(1):6-8
  • 4.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03-104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