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昌縣

(甘肅省金昌市轄縣)

鎖定
永昌縣,甘肅省金昌市轄縣,位於甘肅省西北部,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東鄰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與肅南接壤,境南為祁連山,境北為龍首山,地處中緯度,深居內陸,屬中温帶大陸性乾旱氣候,總面積7439.27平方千米。 [15]  [19]  [22]  截至2023年6月,永昌縣轄9個鎮、1個鄉。 [28]  截至2023年末,永昌縣常住人口17.03萬人。 [27] 
以“永昌”命名的行政區域建制最早見於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當時稱“永昌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金山之陽永昌王署置永昌衞。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衞為縣,取“永遠昌盛”意而名之。縣城位於祁連山系照面山和龍首山系武當山之間的狹長平原地帶,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永昌鐘鼓樓和漢明長城及沿線城障、烽燧,遺留眾多的文化遺蹟和豐富的人文景觀。 [23]  2016年12月,被命名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2]  2018年10月10日,甘肅省政府批准永昌縣退出貧困縣。 [3]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4] 
2023年,永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18億元,比上年增長7.5%。 [27] 
中文名
永昌縣
外文名
Yongchang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620321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甘肅省金昌市
地理位置
甘肅省西北部
面    積
7439.27 km²
下轄地區
9鎮、1鄉
政府駐地
城關鎮
電話區號
0935
郵政編碼
737200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氣候
人口數量
17.03 萬(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驪靬城
鐘鼓樓
聖容寺塔等
機    場
金昌機場
火車站
金昌火車站
車牌代碼
甘C
地區生產總值
121.18 億元(2023年)

永昌縣歷史沿革

永昌武當山 永昌武當山
據境內發掘的石犁和鴛鴦池、毛卜喇、水磨關、二壩、九壩、亂墩子灘、九個井等20多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和大量文物考證,在距今萬年前到4000年前後原始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早期,人類就在今永昌縣境西大河和東大河流域繁衍生息。商周時為西戎牧地,春秋戰國至秦時為月氏諸族牧地。
西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頓單于遣右賢王逐走月氏,遂為匈奴右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出兵河西,逾焉支山,擊敗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酒泉郡。10年後為打通西域,隔絕南羌與匈奴,又將二郡分為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縣地分屬武威郡和張掖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分為13州,今永昌縣境先後置4縣,即武威郡所屬鸞鳥縣,張掖郡所屬番禾、驪靬、顯美縣。
三國魏至西晉,永昌為番禾、顯美、驪靬3縣地,先分屬兩郡,後改屬武威郡。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前涼王張軌依焉支山置焉支、新鄣2縣,屬永寧中新置之武興郡,番禾、顯美、驪靬仍屬武威郡。晉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滅前涼。晉太元十一年(386年)秦將呂光自立涼州牧,定都姑臧,稱後涼。隆安元年(397年),禿髮烏孤自稱西平王,為南涼;同年,段業叛呂光,改元神璽,為北涼,後涼遂滅,今縣地屬南涼;隆安五年(401年),北涼沮渠蒙遜滅西涼和南涼,置涼、秦、沙3州,番禾屬北涼番禾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涼州領10郡,其中番禾郡領彰(鄣)、燕支(即焉支)2縣。
驪靬城 驪靬城
西魏時顯美屬涼州,番禾郡領番禾。
北周時,力乾(即驪靬)、鄣、燕支屬涼州總管府武威郡,廢顯美縣,其地入姑臧,番禾廢郡置鎮。
隋文帝開皇中期(590年左右),復置番禾縣,屬武威郡。大業元年(605年),將力乾、鄣、燕支等縣併入番禾縣,仍屬武威郡。
唐初仍置番禾縣。咸亨元年(670年),於縣置雄州。調露元年(679年)廢州。天寶三年(744年),改番禾縣為天寶縣,景龍元年(707年)廢,先天二年(713年)復置。廣德二年(764年)被吐蕃所陷。鹹通二年(861年),張義潮逐吐蕃,克涼州,復歸唐朝。
五代十國時期,涼州屬地均被吐蕃、回鶻、党項諸族佔領。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歸宋領地,隸西涼府。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項族李元昊攻佔甘、涼2州,於景祜五年(1038年)在興慶府(今銀川)建立西夏政權,番禾置永州,屬西涼府。
南宋寶慶二年亦即西夏寶義元年(1226年),成吉思汗出兵滅西夏,重設西涼府。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諸王只必貼木耳築新城成,賜名永昌府”(《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宮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立焉”(《元史·地理志》),屬甘肅行中書省。永昌之名自此始,沿用至今。
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衞,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
雍正三年(1725年),改永昌衞為永昌縣,隸涼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改道,永昌縣屬甘涼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各縣直屬於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劃全省為7個行政督察區,永昌屬第六行政督察區。同年11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進駐永昌,建立中華蘇維埃永昌區(縣)政府,歷時40多天。
1949年9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永昌。9月23日,成立永昌縣人民政府,屬武威行政專員公署。
1955年10月,改稱永昌縣人民委員會,屬張掖專署(河西3專署合併)。
1961年又分設武威、張掖、酒泉3專署,永昌又歸武威專署所轄。
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縣革命委員會,取代原永昌縣人民委員會。
1980年,恢復永昌縣人民政府。
1981年2月,國務院批准成立金昌市,永昌縣劃屬金昌市。 [5] 

永昌縣行政區劃

截至2023年6月,永昌縣轄9個鎮、1個鄉,分別是新城子鎮紅山窯鎮焦家莊鎮城關鎮東寨鎮六壩鎮南壩鄉水源鎮朱王堡鎮河西堡鎮 [28]  縣政府駐城關鎮。 [1] 

永昌縣地理環境

永昌縣位置境域

永昌縣隸屬於甘肅省金昌市,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東鄰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與肅南接壤。地理座標為東經10104ˊ至10243ˊ,北緯3747ˊ21〞至3839ˊ58〞。東西最長距離144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14.8公里,總面積7439.27平方公里。縣城位於祁連山系照面山和龍首山系武當山之間的狹長平原地帶,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6] 

永昌縣地形地貌

永昌縣地形複雜。境南祁連山層巒疊嶂,境北龍首山巍峨綿延,斷續漸沒於戈壁之中,兩山南北對峙;大黃山、武當山夾居其間。形成縣境內三個隆起帶、兩個狹長走廊平川和一塊殘丘戈壁荒漠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冷龍嶺主峯海拔4442米,為縣內最高峯;東部朱王堡鎮的董家堡海拔1454米,為縣內最低處,縣城所在地海拔1978米。縣內大致可分為三種地貌。
南部中、高山山地位於永昌縣境南部,均屬祁連山系,西北—東南走向,東西長99公里。以冷龍嶺為主體,包括冷龍嶺、北松林、火松林、蓋掌大坂等一系列平緩山脈和山間盆地,海拔在2500米至4000米以上。陰坡有成片天然喬、灌林覆蓋,陽坡為山地草場,是縣內主要的林區和牧區。大黃山為走廊南北兩山間的獨立山體,地處永昌縣西與山丹縣交界,是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分水嶺。因盛產大黃而得名,古稱焉支山,東西延伸約36公里,南北寬約21公里。除終年積雪的磨磨山(海拔3978米)、白露掌(海拔3060米)陡峻外,一般山體渾圓,坡度平緩。山前沖積扇發育,尤以南麓大馬營灘、大河壩灘最為廣闊。加之氣候濕潤,水源較充沛,構成境內主要林牧業區,亦為有名的天然牧場。有“祁連雪皚皚,焉支草茵茵”的美譽。
北部低山丘陵位於永昌縣北部,以龍首山為主體,包括栒子山、武當山、風門山和龍口山等山嶺及山間盆地。一般海拔1600~2500米。龍首山的成山掌、前山,營盤頂和栒子山為中部山系高峯。圍繞山峯和山脈切割較深、地形陡峻處,形成山地,其餘高差不大,山體剝蝕切割深度較小(小於500米)處,呈現石質崗地地貌,屬乾旱山地荒漠草場。大、小青羊口灘、花草灘、露泉灘(亦稱河西堡盆地)等山間盆地,主要為衝洪積砂礫層和沙土覆蓋。地勢開闊平坦,植被較繁茂,屬半荒漠類草場。局部水源充足處可耕作。
中部綠洲平原主要分佈於祁連山、龍首山之間,呈狹長帶狀。地面多衝洪積覆蓋,地勢較平坦,海拔1400~2500米,為縣內主要的糧、油、果、菜產區。1.山前沖積扇平原。分佈於西大河、東大河和祁連山各溝谷水系的溝口處,即紅山窯、新城子、東寨、六壩、南壩一帶。由南向北傾斜,坡度3~10度不等,坡降1.25~5,為典型的扇狀傾斜平原。2.洪積戈壁平原。分佈於六壩至九壩一帶,系東大河、武威市西營河洪積而成,平坦廣闊。大部分呈礫石戈壁。3.衝、淤積沙土平原。分佈於東大河、西營河洪積戈壁平原以北的水源、朱王堡一帶。地勢平坦,風化剝蝕緩慢,溝谷寬淺呈蛇曲狀,局部呈牛軛湖泊,少數地段因地下水潛蝕形成湖沼,20世紀80年代後,地下水位下降湖沼乾涸,但仍可見湖沼地貌痕跡。 [26] 

永昌縣氣候

永昌縣地處中緯度,深居內陸,屬中温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常年乾燥多風,光照充足,温差懸殊,四季中春暖回緩,夏無酷暑,秋温驟降,冬無嚴寒。受地形影響,縣境內分三個氣候區:川區温和極乾旱及温涼乾旱氣候區,淺山區温寒乾旱及寒冷半乾旱氣候區,山區寒冷濕潤及高寒很濕潤氣候區。慣稱川區氣候,淺山區氣候,山區氣候。
川區包括朱王堡鎮、水源鎮和河西堡鎮、六壩鎮團莊等地,海拔在1400~1700米之間。年平均氣温6.8℃~7.6℃,最熱月(7月)為19.5℃~24.6℃,最冷月(1月)為-10.6℃~-10.4℃。無霜期136天至150天,年平均降水量145毫米~180毫米,年日照時數2959~2962.7小時。
淺山區包括城關鎮、焦家莊鎮、東寨鎮、六壩鎮部分地區和新城子鎮、紅山窯鎮的農業種植區,海拔在1700~2500米之間。年平均氣温1.5℃~7.0℃,最熱月(7月)為14.5℃~19.5℃,最冷月(1月)為-13.1℃~-10.4℃。無霜期115天至145天。年平均降水量170毫米至320毫米,年日照時數2285.5~2959小時。
山區海拔在2500米至4000米之間。年平均氣温0℃~1.2℃,無霜期小於110天,年平均降水量320毫米至400毫米,年日照時數小於2285小時。無夏季,冬季長272天,春秋二季相連。雨量豐富,氣候濕潤。 [26] 
2023年,永昌縣日照時數2895.1小時,年極端最高氣温32℃,年極端最低氣温零下25.7℃,年平均氣温7℃,大風日35天,年總降水量183.2毫米。 [27] 

永昌縣自然資源

永昌縣水資源

永昌縣水資源以地表水為主,地下水和泉水為輔。全縣水資源可利用多年平均總量5.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量4.37億立方米(東大河2.74億立方米、西大河1.42億立方米、18條小溝小河0.217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0.371億立方米,重複利用量0.46億立方米。2020水利年度東、西大河來水量58425萬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2850萬立方米。至12月31日,三大水庫蓄水總量14700萬立方米。 [26] 
2023年,永昌縣水利年度,東、西兩大河流來水量37768.81萬立方米,比上年同期減少9703.39萬立方米。其中,東大河來水量25118.38萬立方米,較上年減少6571.42萬立方米;西大河來水量12650.43萬立方米,較上年減少3131.97萬立方米。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四大水庫蓄水總量8252.87萬立方米,較上年同期減少36.8%。全年引硫濟金工程引水2882.59萬立方米。 [27] 

永昌縣土地資源

永昌縣土地總面積450919.2公頃,其中濕地4265.6公頃,耕地94791.8公頃,種植園用地274.68公頃,商業服務業用地577.6公頃,工礦用地2212.6公頃,住宅用地4678公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587.7公頃,特殊用地376.8公頃,交通運輸用地6151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5289.3公頃,其他土地331714.12公頃(2020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 [26] 

永昌縣植物資源

永昌縣林地總面積102046.4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4762.81公頃,灌木林地面積73523.57公頃,疏林地面積204.71公頃,未成林地面積1176.83公頃,苗圃地面積231.76公頃,無立木林地面積4312.64公頃,宜林地面積17669.65公頃,林業輔助生產用地面積164.43公頃。全縣森林覆蓋率為19.12%,森林蓄積量為11.39萬立方米。祁連山林區形成羣落的主要樹種有青海雲杉、松柏、串地柏、高山杜鵑等15種;北部荒漠區形成羣落的樹種有梭梭、白梭梭、花棒沙拐棗、寧條等;綠洲栽培樹種有油松、側柏、楊樹、柳、核桃、榆、沙棗、梨杏、蘋果等。
永昌縣草原面積294906.7公頃,其中草甸草場36606.7公頃、温性草原51426.7公頃、温性荒漠206873.3公頃。草場類型分為五類,分別為温性荒漠類、温性荒漠化草原類、温性草原類、山地草甸類、灌叢草甸類。根據2020年草原監測結果顯示,全縣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37.97%,草羣自然平均高度為8.3釐米。
永昌縣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馬鈴薯、大豆、蕎麥、豌豆、黃豆、糜子、穀子、莜麥、青稞等。經濟作物有大麥、胡麻、菜籽、麻籽、葵花、甜菜、籽瓜等。蔬菜瓜類有豇豆、白菜、芹菜、菠菜、韭菜、大葱、小葱、蒜、芫荽、油菜、菜花、西紅柿、茄子、辣椒、蘿蔔、胡蘿蔔、芥菜、苦苣、葫蘆、洋葱、百合、苦瓜、生菜、萵筍、甘蘭、茼蒿、油麥菜、架豆、人蔘果、飛蝶瓜、黃瓜、菜瓜、窩瓜、甜瓜、西瓜等。種植藥材品種有黃芪、紅芪、甘草、大黃、板藍根、防風、黨蔘、柴胡、小茴香等。
永昌縣野生植物種類繁多,分佈廣泛。共290多種,53科,167屬,其中常見的優良牧草38種。野生灌木有爬地柏、高山柳、鬼簡錦雞兒、短葉錦雞兒、小葉錦雞兒、沙棘、白梭梭、梭梭、珍珠、高山繡仙菊、金露梅、銀露梅、小櫱、白刺、泡泡刺、霸王、紅砂、高山杜鵑、天山花楸、單籽麻黃、栒子、珍珠、鹽爪爪等。野生半灌木有木紫苑、駝絨蒿、優若藜、合頭草、鐵線蓮、短葉假木賊等。野生草本植物有披鹼草、鵝觀草、早熟禾、洽草、老芒麥、賴草、吐蘭、紫花針茅、克氏針茅、短花針茅、本氏針茅、扁穗冰草、矮嵩草、線葉嵩草、高山嵩草、異穗苔、紅粽苔草、珠芽蓼、花苜蓿、驢驢蒿、芨芨草、鳶尾、萎陵菜、紅花巖黃芪、苦豆子、龍膽、馬先蒿、車前子、豬毛菜、冷蒿、茵陳、蒲公英、多根葱、獨根葱、鹼韭、甘青韭、獨行菜、阿爾泰紫苑、白藜、濱藜、駱駝蓬、念念、田旋花、青豆、香薷、刺兒菜、香青、火絨草、苦賣菜、鳳毛菊、戈壁菊等。野生藥用植物主要有草參、枸杞、甘草、麻黃、益母草、黃芪、大黃、羌活、獨活、防風、柴胡、鎖陽、桔梗、土茯苓、赤芍、荊芥等,其中以麻黃、甘草為多,利用價值較高。 [26] 

永昌縣動物資源

永昌縣畜禽主要有牛、馬、驢、騾、駱駝、綿羊、山羊、豬、野豬、雞、鴕鳥、鹿等。牛有黃牛、奶牛、犛牛、犏牛4個品種;馬為蒙古馬;驢為涼州驢;騾分馬騾和驢騾;駱駝分佈紅山窯鎮、焦家莊鎮;綿羊有10個品種,本地品種有蒙古羊、藏羊、高山細毛羊,引進國外品種有無角陶賽特、波德代、白頭薩福克、特克賽爾、杜泊羊、東佛裏生,引進國內品種有小尾寒羊、湖羊;奶綿羊品種主要為東弗裏生;豬主要有長白豬、約克夏、杜洛克、野豬;雞主要有海蘭褐蛋雞、三黃肉雞;鴕鳥由永昌勤奮養殖場從蘭州引進;鹿有梅花鹿和馬鹿2種。
永昌縣境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被國家列入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雪豹、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鷲等;列入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麝、岩羊、黃羊、盤羊、鵝喉羚、馬鹿、狼、石貂、猞猁、草原斑貓、荒漠貓、暗腹雪雞、藍馬雞、血雉、草原雕、白尾雕、灰鶴、天鵝、各種野雞等。此外有狍子、狐狸、旱獺、野兔、黃鼠狼等。
永昌縣鳥類品種繁多。海拔2700米以上有暗腹雪雞、藍馬雞、草原雕、白尾鷂、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鷲、褐背鴉、紅嘴山鴉、灰背雀、朱雀、紅眉朱雀、白眉朱雀、普通朱雀、白光鷂、鳳頭雀鶯、戴菊、黑頭鳾、族木雀等;海拔2700米以下有灰鶴、天鵝、紅瓦兔鴿、沙雞、漠雞、白頂雞、小沙百靈、角百靈、鳳頭百靈、巖鴿、石雞、血雉、褐巖鷚、紅隼、遊隼、斑翅山鶉、戴勝鳥、啄木鳥、喜鵲、灰喜鵲、烏鴉、寒鴨、赤麻鴨、綠翅鴨、琵嘴鴨、鴟鴞、小黃雀、小雀、麻雀、大山雀、黃鷹等。 [26] 

永昌縣礦產資源

永昌縣礦產資源較豐富,重要和優勢礦產有煤、鐵、長石、螢石(普通螢石)、石灰岩(熔劑用灰巖、水泥用灰巖)、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等。至2015年底,永昌縣發現礦產23種,分別為煤、鐵、銅、鉛、鋅、鋁、鎳、鎢、金、石墨、水晶、滑石、長石、螢石(普通螢石)、瑪瑙、石灰岩(水泥用灰巖)、白雲岩(冶金用白雲岩)、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天然石英砂(建築用砂)、陶瓷土、其它粘土(磚瓦用粘土、水泥配料用黃土)、花崗岩(建築用花崗岩)和礦泉水。查明資源儲量礦產11種,其中能源礦產1種,黑色金屬礦產1種,非金屬礦產9種;有資源遠景礦產12種,其中有色金屬礦產6種,貴金屬礦產1種,非金屬礦產4種,水氣礦產1種。至2015年底,永昌縣發現礦產地及礦(化)點共計100處。按礦產類別分,能源礦產8處,金屬礦產27處,非金屬礦產64處,水氣礦產1處;按礦牀規模分,大型礦牀1處,中型礦牀2處,小型礦牀65處,礦(化)點32處。 [26] 

永昌縣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永昌縣常住人口為177641人。 [14] 
截至2023年末,永昌縣户籍總人口23.26萬人,總户數8.88萬户。其中,城鎮户籍人口9.2萬人,鄉村户籍人口14.06萬人。全縣常住人口17.0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26萬人。其中,男性人口8.78萬人,女性人口8.25萬人,人口性別比為106.41(以女性為100)。全年出生人口0.1萬人,出生率5.92‰;死亡人口0.23萬人,死亡率13.4‰;人口自然增長率-7.49‰。0-15歲人口2.29萬人,佔全縣常住人口的13.45%;16-59歲人口10.65萬人,佔全縣常住人口的62.52%;60歲及以上人口4.09萬人,佔全縣常住人口的24.0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98萬人,佔全縣常住人口的17.5%。從城鄉構成看,城鎮常住人口10.5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6.5萬人,減少0.42萬人,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1.81%,比上年末提高1.86個百分點。 [27]  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番族等。 [2] 

永昌縣政治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縣委副書記、縣長
僅列黨政主要領導,不列副職,統計截至2024年5月 [24] 

永昌縣經濟

永昌縣綜述

2022年,永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2.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53億元,增長6.2%;第二產業增加值39.73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49.58億元,增長7.3%。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0.9:35.2:43.9。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5001元(摺合9664美元),比上年增長8.8%。 [25] 
2023年,永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1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36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44.45億元,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53.37億元,增長7.3%。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9.3:36.7:44.0。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0616元(摺合10021美元),比上年增長8.8%。 [27] 
2023年,永昌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為100.7%,比上年上漲0.7%。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1.4%,衣着類價格上漲0.4%,居住類價格上漲0.8%,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與上年持平,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1.7%,教育文化及娛樂類價格上漲0.3%,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3.1%,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上漲2.1%。 [27] 
固定資產投資
2023年,永昌縣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32%。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55.6%;第二產業投資下降1.6%,其中工業投資下降1.6%;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37.7%,拉動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9%。民間投資下降6.6%。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80.8%。
2023年,永昌縣施工項目76項,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2.3%。新開工項目38項,本年投產項目18項。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123.2%;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11.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487.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下降29.7%。
2023年,永昌縣房地產開發投資0.14億元,比上年下降27.8%。其中,住宅投資0.14億元,下降27.9%。商品房銷售面積1.28萬平方米,增長37.8%,其中,住宅面積1.25萬平方米,增長41.5%。商品房銷售額0.41億元,增長0.5%,其中,住宅銷售額0.39億元,增長1.5%。 [27] 
財政
2023年,永昌縣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8.84億元,比上年增長74.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8億元,增長45.9%。其中,税收收入3.1億元,增長58%,非税收入1.48億元,增長82.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3.57億元,增長12.8%。 [27] 
居民收支
2023年,永昌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640元,比上年增加2133元,增長5.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794元,比上年增加1491元,增長8.1%。
2023年,永昌縣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5217元,增長7.2%,恩格爾係數為27.2%,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35.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514元,增長10.7%,恩格爾係數為32.5%,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8.4平方米。 [27] 

永昌縣第一產業

2023年,永昌縣新增設施農業8萬平方米、蔬菜冷鏈20萬立方米;新建開工高標準農田14.5萬畝、佔補平衡5600畝,推廣土地託管、淺埋滴灌各10萬畝,入選全國首批整流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區;高原夏菜、優質飼草穩定在22萬畝以上,新認定國家級示範社2家、市級以上示範社15家、“三品一標”農產品10個,“永昌胡蘿蔔”獲評中國綠博會金獎,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4.55億元,比上年增長4.6%;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2億元,增長8%。
2023年,永昌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09.89萬畝,較上年增加2.17萬畝,同比增長2%。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2.7萬畝,較上年增加0.08萬畝,增長0.1%。小麥播種面積33.67萬畝,減少1.26萬畝;大麥播種面積0.37萬畝,增加0.14萬畝;玉米播種面積27.6萬畝,增加0.65萬畝;薯類播種面積11萬畝,增加0.49萬畝。油料播種面積2.89萬畝,減少0.01萬畝。中藥材播種面積0.8萬畝,增加0.08萬畝。蔬菜播種面積22.69萬畝,增加2.04萬畝。其他作物播種面積10.81萬畝,增加0.05萬畝。
2023年,永昌縣畜禽總飼養量達到184.25萬頭(只),同比增長9%,其中,羊飼養量117.36萬隻,增長7.6%;豬飼養量15.43萬頭,增長44.9%;牛飼養量3.65萬頭,增長4%;家禽飼養量47.81萬隻,增長4.6%。
2023年,永昌縣完成造林面積1778畝,其中人工造林面積1778畝。森林撫育1870畝。
2023年,永昌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04.2萬千瓦,比上年增加5.1%;年機耕面積達109.8萬畝,比上年增長2.8%;機播面積99.39萬畝;機收面積95.92萬畝;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93.3%。全年漁業養殖面積73.2畝,漁業產品452噸,同比下降4%。 [27] 

永昌縣第二產業

2023年,永昌縣實現工業增加值38.51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省市屬工業增加值增長0.1%;縣屬工業增加值增長30.1%。
2023年,永昌縣51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4.05億元,比上年下降6.3%;產銷率99.4%,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實現利税總額虧損13.38億元;利潤總額虧損15.59億元,比上年增長47.6倍。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25户,比上年增加4户,虧損面達49%;虧損企業虧損額17.92億元,比上年增加14.14億元。
2023年,永昌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6.03億元,比上年增長28.1%。年末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商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0户,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9億元,同比增長52.8%;簽訂合同金額11.83億元,同比增長49.7%;本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0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51萬平方米,增長231.4%;房屋竣工面積2.87萬平方米,較上年增加1.52萬平方米,增長112.4%。 [27] 

永昌縣第三產業

服務業
2023年,永昌縣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7.42億元,比上年增長8.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25億元,增長16.7%;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27億元,增長12%;金融業增加值8.24億元,增長18.5%;房地產業增加值3.97億元,增長8.2%;其他服務業增加值27.93億元,增長2.8%。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增加值0.25億元,增長0.8%;營業收入2.16億元,增長85.9%。
2023年,永昌縣完成郵政行業業務收入3446.78萬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快遞業務收入793.46萬元。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0.34萬件,增長1.6%;包裹業務量0.13萬件,增長1.7%;快遞業務量541.9萬件,增長48.5%。全年訂閲報紙246.7萬份,雜誌7.03萬份。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户1.53萬户,其中城市固定電話用户1.39萬户,鄉村固定電話用户0.14萬户。移動電話用户20.94萬户。移動電話普及率122.96部/百人,比上年減少1.3部/百人。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户4.47萬户,普及率26.25部/百人;移動寬帶用户8.25萬户,普及率48.44部/百人。
2023年,永昌縣《青春豐碑》獲批國家重大理論文獻片,整縣納入全省鄉村旅遊示範縣創建名單。“四月八”歷時七年重啓獲得好評,“臻品甘肅”入駐永昌,郵政快遞、農村物流全面覆蓋,被列為全省客貨郵融合發展示範縣。1360户農村户廁配套建設,打造鄉村建設示範點24個、和美鄉村10個,金川西村納入國家美麗宜居村莊創建名單、西莊子村通過省級複核,確定為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創建縣、全省“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縣。公交3號線啓動運行,41公里自然村組道路建成通車,新建停車場3個、公廁7個,規劃便民攤點31處,城市管理更加精細。 [27] 
國內貿易
2023年,永昌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6億元,比上年增長7%。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5.8億元,增長9.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8億元,增長1.9%。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33.2億元,增長6.6%;餐飲收入4.4億元,增長10.3%。按行業類型統計,批發業銷售額24.1億元,增長5.1%;零售業銷售額30.8億元,增長11.1%;住宿業營業額0.69億元,增長6.9%;餐飲業營業額4.76億元,增長15.6%。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煙酒類增長58.8%,糧油、食品類增長32.7%,傢俱類增長31.1%,日用品類增長11.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5.8%,飲料類增長0.9%;石油及製品類下降3.2%,化妝品類下降3.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4%。
截至2023年末,永昌縣共登記註冊各類市場主體累計19610户,同比增長10.8%,註冊資金315.39億元,增長10%。其中企業4606户,增長11.9%,註冊資金259.91億元,增長10.5%;個體工商户13992户,增長11.2%,註冊資金23.93億元,增長17.9%;農民專業合作社1012户,增長1.7%,註冊資金31.55億元,增長1.5%。全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2951户,增長21.2%。其中企業649户,增長33.3%;個體工商户2258户,增長23.5%;農民專業合作社44户,下降63.8%。
2023年,永昌縣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61.44億元,佔全縣生產總值的50.7%,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27] 
金融和保險
截至2023年末,永昌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76.0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7.17億元,增長10.8%。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41.0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4.52億元,增長11.5%。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56.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8.47億元,增長32.5%。
2023年,永昌縣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4.34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27億元,增長22.9%;壽險保費收入3.07億元,增長1.1%。
旅遊
2023年,永昌縣共有國家3A級旅遊景區3個、2A級景區1個,旅行社2家、旅行社營業部6家、星級賓館7家,旅遊商品研發企業20家,建成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7個,省級文旅振興鄉村樣板村2個。全年接待遊客477.1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5.92億元。 [27] 

永昌縣社會事業

永昌縣科學技術

2023年,永昌縣科技創新指數達到96.27%,立項實施省市縣科技項目170項,向上爭取科技資金1608.7萬元,兑現縣級科技獎補資金100萬元;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5家,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複審認定7家,認定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11家;推薦4名企業家評選為全市高質量發展貢獻獎,推薦仟甲田蔬菜育苗農業科技園區、華宇現代農業科技園區2家園區認定為市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配合完成15家市級農業園區考核評估,其中5家獲得優秀,掛牌成立“國家牧草金昌綜合試驗站”,並支持楊柳青、賽良飼草、元生農牧聯合蘭大、甘肅農業大學聯合打造3個苜蓿科技小院;聯合省農科院開展蔬菜品種引進篩選、菜田連作土壤改良、黃萎病綜合防治等技術研究6項,引進高品質蔬菜新品種76個,建立科技示範點4個,加快建設“校企聯合實驗室”“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引進科技創新人才43人。
2023年,永昌縣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1.02億元,同比下降8.8%,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 [27] 

永昌縣教育事業

2023年,永昌縣有普通中小學20所,教學點1個,職業中專1所。在校中小學生18015人,其中,普通高中生3728人、職業中專學生1435人、初中生5070人、小學生7782人;中小學專任教師1810人。全縣現有幼兒園22所,其中公辦13所、民辦9所,在園幼兒3674人。全縣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學率達到99.5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9.76%;普通高考專科以上上線率達到99.9%。 [27] 

永昌縣文化事業

2023年,永昌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廣播電視台1座,電視轉播發射台5座,全縣數字電視入户率達到98.2%,鄉鎮、村(社區)文化服務場所實現全覆蓋,已報批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省級8項、市級42項、縣級21項;建成鄉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7個;“歷史再現”博物館3個;已建成“農家書屋”133個;全年圖書館共借閲圖書11萬餘冊,接待讀者17萬餘人次。 [27] 

永昌縣醫療衞生

2023年,永昌縣共有醫療衞生機構328個,其中,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3個(市醫院河西院區、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公共衞生專業機構2個(縣疾控中心、縣婦幼保健院)、鄉鎮衞生院10個、社區衞生服務機構10個(2箇中心8個站)、村衞生室111個,民營醫院2個(永昌天頤醫養康復醫院、永昌高鑫風濕骨病專科醫院)、個體診所189個、血漿站1個。縣域內統計醫療衞生專業技術人員1877人,每千常住人口10.8人;共有執業(助理)醫師718人,每千常住人口4.1人;共註冊護士878人,每千常住人口5人;醫學技術類217人、藥學專業64人;共有全科醫生64人、每萬常住人口3.7人。縣域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婦幼保健院、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民營醫院,共核定牀位1250張、實際開放牀位1426張,每千常住人口擁有牀位8.27張。嬰兒和5歲以下嬰兒死亡率分別為6.5‰和8.13‰,無孕產婦死亡;孕產婦住院分娩率保持在100%;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全縣餐飲業《食品經營許可證》持證率達100%,從業人員健康證持證率達到99%。餐飲單位風險分級評定A級285家,B級540家,C級196家,D級39家;全縣風險分級管理率達到100%;學校食堂(含托幼機構)風險分級評定A級0家,B級0家,C級10家,D級21家,風險分級管理率達到100%。 [27] 

永昌縣體育事業

2023年,永昌縣共舉辦“慶三八”毽球比賽、“三月三”風箏比賽、社區運動會、“村BA”等大型體育活動十餘次,成功申報國家大型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場館1個、省級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項目5個(永昌縣水雲山健身步道項目1個、五里沙溝人工草坪項目1個、行政村(社區)健身路徑項目3個),累計爭取項目資金168萬元。社會體育指導員達1667人(國家級15名、一級40名、二級720名、三級892名)。現有各類體育場地878個,總面積60.23萬平方米,人均佔有體育場地面積3.39平方米。全縣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39平方米以上,每週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人數達5.32萬,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7.7萬人。 [27] 

永昌縣社會保障

2023年,永昌縣城鎮新增就業3354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965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798人,城鎮年末登記失業人員115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8%。全縣登記應屆高校畢業生753人,實現就業701人,就業率為93%,通過實施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企業服務項目,成功引導200名普通高校畢業生到33家企業服務。完成職業技能培訓3028人,輸轉富餘勞動力62134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8.26億元。全縣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6043人,參加失業保險17322人,參加工傷保險19075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13210人,參保率98%,待遇享受36761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8089人,參加城鎮職工生育保險16352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74695人,全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97.81%。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行統一政策口徑,統一籌資標準,統一報銷比例、統一基金管理、統一報銷流程。
2023年,永昌縣城市低保標準人均每月757元,年末全縣城市低保對象1813户3017人,共發放低保金2303.49萬元;農村低保標準由5528元/年·人提高到5580元/年·人,年末全縣農村低保對象3143户6034人,共發放低保金3274.33萬元。城市特困供養標準為11808元/年·人,農村特困供養標準為11808元/年·人,年末全縣特困供養對象638户665人,共發放特困供養金804.93萬元。發放殘疾人補貼503.08萬元。建成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個,互助老人幸福院10個。 [27] 

永昌縣環境保護

2023年,永昌縣完成環境治理項目2項,投入資金2970萬元。全縣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895.599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3.27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204.6908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39.2%。城區環境空氣質量良好,縣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1.6%。生活飲用水地表水、地下水達標率均達到100%。城市污水處理率98%;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1.69%,建成省級和美鄉村1個。 [27] 

永昌縣應急管理

2023年,永昌縣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7起,死亡8人,受傷1人,直接經濟損失119.6萬元。其中,工礦商貿及其他事故發生2起,死亡2人,直接經濟損失65萬元,採礦業發生的安全事故2起,死亡2人,直接經濟損失49萬元;交通運輸業發生生產安全事故3起,死亡4人,受傷1人,直接經濟損失5.6萬元;火災引起的生產安全事故0起;農林牧漁業發生的農業機械事故0起;建築施工業發生的安全事故0起。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7人,同比減少0.006人。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0.77人,同比減少0.06人。 [27] 

永昌縣交通運輸

2023年,永昌縣道路交通貨運量549.3萬噸,下降23.8%;貨運週轉量189131萬噸公里,下降28.9%。道路交通客運量94.6萬人次,增長46.5%;客運週轉量8523.47萬人公里,增長178.1%。年末全縣公路總里程3079.265公里。全年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9047萬元(公路建設投資8870萬元,公交站亭投資177萬元),新建農村公路41公里。
截至2023年末,永昌縣共註冊機動車總量65016輛,其中,摩托車13242輛,汽車51774輛;在汽車中,公路客運車127輛,貨運車4592輛,出租車78輛,小汽車46977輛。本年新增註冊機動車1643輛。 [27] 

永昌縣歷史文化

名勝古蹟
名勝古蹟(10張)
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類在今永昌縣境內西大河、東大河和金川河流域繁衍生息。位於河西堡鎮的新石器時代鴛鴦池文化遺址於1973年、1974年共出土各類文物3500多件,屬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和馬場類型。該遺址是20世紀70年代全國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之一,其中部分珍貴文物被選調進北京歷史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展出或收藏。出土於永昌的一件新石器時代石犁現收藏於酒泉市博物館。自漢至今,歷鸞鳥、番和、驪靬、顯美、焉支、嘉麟、天寶、永昌等縣,遺留眾多的文化遺蹟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永昌縣先後對鴛鴦池遺址、西夏千佛閣遺址、沙井文化遺址、水泉子墓羣等進行專業考古發掘,共清理各類墓葬382座、建築遺址1處、城址1處,出土文物11553件。其中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考古研究所、武威市博物館、金昌市博物館收藏10991件。永昌縣博物館館藏文物近2000件,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6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永昌鐘鼓樓和漢明長城及沿線城障、烽燧。 [26] 

永昌縣風景名勝

永昌鐘鼓樓
永昌鐘鼓樓又名聲教樓,位於永昌縣城中心。建於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587年)。東西寬22米,南北長23米。分樓閣和樓台兩部分。台基邊寬22米,高7.2米,通高24.5米;樓閣重檐廡殿頂共二層三檐,下層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四面置格扇門,門左右置楹窗,斗拱為雙翹無昂,共五踩,卷剎弧線。上層屋檐及檐柱向內緊收,面闊仍同下層。最上層為屋頂,上置寶頂。樓台以夯土板築,四周包磚,兩道拱門縱橫其中,通達四街。樓體四面各懸巨匾三塊,匾文為“麗日摩雲”“民淳俗美”“金闕迎恩”(東上、中、下);“文運天開”“魁壁聯輝”“雲錦天香”(南上、中、下);“中天一柱”“懷柔西域”“玉關通道”(西上、中、下);“聲聞四達”“保障金川”“威宣沙漠”(北上、中、下)。台基拱門上鐫有:東“大觀”,南“迎燻”,西“寧遠”,北“鎮朔”。一層樓台上置大鐵鐘一口,內置大鼓一面。整個建築結構謹嚴,造藝精湛,高聳挺拔,雄偉壯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 
聖容寺
聖容寺全名御山峽聖容寺,又名感通寺,位於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金川峽谷,始建於北周保定元年(561年)。寺院正殿的石壁上,挺立着一尊始雕於北魏正光元年(520年)的聖容石佛瑞像,敦煌莫高窟裏有它大量壁畫和豐富文字記載。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巡,駕臨此寺,改名感通寺。貞觀十年,唐玄奘取經迴歸途中在該寺坐禪誦經,香火鼎盛時,住僧數千之眾。 [26] 
聖容寺塔
聖容寺塔是甘肅省境內唯一保存完整的唐代佛塔建築,位於甘肅金昌市永昌縣城關鎮金川西村。有大小二塔,隔山谷相望。大塔平面呈方形,塔基邊長10.8米,為方形七級密檐式空心磚塔,通高16.2米,第一層南面闢門,密檐用磚砌迭澀,挑出13層,第4、第8層挑出菱角牙子。小塔造型同大塔,通高4.9米,為實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 
北海子公園
北海子公園位於永昌縣縣城北1裏許,始建於唐代,以後歷代都有增建,現存古建築20多個,主體有明、清建築金川寺塔、五佛寺、潔音殿、湖心亭、雷台、藥王洞、火神宮等,以及現代建築騰飛塔、一宇觀、人工湖、游泳池、驪靬亭、馬踏泉亭等。 [26] 
金川峽水庫
金川峽水庫是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石羊河的一座水庫,位於縣城北12公里的金川河峽谷中,東靠紅光園藝場,建於1959年。水庫正常庫容為6500萬立方米,集雨面積為1987平方千米,海拔1872.2米。其景區有漢明長城、古金呂城、聖容寺、聖容寺塔、西夏六體文石刻、花大門石刻、北山岩畫、高昌王墓等眾多景點。 [26] 
長城
永昌境內現存長城連綿起伏、雄偉壯觀,保存較好。全長224.1千米。其中明長城129.7千米,漢長城94.4千米,包括牆體、壕塹、山險、山險牆、城堡、關隘、要塞、烽火台、敵台等,主要分佈在朱王堡鎮的喇叭泉、鏵尖灘,水源鎮的新溝、西溝、方溝農場、華家溝農場,河西堡鎮的青山堡、四窪、鴛鴦池、沙窩,城關鎮的金川西,紅山窯鎮的王信堡、水泉子等五個鄉鎮的北部沙漠戈壁,此外六壩鎮、南壩鄉、東寨鎮、焦家莊鎮、新城子鎮等五個鄉鎮的南側,祁連山北麓的各個山口均設置有烽火台。 [26] 
北海子塔
北海子塔始建於明代,又名觀河樓塔,原北海子古建築羣標誌性“佛塔”。位於永昌縣城北側的北海子公園內,南臨金川河,北對公園大門,東為游泳池,西為公園戲台。形制為七級八角實心磚塔,通高33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5米,東西寬15米,高3.06米,佔地面積375平方米,立面呈覆鬥形,南壁修供人上下的台階,內部黃土夯築,外包青磚。塔基東西兩壁原鑲嵌有“光東闕”“定西戎”的磚制陽刻浮雕匾額,置於塔座兩面上方中間,1988年維修時取下,每字一轉,“西”字殘缺,現收藏於永昌縣博物館。塔身為八面稜柱狀,八稜八面,共七級,高29.96米,每層檐磚迭澀挑出,飛檐上翹,塔腳外展,每層塔脊琉璃獸頭作飾,角下懸掛風鈴,塔身相鄰各面一至三級交錯開龕,龕內原彩塑佛像,現已無存。塔剎為圓柱形倒瓶狀,綠釉,瓷制,至頂冠為圓壯鐵剎覆頂。2019年,永昌北海子塔晉升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 

永昌縣地方特產

永昌縣特產有:虹鱒魚髮菜、蘑菇、甜菜麻黃、胡蘿蔔、啤酒大麥、長壽麪(灰面)、皇參、羊肉墊卷子等。

永昌縣著名人物

永昌名人馬三立 永昌名人馬三立
馬三立(1914~2003),男,回族,甘肅省永昌縣人,中共黨員,著名相聲表演大師,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顧問、天津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胡執禮(1539-1589),字汝立,號雅齋,明代永昌人,祖籍蘭州。前後擔任過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文選郎中,通政司右通政提督譽黃,太僕寺卿,光祿寺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職。萬曆十七年(1589),卒於就邸。

永昌縣榮譽稱號

2016年11月,永昌縣被認定為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之一。 [21]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縣榜”。 [6] 
2020年5月,入選由《小康》雜誌發佈的“2020中國淨水百佳縣市”排行榜。 [7] 
2020中國淨水百佳縣市。 [8]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9]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4]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10]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11]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12]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13] 
2021年11月15日,被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確定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 [16] 
2022年1月,入選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名單。 [17] 
2022年3月,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級玉米制種大縣。 [18] 
2022年8月,入選2022年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名單。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