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墨不只是一種材料

鎖定
《水墨不只是一種材料》是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發表於《美術報 [1]  ,並被人民網 [2]  、光明網 [3]  等轉載。
作品名稱
水墨不只是一種材料
作    者
王進玉 [1] 
作品出處
美術報 [1] 
作品原文
舉凡真正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並有過水墨體驗的人,尤其是具備一定傳統修養和水墨創作功力的藝術家,大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就中國畫創作而言,水墨絕不僅僅只是一種材料。筆者注意到,把水墨簡單地認為是一種材料,或者將其純粹當作工具來對待的人,大都從事着所謂的“當代藝術”,而對傳統繪畫則缺乏深刻的認知,更不用説創作的手頭功夫了。
殊不知,水墨本身就有着它自己的品性、價值和意態,包括其特殊的形式、質感、韻味等。無論是唐代王維“水墨為上”的觀點、張彥遠“墨分五色”的理論,還是後來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鱓所指出的“水為筆墨之介紹,用之得法及凝於神”、清代理論家沈宗騫提到的“色即是墨,墨即是色”,等等,都在説明,自古以來對水墨,以及如何用水、用墨,中國畫論裏都有着相關的闡釋和論述。當然我們在創作時,也往往會把自己的情感、審美、品格等賦予其中。其實很多時候,水墨的諸多意態品性與創作者的諸多情感品格是交織在一體的,很難具體分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只有當水性、墨性與筆性、心性等達到高度統一的時候,才會創作出真正好的作品。
而熟悉中國繪畫史的人都知道,水墨畫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畫種,雖看似純用宣紙和墨來作畫,但它卻是中國本土所特有的、具有淵源歷史傳承與深厚文化積澱的一門精深的東方藝術。在創作上,有着其自身的藝術法則和創作規律。但現實中,卻經常出現“無知者無畏,無畏者胡來”的行為,經常會把水墨看輕、看淺、看薄,僅僅將其當作創作的材料、工具或媒介,而全然不顧對其更深層次的挖掘、理解和體會。
至於這種錯誤觀點的產生,主要受到一些國外文藝理念的影響,而對中國本土的文化思想、文藝生態等則缺乏必要的關注和研究。表面上看,或者自認為認清了水墨的屬性,拓展了水墨創作的邊界和維度,實際上卻是在誤解、淺薄着中國“土生土長”的水墨藝術,削弱着其本自具足的一些文化品性、價值精神等。所以有觀點稱“水墨是一種精神”或“水墨是一種態度”,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觀點絕非故弄玄虛的論調,而是在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所做出的判斷。其實説到底,無論是水墨的運用,還是水墨畫的創作,最重要的還在於水墨意境的表達、內在精神的生髮,而絕非只是表現的衝動,或者觀念、花樣等的翻新。即便從西方視角,把水墨純粹當作一種材料或工具,也務必要注意其自身的品性和所處的文化語境,而不應狹隘或膚淺地將其僅僅限定在媒材的範疇,並粗率地運用到創作中,且打着所謂創新的幌子,美其名曰“水墨的當代性”。
須知,水墨創新的前提是一定不能割裂傳統,要對其傳統有着足夠的瞭解和認知,而不是盲亂的創新。同時也應該清楚,在中國,在東方文化語境裏,水墨一直以來都是被“人格化”的,自始至終也都在強調它的人文性。那麼“人格化”的水墨,其精神、內涵、格調等自然也是講究品質的。高尚的水墨精神理應包含並彰顯中華傳統最優秀的文化觀、價值觀,而絕非野蠻的、惡霸的、低俗的、油滑的一類。這也正是中國繪畫一直以來所最為忌諱的地方。
其實對傳統越是瞭解和掌握,就越加感嘆其博大精深,也就越不會輕薄、曲解,甚至褻瀆傳統。而一個真正具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一定會沿着傳統的真正脈絡,在充分繼承、汲取傳統優秀基因和養分的基礎上,大膽前行,勇做中國本土水墨探索的“偵察兵”“試金石”,努力創作出與中國本土文化和傳統水墨精神所一脈相承的優秀作品。
當然,這其中不排除有一些評論家(理論家)在有意起鬨、推波助瀾。事實也的確如此,有很多壓根兒就不懂中國水墨的傳統,只對西方理論略知一二的評論家,卻總在大言不慚地充當起傳統方面的專家,發表着有關水墨的種種宏論,以竭力為所謂的水墨革新派“背書”“站台”,其實不過是在套用西方的理論來剪裁中國本土的水墨創作罷了。也正因為缺乏足夠的自知之明,使得其種種宏論經常會漏洞百出,既説不到點子上,更看不清問題的實質。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