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氧化物冶金

鎖定
氧化物冶金(Oxide Metallurgy)是鍊鋼、材料領域全新的觀點,是指利用鍊鋼過程中生成的尺寸細小、彌散分佈、成分可控的氧化物夾雜作為硫化物、氮化物等異相析出形核點 [1]  ,以改變鋼的組織和晶粒度,使鋼材具有優異的韌性、較高的強度尤其是優良的焊接性能,使鋼中傳統的夾雜物變害為利 [2-3] 
中文名
氧化物冶金
外文名
Oxide Metallurgy

氧化物冶金歷史背景

通常認為非金屬夾雜物對鋼材的性能有害,應當儘量除去,以獲得 “純淨”的鋼水;但是鋼水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些夾雜物,過分地追求“純淨”將使得鍊鋼成本升高。從“氧化物冶金”的觀點出發,在鍊鋼過程中對夾雜物的屬性(分佈、成分和尺寸等)進行有效地控制,利用這些微細夾雜物來改善焊接HAZ的韌性,將夾雜物這一去不掉的“麻煩”變成實際的價值。自1990年新日鐵的研究人員在日本名古屋召開的國際鋼鐵大會上首次提出“氧化物冶金”概念以來,氧化物冶金技術倍受國際冶金、材料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關注 [4] 

氧化物冶金發展進程

通過氧化物冶金技術改善焊接熱影響區(Heat Affected Zone, HAZ)的組織,達到提高厚板大線能量焊接性能的目的,有以下兩種重要思路:一種是細化焊接HAZ的奧氏體晶粒。利用鋼材中彌散分佈的微細夾雜物作為釘扎粒子,在焊接熱循環的過程中,釘扎-奧氏體晶界的移動,抑制奧氏體晶粒的長大,從而減少脆化組織GBF和FSP的尺寸,達到改善焊接HAZ韌性的目的;一種是在焊接冷卻過程中,利用夾雜物在奧氏體到鐵素體相變過程中促進晶內針狀鐵素體 (Intragranular Acicular ferrite,IAF) 的形成,通過針狀鐵素體的分割作用減小晶粒大小,另外針狀鐵素體本身的優異韌性也有利於改善焊接HAZ韌性。
第一代氧化物冶金技術
第一代氧化物冶金技術利用TiN粒子的釘扎作用來改善HAZ韌性。有效地發揮釘扎作用的粒子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種特性:一是在鋼材中的分散性;二是焊接峯值温度(1400℃及以上)下的穩定性。TiN粒子具有很好的分散性,早在二十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新日鐵公司利用TiN釘扎粒子開發出滿足大線能量焊接性能要求的TiN鋼 [5]  。在1400℃高温不溶解並且尺寸小於0.05 μm的TiN粒子能夠抑制奧氏體晶粒粗化,隨着TiN釘扎粒子數量增多,奧氏體晶粒尺寸減小。使用TiN釘扎粒子的氧化物冶金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Tomita等 [6]  利用TiN粒子的釘扎作用與TiN-MnS複合夾雜物誘導晶內鐵素體 (Intragranular ferrte,IGF) 生成開發的TiN-MnS鋼具有更高的HAZ韌性。但是,當大線能量焊接過程中熔合線附近的温度超過1400℃時,TiN發生部分溶解或者長大 [7]  甚至粗化 [8]  的問題制約了第一代氧化物冶金技術的發展。
第二代氧化物冶金技術
第二代氧化物冶金技術利用Ti2O3夾雜提高HAZ韌性。Ti2O3夾雜在大線能量焊接過程中具有高温穩定性,能夠有效地促進晶內針狀鐵素體形成。此外,TiO鋼中添加少量B在奧氏體晶界偏聚,可以有效地抑制GBF形核,同時促進IAF的形成 [9]  。由於Ti2O3具有陽離子空位,MnS、BN和TiN優先在Ti2O3夾雜上形核;在Ti2O3夾雜周圍形成貧錳區 (Mn-depleted Zone,MDZ) 和貧硼區(B-depleted Zone,BDZ),作為IAF的優先形核核心 [10]  。針狀鐵素體的位錯密度 (10-10mm) 要比GBF、FSP高得多,但是比馬氏體 (~10mm) 小;且具有混亂無秩序的晶體學取向,從而阻止解理裂紋擴展。通過提高IAF在HAZ組織中的比例,能夠顯著提高HAZ韌性。但是,Ti的氧化物容易在鋼水中聚集形成簇狀夾雜並上浮除去,難以得到大量細小的Ti2O3夾雜,在生產中很難起到良好的效果。雖然Ti2O3粒子在焊接熱循環的高温下穩定存在,不發生固溶或者長大,但是其粒徑較大,不能很好地抑制奧氏體晶粒的長大。國內已開展了許多針對利用Ti2O3夾雜的第二代氧化物冶金技術研究工作。
第三代氧化物冶金技術
利用強脱氧劑Mg、Ca開發的新型氧化物冶金技術稱之為第三代氧化物冶金技術 [11-13]  。強脱氧劑Mg、Ca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粒子,尤其是MgO粒子同時具備在鋼材中的分散性和焊接高温下的穩定性這兩種特性,可以有效地釘扎奧氏體晶界的移動,抑制奧氏體晶粒的長大。應用TiN釘扎作用的第一代氧化物冶金技術和利用各種氧化物、析出物誘導IAF形核的第二代氧化物冶金技術開發的傳統大線能量焊接用鋼,在強度、板厚、焊接線能量不斷提升的當下,已經不能滿足對HAZ韌性的要求。新日鐵率先開發了第三代氧化物冶金技術——HTUFF (Super High HAZ Toughness Technology withFine Microstructure Imparted by Fine Particles) 技術,該技術通過在鋼中加入適當的Mg或Ca生成均勻彌散分佈且熱穩定性好的氧化物或硫化物微細粒子,強烈抑制HAZ奧氏體晶粒的長大,實現良好的HAZ韌性。HTUFF技術作為最先進的氧化物冶金技術,新日鐵公司對其採取了嚴密的技術封鎖,並處於壟斷地位。寶鋼作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開發了自己的第三代氧化物冶金技術——利用強脱氧劑改善焊接HAZ韌性的ETISD技術 (Excellent Heat Affected Zone Toughness TechnologyImproved by use ofStrong Deoxidizers),該技術利用強脱氧劑進行鋼液脱氧,有效地控制鋼中微米級夾雜物和納米級析出物;在大線能量焊接過程中,選擇性地利用微米級夾雜物促進IAF的形成,或者利用納米級析出物抑制奧氏體晶粒的長大。祝凱系統性地研究了Mg處理對EH36船板鋼母材和焊接HAZ的影響,發現Mg處理對船板母材的組織和性能沒有不利的影響,但是有效地改善了鋼板大線能量焊接HAZ韌性。因為Mg處理工藝向鋼中引入了大量納米級析出物和微米級夾雜物,前者在焊接熱循環過程中強烈釘扎奧氏體晶界,使Mg處理鋼板HAZ原奧氏體晶粒平均尺寸要比常規工藝鋼板小6倍;後者有效地促進晶內針狀鐵素體的生長,從而使大線能量焊接HAZ韌性得到顯著改善。
參考資料
  • 1.    Shigeaki Ogibayashi. Advances in technology of oxide metallurgy[J]. NIPPON STEEL TECHNICAL REPORT, 1994(61): 70-76.
  • 2.    李新明, 鄭少波, 鄭慶,朱立新. 鋼的氧化物冶金技術[J]. 上海金屬, 2005. 27(5): 55-60.
  • 3.    徐龍雲.鎂脱氧鋼中夾雜物特性及大線能量焊接性能研究[D].中南大學,2014.
  • 4.    Shigeaki Ogibayashi. Advances in technology of oxide metallurgy [J]. Nippon Steel Technical Report. 1994, 61): 70-76.
  • 5.    Kanazawa Shogo, Nakashima Akira, Okamoto Kentaro, et al. Improved toughness of weld fussion zone by fine TiN particles and development of a steel for large heat input welding [J]. Tetsu-to-Hagane. 1975, 11(61): 2589-2603.
  • 6.    Tomita Yukio, Saito Naoki, Tsuzuki Takeshi, et al. Improvement in HAZ toughness of steel by TiN-MnS addition [J]. ISIJ International. 1994, 34(10): 829-835.
  • 7.    Mukae Shizuo, Nishio Kazumasa, Katoh Mitsuaki, et al. Solution of TiN and toughness in synthetic weld heat affected zone of Ti and N bearing mild steels [J]. 溶接學會論文集. 1985, 3(3): 567-574.
  • 8.    Moon Joonoh, Lee Changhee, Uhm Sangho, et al. Coarsensing kinetics of TiN particle in a low alloyed steel in weld HAZ considering critical particle size [J]. Acta Materialia. 2006, 54(4): 1053-1061.
  • 9.    Yamamoto Kohichi, Hasegaw Toshiei, Takamura Jin-ichi. Effect of boron on intra-granular ferrite formation in Ti-Oxide bearing steels [J]. ISIJ International. 1996, 36(1): 80-86.
  • 10.    Hidesato Mabuchi, Ryuji Uemori, Masaaki Fujioka. The role of Mn depletion in intra-granular ferrite transformation in the heat affected zone of welded joints with large heat input in structural steels [J]. ISIJ International. 1996, 36(11): 1406-1412.
  • 11.    Yang Jian, Shen Jianguo, Zhu Kai. Progress in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oxide metallurgy for manufacturing steel plates with excellet HAZ toughness [J]. Baosteel Technical Research. 2008, 2(4): 1-16.
  • 12.    Yang Jian, Zhu Kai, Wang Ruizhi, et al.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the toughness of heat affected zones with strong deoxidizers [J]. Baosteel Technical Research. 2010, 4(4): 1-6.
  • 13.    Kojima Akihiko, Kiyose Akihito, Ryuji Uemori, et al. Super high HAZ toughness technology with fine microstructure imparted by fine particles [J]. Nippon Steel Technical Report. 2004, 90): 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