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氣血同源

鎖定
氣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氣的運動變化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人身之氣有多種,元氣、宗氣、營氣、衞氣,以及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總的來説氣有賴於攝入於胃的飲食物經脾和胃的消化吸收所生成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是運行於脈管中沿一定方向循環流動的紅色液體,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而化生。氣無形而血有質,血之於氣,來源相同。化生相同,異名同類,共居脈中(指營氣),互相資生,相互轉化,相互制約,血中有氣,氣中有血,氣血相依,循環不息。“氣血同源”即源於此意。
中文名
氣血同源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氣血同源概念

指氣與血都根源於腎中精氣,滋生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肺吸入的清氣。

氣血同源解讀

氣血同源指氣與血都根源於腎中精氣,滋生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肺吸入的清氣,即氣、血均為人體之精所化。
1、精化血
精可以轉化為血,是血液生成的來源之一。《張氏醫通·諸血門》説:“精不泄,歸精於肝而化清血。”因而腎精充盈,則肝有所養,血有所充。故精足則血旺,精虧則血虛。
精化血的另一層意義,是指精作為精微的生命物質,既可單獨存在於臟腑組織中,也可不斷地融合於血液中。如心精一般融入心血中,肝精一般融入肝血中以發揮其濡養作用。
2、精化氣
精可以化生為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説:“精化為氣。”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氣(元氣),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氣,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綜合而成一身之氣。氣不斷地推動和調控人體的新陳代謝,維繫生命活動。因此,精是生命之本原,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
先、後天之精分藏於臟腑之中,則為臟腑之精;一身之氣分佈於臟腑之中,則為臟腑之氣。先、後天之精充盛,則其化生的一身之氣必然充足;各臟腑之精充足,則化生的臟腑之氣自然充沛。各臟腑之氣推動和調控着各臟腑的功能,使其正常發揮而協調共濟,共同維持着機體正常的生命進程。
精化生氣,氣有保衞機體、抵禦外邪入侵的能力。《素問·金匱真言論》説:“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温。”可見精足則正氣旺盛,抗病力強,不易受病邪侵襲。
3、血氣相依
“血不獨生,賴氣以生之,氣無所附,賴血以附之”。氣為血帥,氣能生血、能行血、能攝血;血為氣母,血能載氣、能化氣。氣與血相互為用,循環往復於經脈之中,環流不息,充盈營養全身,滋潤四肢百骸,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

氣血同源中醫應用

氣血同源的生理病理
生理上的氣、血同源於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二者關係密切,決定着病理氣血的共同為患,同盛同衰,相互轉化。“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如果氣血失常,必然會影響機體各種生理功能,導致疾病的發生。氣、血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過,以及各自生理功能的失常,都會產生相應的氣、血病證。氣病主要包括氣虛、氣滯、氣逆、氣閉、氣陷等,血病包括血虛、血瘀、血熱、血外溢出血等,但臨牀上這些證候往往不是單獨出現。臨牀上氣血相互為用的功能失調主要表現為:氣虛不能生化血液而致血虛、出現一系列臨牀血虛證候;氣虛無力推動血循,血行遲滯,出現各種瘀血癥狀;氣虛無力統攝血液而致血液外溢出現各種出血證;氣滯不能行血,阻礙血行,導致血瘀,出現血瘀證候。反過來,血虛者無以化氣、載氣,可致氣血兩虛;失血較甚而致血虛者,終致氣隨血脱之亡陰亡陽證,氣血俱虛,經脈不榮者可產生肢體麻木、運動不便等證。
[1-2] 
參考資料
  • 1.    宋一倫,楊學智主編.《基礎理論與疾病》: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
  • 2.    孫廣仁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