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拉

鎖定
毛拉,是伊斯蘭國家(或地區)中對人的一種敬稱。毛拉(Mawla),是伊斯蘭教職稱謂,舊譯滿拉”、“莫洛”、“毛喇”、“曼拉”。中國的回族穆斯林稱“毛拉”為“阿訇”。阿拉伯文maul的音譯,原意為“先生”、“主人”。某些國家穆斯林對伊斯蘭教學者的尊稱。中國新疆部分穆斯林稱阿訇為毛拉。 [1] 
中文名
毛拉
外文名
Mawla
別    名
伊瑪目
類    別
稱謂
宗    教
伊斯蘭

毛拉伊斯蘭教士

毛拉(Mawla)伊斯蘭教職稱謂。舊譯滿拉”、“莫洛”、“毛喇”、“曼拉”。毛拉有可能間接來源於波斯語Mullah (Persian: ملا)其來源於阿拉伯語Mawla, 用來稱呼伊斯蘭教的教士。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保護者”、“主人”、“主子”。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載有“主啊!吾人之保護者”一語,其中“保護者”一詞的原文即為“毛拉”(Mawla)。隨着伊斯蘭教的傳播和發展,今為由清真寺經堂大學或經學院“穿衣”畢業,具有較高宗教學識的宗教人員—的通稱。
中國的回族穆斯林稱“毛拉”為“阿訇”。

毛拉阿拉伯穆斯林

7~8世紀,阿拉伯哈里發國家將非阿拉伯人血統的穆斯林稱為“毛拉”,其複數形式為“麥瓦利”(Mawali),漢語譯為“釋奴”。埃及艾哈邁德·艾敏著《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史》稱:“毛拉”是從“瓦拉”(Wala’)派生出來的被動名詞,通指“被釋放者”、“被解放者”、“被管理者”,並非專指“被釋放的奴隸”。泰伯裏《古蘭經注》稱:“伊本·賽德解釋《古蘭經》‘我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毛拉’這句話時説道:‘矇昧時代,稱同宗的人為毛拉。後來對外國人無以稱之,便稱為毛拉’。”

毛拉伊斯蘭國尊稱

伊斯蘭國家尤其是中亞和印巴次大陸將知識分子、學者尊稱為“毛拉”,通常指伊斯蘭學者,相當於漢語的“先生”。

毛拉伊瑪目

伊斯蘭教什葉派有時將伊瑪目也稱為毛拉,以示尊敬。

毛拉阿訇教長

中國新疆維吾爾等突厥語族穆斯林,將清真寺的阿訇、教長稱作“毛拉”,其中德高望重者稱“大毛拉”。

毛拉學習經文學生

中國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通用漢語的回、保安、東鄉等族穆斯林,把在清真寺學習經文的學生稱為“滿拉”,該詞即為“毛拉”的異譯。《回疆志》稱:“又有識字之回,號莫洛,唯能粗譯文義。”“莫洛”即“毛拉”。

毛拉維吾爾族男性

中國新疆維吾爾族在男性人名前冠以“毛拉”,以示有文化、受人尊敬的身份,如毛拉·穆薩、毛拉·比拉勒、毛拉·宰因丁等。
參考資料
  • 1.    毛拉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19-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