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堤梁式橋

鎖定
堤梁式橋又名步橋,為橋樑發展史上的一種早期形式,原始社會即已出現。此類橋樑多用於水淺、洪水季節較短和交通量不大的溪澗小河,在水中培土或壘石成堤、步涉而行,為防止堵水,可在堤下留以過水洞,或築成斷續土(石)堤,後者逐漸發展為以毗連相間的石磴為主要形式的矴步橋,現狀在一些偏僻山區仍然使用。 [1] 
中文名
堤梁式橋
別    名
步橋
多    用
於水淺、洪水季節較短
發    展
後者逐漸發展為以毗連相間的石磴

目錄

堤梁式橋仕水矴步

仕水矴步,位於浙江省温州市泰順縣仕陽鎮溪東村,其形態被認為是橋樑的雛形之一。

堤梁式橋技藝

全長144米,共233齒,每齒分高低兩級,高的採用白色花崗岩,低的採用青石,每齒相距0.6米,可同時行走兩個成年人,寓意石取其堅,計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矴步上下游河牀架有木質框架,框架內砌有卵石,這種方法同時保護了河牀和矴步。

堤梁式橋評價

2003年7月29日,著名導演謝晉到泰順考察廊橋和矴步,為電影《鄉村女教師》尋鏡。謝晉對矴步尤為感興趣,他説:“遠遠望去,每條碇步就猶如一排排鋼琴鍵,他還打算用“碇步”在國際上通用的名稱“琴橋”為電影命名。”《鄉村女教師》後更名《琴橋悠悠》。(後因資金問題,該電影並沒有拍攝) [1] 

堤梁式橋參見

參考資料
  • 1.    Brown, David J. Bridges: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Defying Nature. Richmond Hill, Ont: Firefly Books, 2005. ISBN 1-55407-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