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橋靜脈

鎖定
橋靜脈是連接大腦淺靜脈和靜脈竇之間的“紐帶靜脈”,一般都是遊離的,就説説上矢狀竇,額頂外側面及內側面的引流靜脈,先是穿破軟腦膜、蛛網膜下腔,到達硬膜下,然後遊離走行一段,這遊離的一段就是橋靜脈,由橋靜脈進入上矢狀竇,或者橋靜脈進入硬腦膜靜脈竇,在進入上矢狀竇。
腦的靜脈並不與動脈伴行。靜脈形成豐富的網,保障了靜脈血迴流的通暢無阻。腦靜脈無瓣膜,可分為腦淺靜脈和深靜脈兩系,深、淺靜脈在皮質下相互交通。
中文名
橋靜脈
外文名
veins of pons

橋靜脈腦的橋靜脈

腦的橋靜脈是指大腦淺靜脈注入硬腦膜竇的終末部分,走行在蛛網膜和硬腦膜竇之間的一段靜脈。大腦淺表靜脈按引流血液的部位又可分為4組橋靜脈:上矢狀竇組、蝶骨嵴組、小腦幕組及大腦鐮組。上矢狀竇引流上矢狀竇組橋靜脈(包括額葉、頂葉、頂葉內側和外側上部皮層的靜脈)的血液迴流,同時還流板障靜脈(如額板障靜脈)及導靜脈(如頂導靜脈、額導靜脈)的血液迴流,並通過Trolard吻合、Labbe吻合及大腦鐮靜脈等與其他靜脈竇相交通。這些橋靜脈、板障靜脈及導靜脈等共同構成上矢狀竇的屬支靜脈,參與顱內上矢狀竇的血液引流。其中橋靜脈與硬腦膜竇關係最為密切,其內血流狀態的改變可引起上矢狀竇內血流變化,同時還與上矢狀竇及其屬支靜脈內血栓形成密切相關。

橋靜脈 匯入方式及部位

有學者曾表示橋靜脈匯入上矢狀竇的方式在三維立體空間上是不同的,可能直接匯入竇,也可能先匯入硬膜內的硬腦膜竇再進入竇腔即間接注入,故很難通過腦血管造影檢查確定橋靜脈在竇上的開和;另外經造影確認,位於冠狀縫附近的一段上矢狀竇無靜脈屬支。額前部和頂後部外側面的靜脈迴流傾向於加入,上矢狀竇旁的硬膜竇而額後部和頂部的靜脈通常經外側陷窩下面直接進入上矢狀竇。

橋靜脈橋靜脈的數量

通過屍體解剖統計出橋靜脈的數量為(11.2+4.9)條,腦血管造影結果為(8.9+2.2)條,二者無明顯差異;隨後用虛擬現實技術更詳細地統計了其數量、大小以及分佈數據表明平均皮層靜脈在前額部平均有2.4條,後額部2.2條,頂部16條,枕部1.1條又對此進行驗證,所得數據與前人基本一致,在中部數量最多。

橋靜脈 形態及直徑

大腦側表面的靜脈直徑較匯入內表面及下表面的粗大;將橋靜脈大致分為3類:圓管狀或帶狀(6595%)以前和後部居多,扁平不規則形(24.73%)以中部居多,扁平篩孔狀(9.31%)主要位於中部;同時,指出橋靜脈形態不規則,前部橋靜脈短小,中部較扁平,後部呈長條狀居多。將測量點定為橋靜脈匯入硬膜開口前5mm處,通過屍體解剖和腦血管造影測量結果統計學上無明顯差異,但因其在分區時未能明顯劃分出各個區域界限,故其結果未能體現出各區域橋靜脈直徑大小;隨後學者們分區進行測量證實了冠狀縫至人字縫這一中間區域的靜脈屬支直徑一-冠狀縫至顱頂為(3.0+1.2)mm,顱頂至人字縫(2.4+0.7)mm,明顯較冠狀縫之前(2.4+1.0)mm及人字縫之後(2.2+0.5)mm的直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