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樸寅亮

鎖定
樸寅亮(?—1096年),高麗王朝中期大臣、詩人。字代天,平州人,官至尚書右僕射、參知政事,諡號文烈。 [1-2] 
本    名
樸寅亮
代天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
逝世日期
1096年
主要作品
泗州龜山寺

樸寅亮人物生平

樸寅亮是高麗王朝開國功臣樸守卿的玄孫。 [1]  重熙二十年(1051年),李子淵知貢舉時及第。 [3-4]  至大康二年(1076年)十月,累遷至右副承宣。 [5] 
大康六年(1080年),任禮部侍郎,作為户部尚書柳洪的副使被派到宋朝謝賜藥材,在浙江海域遭遇颱風,雖然倖免於難,但貢品大多因此遺失(倖存的貢品中有一件是日本的車 [12]  ),宋神宗予以原諒。 [2]  [6]  翌年五月,升任左承宣。 [11] 
大康九年(1083年),任侍講學士,同知貢舉。 [7] 
大安三年(1087年),拜翰林學士承旨 [8] 
大安五年(1089年)六月,遷同知中樞院事。 [9] 
樸寅亮官至尚書右僕射、參知政事,卒於壽昌二年(1096年)九月初一日,高麗肅宗賜諡“文烈”。 [2]  [10] 

樸寅亮人際關係

  • 高祖父:樸守卿 [1] 
  • 曾祖父:樸承位 [1] 
  • 祖父:樸琮 [1] 
  • 父親:朴忠厚 [1] 
  • 兒子:長子不詳 [18]  、聰諝(1054年—1139年,出家為僧) [18] 樸景仁、樸景伯、樸景山 [2]  、另有三子不詳(《高麗史》中記載的睿宗、仁宗時期官員樸景中、樸景升、樸景麟可能都是他的兒子) [19] 

樸寅亮軼事典故

樸寅亮“文詞雅麗”,高麗寫給宋、遼的告奏、表狀多出其手,可謂當時高麗的一代文宗。高麗史料記載,他在出使宋朝時,所過風景都留下詩篇,與同行隨員金覲的詩文得到宋朝文人肯定,刊行為《小華集》(今佚),“小中華”之名即始於此。 [1-2]  據説返回時行至越州,還聽到其詩《使宋過泗州龜山寺》被宋朝人譜成曲。 [14] 
宋朝方面的史料也記載樸寅亮“詩尤精”。樸寅亮回國臨行時,宋朝象山縣尉張中作詩相送,樸寅亮亦賦詩酬唱,其詩序雲:“花面豔吹,愧鄰婦青唇之斂;桑間陋曲,續郢人白雪之音。”隨後張中被彈劾“外交夷使”,樸寅亮的詩也被呈送宋神宗御前,宋神宗看不懂“青唇”是什麼典故,詢問左右侍臣,侍臣也不知,於是神宗詢問藏書家趙元考,趙元考看懂了,説這是“不經之語”,不敢上奏,神宗催他快回答,趙元考便引用《太平廣記》中的記載稱:“有睹鄰夫見其婦吹火,贈詩云:‘吹火朱唇斂,添薪玉腕斜。遙看煙裏面,恰似霧中花。’其婦告其夫曰:‘君豈不能學也。’夫曰:‘汝當吹火,吾亦效之。’夫乃為詩云:‘吹火青唇斂,添薪墨腕斜。遙看煙裏面,恰似鳩盤茶。’” [13] 

樸寅亮主要作品

樸寅亮的文集《小華集》及其著作《古今錄》十卷均失傳。詩作有《使宋過泗州龜山寺》“巉巖怪石疊成山,上有蓮坊水四環。塔影倒江翻浪底,磬聲搖月落雲閒。門前客棹洪濤疾,竹下僧棋白日閒。一奉皇華堪惜別,更留詩句約重攀” [14]  、《伍子胥廟》“掛眼東門憤未消,碧江千古起波濤。今人不識前賢志,但問潮頭幾尺高” [14]  、《金山詩》殘句“萬疊抱岑天倚杵,一竿斜日水浮金”流傳。 [15]  文章則有《入遼乞罷榷場狀》和《文王(文宗)哀冊》傳世。 [16-17] 
另説《新羅殊異傳》為樸寅亮所撰(一説為崔致遠所撰),但無全本。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