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樂學派

鎖定
樂學派,創始人制氏,其名不詳,西漢初魯(今山東南部)地人。音樂由來已久,起初用來祭神。
中文名
樂學派
創始人
制氏
用    來
祭神
音    樂
由來已久

目錄

樂學派簡介

樂學派,創始人制氏,其名不詳,西漢初魯(今山東南部)地人。 [1] 

樂學派發展歷程

音樂由來已久,起初用來祭神。傳説黃帝時祭天神用《雲門》。周朝存有“六樂”:《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周公制禮作樂。禮,用來整飭言表而體現尊卑差別,樂,用來感化內心而同善時政。
春秋末期以來,禮崩樂壞,至秦禮樂消滅。
漢朝建立以後,因為制氏通曉雅樂聲律世世任樂官。制氏雖然很熟悉節奏、旋律,但是不能説明音樂藴含的意義。漢孝文帝時魏國樂人室公獻上《周官大宗伯》的《大司樂》章。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竇公與毛生等人共採《周官》及譜子書中談樂的篇章,作《樂記》,其內容與制氏所傳相近。後有趙定、師中、龍德,都善《雅琴》。
河間獻王內史丞王定傳授《樂記》給王禹。成帝時,王禹為謁者,多次談論《樂記》。河間獻王劉德作《樂無語》一卷,談及四夷的音樂:東夷的音樂,名為《朝離》,萬物微萌,離地而生;南夷的音樂,名為《南》,“南”即任,保養的意思,保養萬物;西夷的音樂,名為《味》,“味”,昧的意思,萬物衰老,取義晦昧;北夷的音樂,名為《禁》,意指萬物避藏。東夷的音樂伴以持矛舞,取義促進萬物生長;南夷的音樂伴以持羽舞,取義促進萬物養成;西夷的音樂伴以持戟舞,取義促進收刈;北夷的音樂伴以持干戈舞,取義促進避藏。合歡的樂舞在庭堂,四夷的樂舞列於右。
漢初,有《文始》舞,它本於《大韶》,證明《大韶》樂漢初尚存。至三國時期,尚存《鹿鳴》四詩之樂。但王定所傳音樂,不及於後漢,因為後漢儒生熱心傳授孔門經學,卻不知傳音樂,於是樂末逸而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