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榮祿表微

鎖定
《榮祿表微》是夏曾佑所著作品,出自於《夏曾佑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名稱
榮祿表微
作    者
夏曾佑
創作年代
近代
作品出處
夏曾佑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榮祿表微作品原文

王船山之論趙高,其略曰:“高用秦之勢,以毒天下。關東兵起,天下必以為高之身與秦同為齏粉矣。乃高方謀與羣盜和,約弒二世以共分秦地。於是小人有無方之惡,有時而不喻於利,而君子防維之術窮矣。”夫豈獨趙高然哉,觀之榮祿而益信矣。榮祿用滿洲之勢、太后之信以流毒天下,與趙高同;時窮勢蹙,乃不恤棄滿洲、訐太后以求自免,亦與趙高同。惟趙高伏子嬰之誅,而榮祿得享富貴以沒世。豈天相神(洲)〔州〕,不一其例耶?按:榮祿十年以前,無所表見於天下。自甲午以後,乃以一身系全世界之動靜。戊戌、庚子二事,均以榮祿為謀主,榮祿之公忠亮達、才識宏深,亦於此時見之。蓋所謂“公忠”者,非公忠於本朝,乃公忠於外國;所謂“宏深”者,非宏深於壯猷,乃宏深於奸計,洵為中外所未及知矣。溯戊戌四月□□日,恭忠親王薨逝;二十三日,下詔維新;二十五日,召見康有為等;二十七日,榮祿出鎮北洋,同日,逐翁同龢。事機之來,間不容髮,識者憂之。八月初一日,聶士成勸榮祿用兵自衞,初三日自以一萬五千人至河東陳焉。事後聶不得賞,怨望,大言曰“此次功勞都是我的,而天下以為某某,可恨極”云云,於是論者始知此事。初五日,康有為出都,即日附汽船南下。初六日晨,捕康有為於南海館,不得,始知其去。電飭榮祿捕之,榮祿日中得電, 而不言。至初七日中,始命直隸候補道某甲,往(唐)〔塘〕沽捕焉。不命之見,不予之以札,不予之以兵,不予以專車。某甲至晚始得達(唐)〔塘〕沽,而康有為之去遠矣。明日去天津謁榮祿,榮祿甚喜,曰:“我令爾去者,正以天下事未可知,別人不解此意。一認真辦,反生枝節故耳。”初十日晚,梁啓超自天津潛行,將之(唐)〔塘〕沽,為偵探隊所覺,奔告榮祿,而誤為康有為。時榮祿已卸北洋大臣任,將入都矣。然特鄭重其事,先派小兵船追之,而後使聶士成與招商局總辦某、電報局總辦某、親軍隊統帶某,暨天津之現任各地方官同追之,大索於塘沽。夫榮祿與康有為為仇宜也,而初六日何以故縱之?既縱矣,何以初十日又嚴索之?一人一事,數日之間,前後三變,何哉?蓋其所謂天下事未可知者,乃初六、初七日,時訓政之遂不遂,未可知也。太后而果訓政,榮祿為元勳;太后而不果訓政,則榮祿有放康有為之德,可以自解於皇上,故其緩捕如彼。至初十日,則太后之訓政定矣,不必兼顧皇上矣,故其急捕又如此。又緩捕之事蹤跡昭然,難於掩覆,乃遍告人曰:某甲是小人,是最靠不住者,是最會説誑者。蓋欲人人以某甲為無賴,聞其言而不信也,而某甲遂用是偃蹇以終雲。
己亥立嗣,用以嘗試中外之人心,榮祿實主其謀。當某地電諫時,榮祿大怒,欲駢誅之。某公爭之力,榮祿大言曰:“我與皇上勢不兩立,豈爾等尚不知乎?”然榮素性機警深阻,不為暴舉。旋自省悟,不復窮治,而其志益堅,乃嗾煽載漪等曰:“欲固大阿哥之位,必殲帝黨而後可;欲殲帝黨,必盡逐外人,閉關自守而後可。”端邸蠢愚,奉為至計。而榮意實明知外人斷不能逐,實將俟其兵連禍結,窮蹙無歸,乃以排外之名歸之皇上而廢之,歸之慶王而殺之;再厚許外人以利權,和議不患不成。然後卧榻之側,無復他人,太后以垂暮之年,孤寄於上,方且惟己之是賴,而後己可壟斷富貴。故同時與使館通饋問,以漸為結束之地;同時電告劉、張,以取信於東南;同時嗾袁昶保己剿匪,以己不與端、剛同黨之意示天下。昶與有素,因以識榮,而榮之秘計,昶不知也。榮既諷昶上疏,因而擠之於死。蓋一則使太后信己之助匪,二則知袁疏之必傳,而可為己不助匪之鐵案也。試本此意以讀此疏,其情如繪矣。隱微之際,天下至今有疑辭焉。不意團匪榛狉如鹿豕,一縱之後,不可復止,此榮祿之失算也。西遷以後,知初計之斷不能售,而己且几几列為罪魁,於是鋌而走險,愈出愈奇,使其徒黨造作蜚書,名曰“庚子傳信錄”。託諸新黨之口,書中之旨則謂,匪亂之禍,太后主之,榮祿屢爭而不得。蓋欲歸過太后以自脱免,其書俱在,可復案也。洎乎迴鑾,大逆之志,晚而益迫,知世界之強權在外人,乃一意媚外,讓之以萬事之利權,以求免其一事之干預。所營既廣,費用轉多,於是賣國有價、賣省有價、賣府有價、賣縣有價。不肖之徒,輦金如山,絡繹旁午,以如其門。宰相如此,庶官化之,明目張膽,細大不捐。自古以來,政以賄成,又未有甚於此時者也。及其將死,知賠款之禍致怨至深,而又斷無停理,乃於遺折特言之。己居美名,而以其禍嫁於各督撫。至言印花税,則並其素所依賴之,而亦買之矣。有言“自古以來亂臣賊子,未有如莽之甚者也”,以榮較莽,禍且十倍。君子以為天生此人,蓋有故也。 [1]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榮祿表微作者簡介

夏曾佑(1863—1924),字穗卿,號碎佛,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近代學者、詩人、政論家和思想家。1890年考中進士,旋授禮部主事。1894年前後,結識梁啓超、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人士,積極參與維新變法活動。1897年與嚴復、王修植等在天津創辦《國聞報》。1899年,任安徽祁門知縣。1902年卸任後寓居上海,1903年至1905年,任《中外日報》主筆,並致力於編撰《最新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一書。1906年,隨出洋五大臣赴日本考察憲政,歸國後發表《刊印憲政初綱緣起》,後任學部二等諮議官。中華民國成立後,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和京師圖書館館長等職。編者簡介楊琥,1965年生,甘肅通渭人。歷史學博士,先後就讀於西北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現為北京大學校史館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選編有《憲政救國之夢:張耀曾先生文存》(2004)、《歷史記憶與歷史解釋:民國名人談五四》(2011)、《夏曾佑集》(2011)等書;參與編注《李大釗全集》(2006、2013)。另在《歷史研究》、《中國學術》、《北京大學學報》、《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若干篇。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