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鶴汀

(近代民主人士)

鎖定
楊鶴汀(1877年-1961年),名維魯,字鶴汀,河南南陽縣趙營村人。民國首任南陽知府。後又創辦南陽女子中學。1938年夏,他開始隱居於內鄉馬山口,行醫治病。抗戰勝利後,楊鶴汀被推舉為南陽縣參議會參議長。1961年病逝於南京。 [1] 
中文名
楊鶴汀
別    名
楊維魯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河南南陽
出生日期
1877年
逝世日期
1961年
畢業院校
北京政法學堂

目錄

楊鶴汀人物生平

楊鶴汀,名維魯,以字行。因排行十四,又稱“楊十四少”。世居南陽縣趙營村,1923年,遷居南陽城內糧行街。1906年,楊鶴汀畢業於北京政法學堂。求學期間,傾向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加入同盟會,潛心教育,開發民智,培養“救世人才”。畢業後返豫,在汴中州公學任教習。1908年,與同盟會員羅飛聲及開封優級師範南陽籍學生返回南陽,創辦南陽府公立中學堂,楊鶴汀任監督,羅飛聲任教習長,聯絡進步人士和學生,秘密進行反清活動。辛亥革命前夕,該校同盟會員已近百人,準備購買槍支,待機起義。不料事情泄漏,南陽總兵謝寶勝派兵搜捕,楊鶴汀躲在某油坊的草垛中,得以倖免。 [2] 
辛亥革命爆發後,在武昌組建的“河南旅鄂奮勇軍”及季雨霖部,於1912年1月,由襄陽北上,連克新野、鄧縣縣城。當奮勇軍迫近南陽時,楊鶴汀聯絡著名士紳,多次面見謝寶勝,指出革命軍之強大和民心之向背,要其停止抵抗。由於奮勇軍軍威所至和楊鶴汀等人的促使,謝寶勝終於感到“眾寡懸殊,民心難抑”,於2月18日棄城出走,南陽勝利光復。2月20日,經各界代表推選,楊鶴汀出任南陽知府,立即着手恢復社會秩序,並開倉放糧。 [2] 
為時不久,南北議和,袁世凱勢力侵入南陽,楊鶴汀在任3個月,便拂袖而去。同年夏,楊鶴汀被選為河南省臨時議會議員,在開封中學任教。1928年,由汴返宛,創辦南陽女子中學,自任校長,因身體不佳,改任校董。在創辦女中過程中,原來“校無寸土舍無椽”,初借張嘉謀宅,繼借任德甫院上課,後又遷老鹽店作校址,歷盡艱辛,終於告成。他曾作詩以志其事:“三遷校址如萍生,喜得新基待斬荊,陋室如斯且莫笑,從來白屋出公卿。” [2] 
“七·七”事變,抗戰軍興,楊鶴汀滿懷愛國熱情,動員女中學生投筆從戎,但未幾豫省大部淪陷,他對國民政府大失所望。次年夏,便隱居於內鄉馬山口,行醫治病。他目睹祖國山河破碎,十分感慨:“空懷一片報國志,無兵無權談何易”。曾穿起道袍,意欲遁入空門。當聽到前方捷報時,又責怪自己未能奔赴前線:“萬物紛紜天地間,方知松柏耐歲寒,樗木偷生巖穴下,欣隨桃李仰高山”。當得知其次子楊廷賓由北平奔赴延安,他引以為榮。1942年秋,河南省黨政軍伏牛山工作團在南陽大肆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他非常氣憤,斥之為一派胡來。 [2] 
抗戰勝利後,楊鶴汀被推舉為南陽縣參議會參議長。解放戰爭的發展,使他進一步認清形勢,1947年離宛赴寧,住在他的長子楊廷寶處,並寫了《責國民黨》七絕詩5首。1952年,楊鶴汀申請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並揮筆作詩以述其志:“抗美援朝伸正義,保家衞國是當仁……為何從軍志所在,快驅強寇安東鄰”。他對張仲景醫術研究,造詣頗深。1954年,先後著《傷寒論淺歌》和《金匱淺歌》,現存於南陽醫史文獻館。 [2] 
參考資料
  • 1.    趙長海主編.河南辛亥革命人物傳略.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390-391
  • 2.    近代·楊鶴汀  .卧龍區人民政府.2020-01-06[引用日期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