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集

(隋朝宗室)

鎖定
楊集,字文會,衞昭王楊爽子,隋朝宗室。初封遂安王,尋襲封衞王
全    名
楊集
文會
封    號
遂安王、衞王
所處時代
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前    任
楊爽
國    籍
中國
性    別
結    局
失蹤,時間不明

楊集生平簡介

煬帝時,諸侯王恩禮漸薄,猜防日甚。集憂懼不知所為,乃呼術者俞普明章醮以祈福助。有人告集咒詛,憲司希旨,鍛成其獄,奏集惡逆,坐當死。天子下公卿議其事,楊素等曰:“集密懷左道,厭蠱君親,公然咒詛,無慚幽顯。情滅人理,事悖先朝,是君父之罪人,非臣子之所赦,請論如律。”
時滕王楊綸坐與相連,帝不忍加誅,乃下詔曰:“綸、集以附萼之華,猶子之重,縻之好爵,匪由德進。正應與國升降,休慼是同,乃包藏妖禍,誕縱邪僻。在三之義,愛敬俱淪;急難之情,孔懷頓滅。公卿議既如此,覽以潸然。雖復王法無私,恩從義斷,但法隱公族,禮有親親。致之極闢,情所未忍。”於是除名為民,遠徙邊郡。遇天下大亂,不知所終。

楊集地名

楊集安徽楊集

楊集,原安徽省臨泉縣楊小街鄉鎮,歷史歷經波折。解放前通往縣城有一條傳統土路南北貫穿全縣直通縣城,楊集就其中路上的歇腳小村,解放後漸漸形成集市。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街上有各種大的飯店、郵局、電話站、學校、電影院、旅社、醫院、工商部門、税務、合作社、糧食站、食品站等等機關、商鋪,集市上更是各種行市像雜糧市,牛行市.....不勝枚舉,就像臨泉一串項鍊上的珍珠,缺一不可。八十年代臨艾路的修建,交通要道改道西移一公里,從此改變了楊集的命運,昔日熱鬧的集市漸漸衰弱,加上東西白集(後改為新集、同興集)、柳集兩個小集市的興起與競爭,楊集這個大集已經名存實亡。八十年代初,鄉鎮合併,新集、柳集劃歸楊集管轄,進入2000年,鄉政府駐地也早已搬遷至臨艾路旁,楊集也早已更名為“楊小街”,當楊集被更名為楊小街後,幸好,楊集中學的名稱還沿用至今,歷史沒有徹底抹掉楊集的久遠歷史。
2016年10月25日,經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批覆了臨泉縣委、縣政府的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撤銷6個鄉鎮設立1個街道。
其中,此次區劃調整撤銷楊小街鎮,將原楊小街鎮所轄的行政區域劃歸宋集鎮管轄,結束了楊小街鄉鎮建鎮不像鎮的尷尬歷史,從此楊小街在行政上只能叫楊集行政村了,對於就近居民來説,多年的鄉鎮情懷還是暫時難以割捨,但對於全縣統稱來説肯定是利大於弊,楊集人努力向着幸福邁進。
楊集保留下來且發展壯大的就一個楊集中學,所以,楊集中學見證了楊集的歷史,希望永保此名。已改名為“楊小街”,為皖西北一小鄉鎮。其中楊集中學為全縣重點扶持初中。
2016年,上級更是徵地撥款修建了高標準、大面積的操場。從此結束了多年來中學沒有操場的困局。同時也不能忘記周邊被徵地後失地居民,是他們忍痛割愛獻出自己世代賴以生存的土地,是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成就了楊集中學以後美麗、壯觀、豪放的大操場,特別是部分居民他們幾乎全部土地都被徵用的情況下,仍毫不疑遲、不講條件的奉獻出自己的土地。
安徽省臨泉縣楊集中學 安徽省臨泉縣楊集中學

楊集江蘇楊集

楊集,原為江蘇省阜寧縣西南小鎮,已經劃歸益林鎮。轄區內的馬家蕩,溝河縱橫,蕩灘連片,素有“八八六十四蕩,馬家蕩是首蕩”之稱。水產豐富,青蟹、蓮藕等聞名遐邇。始建於唐朝的淮東古寺,香火繁盛。更有馬良廟的佳話,流傳至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