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為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全國可靠性工程專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鎖定
楊為民(1935年1月15日-2002年1月30日),1935年1月15日生於天津。他是全國可靠性工程專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我國第一架高空無人駕駛偵察機的總設計師、北航工程系統工程系主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榮立一等功2次。1988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89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1990年國家教委、國家科委授予他“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91年他獲“光華科技一等獎”;1993年被航空工業總公司授予航空金獎,並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十傑之一;1997年被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建設榮譽獎章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1999年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2000年被評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02年1月30日逝世。 [1] 
中文名
楊為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35年1月15日
逝世日期
2002年1月30日
畢業院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主要成就
填補國內高空無人偵察機空白
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可靠性專業
籍    貫
河北省遷安市楊團堡
職    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學教授

楊為民人物生平

楊為民,1935年出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70年代初,楊為民擔任了高空無人駕駛偵察機的總設計師,填補了國內高空無人偵察機空白;80年代中期,他轉入可靠性工程研究,是我國可靠性工程專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可靠性相關專業——工程系統工程系(14系,現為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楊為民教授是一位對待科學事業不屈不撓,甘於獻身的“拼命三郎”;為人淡泊名利,曾兩次讓高工,兩次讓教授,7次謙讓出國機會。楊為民於2002年1月30日去世,享年67歲。 [2] 

楊為民人物事蹟

楊為民不盡操勞享此生

楊為民,1956年在北京航空學院火箭系學習,1958年畢業後便留校工作。
60年代末,原國防科工委向北航下達了研製我國自己的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飛機的任務,1968年,33歲的楊為民受命擔任無人機的總設計師兼總指揮。
1977年,楊為民在機場指揮無人機試飛,看見用來裝吊發動機的手搖吊車似乎太陳舊,他便與一位老同事過去檢查,沒想到吊車的搖把突然失靈,飛旋之中掀起了楊為民臉上的一大塊皮肉。由於傷勢嚴重,手術進行了4個小時、縫了40多針才結束。
在醫院剛住了一週,因放心不下試飛工作,楊為民就強烈要求出院。醫生拗不過,只得同意,並再三叮囑:一定要全休,一週後回院複查。可楊為民一出院就直奔機場,這一呆就是40多天!低燒也持續了40多天!但楊為民硬是等完成了試飛任務才回醫院治療。醫生揭開他臉上的紗布,看到幾乎潰爛穿孔的腮幫,又氣又急:你為什麼不按時來複查?真沒有見過你這樣玩命的人!
在楊為民教授的帶領下,北航千餘名師生奮鬥了10餘個年頭,至1980年,終於將無人機研製成功!該機能在1.8~2萬米的高空拍攝地面的清晰圖像,使作戰效益大大提高。該機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裝備了我國第一支無人機部隊。這項成果已被鐫刻在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上,成為中華民族綿延不絕輝煌歷史的寫照。 [1] 

楊為民毅然轉行赤子情

80年代,楊為民在廣泛的調研中發現,我國軍機由於缺少可靠性的保障,故障率高,半數左右“趴窩”,壽命也短,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他敏鋭地意識到,不光是飛機,海、陸、空、天都迫切需要開墾可靠性工程應用這塊處女地。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選擇。”楊為民斬釘截鐵的話擲地有聲!年逾45歲的他,毅然帶領無人機的研製集體轉入了可靠性工程這門新興邊緣學科,走出象牙塔,確定了“面向工程,結合實際”的研究路線。他不斷提醒大家:我們的任務不只是理論研究,而是解決工程實際問題。
在楊為民的多方努力下,中國航空史上可靠性系統工程的體系破土萌芽。1985年10月,中國第一個工程系統工程系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所在北航誕生。
“世界上好地方多的是,哪兒好你上哪兒去,這不算本事。真本事是把不好的地方辦成最好,讓大家都想來。” [1] 

楊為民延壽運七隻為公

楊為民在可靠性工程領域展開的第一個重大戰役是對“運七”飛機機載設備的定壽延壽工作。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國自制的第一架“運七”客機已試飛上天。八十年代初,國家已批准“運七”投入小批量生產。可是由於缺乏可靠性工程研究,生產廠家規定“運七”飛機的機載設備壽命僅為300~500飛行小時,而國外同類飛機的機載設備壽命為5000飛行小時。因此,民航部門寧願花費寶貴的外匯從國外進口客機,也不願用“運七”飛機。
一個嚴峻而迫切的問題擺在中國航空人面前——客機上天必須突破可靠性工程研究這道難關。
當時,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人駕駛技術研究所所長的楊為民挺身而出,數次到航空部請纓:“國家的需要是我們研究的方向,航空的困難是我們攻克的堡壘,把攻關任務交給我們吧。”
為解決“運七”飛機中數百個機載產品的壽命問題,楊為民組織科研人員同幾十個廠家展開合作,分別瞭解各個產品的內外場故障信息,分析故障模式及原因,研究解決途徑,指導各單位進行了長期的壽命試驗。
五年時間過去了,機載設備延壽成功了。“運七”的首次檢修期限由原來的300~500飛行小時延長到2500~5000飛行小時,達到了國際同類飛機的水平。據統計,僅機載設備延壽一項,“七五”期間就為國家節省經費超過兩億元! [1] 

楊為民淡泊名利心自清

北航校園裏至今流傳着楊為民“兩讓‘高工’,兩讓教授”的佳話,把晉升的機會讓給別人。他説:“國家的困難大呀,十年動亂,教育界的欠賬太多了。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黨員幹部理應讓一讓。”在很多人擠破腦袋想出國的情況下,楊為民先後七次放棄出國的機會。他道:“應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他們更需要學習和鍛鍊。” 
楊為民對工作精益求精,生活中卻是因陋就簡。他常常是吃一碗雞蛋麪,穿一件價值百十來塊錢的夾克,騎一輛破舊的自行車。 
翻開系裏的收支賬,可以清楚地看到,楊為民除工資以外的其餘收入,能退回原單位的都儘量退了。不能退的,全部充當“集體基金”,用作系裏的零星開支。
1988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獎照相機一部,他送給了系研究生會;
1988年,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獎勵兩級工資,他用一級交黨費,一級做學生獎勵基金;
1991年,獲得軍工系統“光華獎”一等獎,5000元獎金全部交給系裏設立優秀青年教師獎勵基金;
1993年,當選北京市共產黨員十傑,獎勵一部微機,他交給了校黨委辦公室;
1994年,獲得“航空金質獎章”,時任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為他頒發10萬元獎金時,特意附耳叮囑“不許上交”。可一回到家,他就給系黨總支寫了一份報告,鄭重申明“功勞是大家的,獎金也是大家的,請不要讓我脱離羣眾!”,還是把獎金交給了系青年獎勵基金會;
199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獲獎金5000元,交到系裏做青年獎勵基金......
他臨終時,對守在身邊的女兒用最後的力氣説出的話,卻是:“蘭蘭,我走後,校園中的那套住房,你要和媽媽打掃乾淨,那是學校照顧我的,一定要還給學校!” [1] 

楊為民溘然長逝天地殤

2001年6月,虛弱得難以支撐的楊為民被查出了胰腺癌。等最後確診的幾天裏,他還去了一趟瀋陽、一趟密雲。到密雲主持會議時,他已經吃不下什麼東西了,最後還是被校領導派車接回來治病的。
2001年12月2日晚,胰腺癌晚期的楊為民給北航工程系統工程系副主任康鋭打來電話,瞭解科研進展情況,放下電話後,康鋭發現已經嚴重腹水、每天全靠3升營養液維持的楊為民竟與自己説了40多分鐘。6歲的女兒問他:“是誰打來這麼長時間的電話?”康鋭説:“是一個生病的爺爺。”孩子奇怪:“生病了怎麼説話還這麼大聲?”康鋭脱口而出:“因為爺爺是個英雄。”孩子又問:“什麼是英雄?”康鋭的淚水已經湧了上來,他説:“英雄就是這個爺爺……”
2002年2月6日,在相濡以沫的妻子和愛女的陪同下,按照楊為民生前遺願,他的骨灰被靜悄悄地撒在了長城內外。沒有鮮花,沒有送別的人流,正像他一貫的作風那樣,不圖虛名,不慕名利,但求無愧於祖國和人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