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元和

鎖定
楊元和(?-?),略陽清水氐人,是楊保宗的獨子,武都王,為武都國第二任國君,也是後仇池國第九位國君。
455年被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加封為武都王,466年棄國投奔北魏
封    號
武都王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氐族
出生地
歷城 (今甘肅成縣北)
前    任
楊文德(叔叔)
繼    任
楊僧嗣(堂叔)
本    名
楊元和

楊元和生平介紹

楊元和,5世紀氐人,是楊保宗的獨子,武都王,455年-466年在位,是武都國二任王,也是後仇池國九任王。443年其父楊保宗因密謀反叛後仇池國五任王楊難當被抓,楊元和則南逃投降南朝宋,被宋文帝劉義隆加封為武都、白水太守 [1]  。443年4月,楊元和堂叔楊文德被部眾推薦而自立,454年2月,楊文德被南朝宋荊州刺史劉義宣殺死。 [2] 
455年,南朝宋孝武帝劉駿以楊保宗的兒子楊元和為徵虜將軍,又以楊文德的同曾祖父的堂兄楊頭為輔國將軍 [3]  ,楊元和是清水楊氏的嫡傳正統(曾祖楊盛、祖父楊玄、父親楊保宗),氐族各部都想要按照宗法制度推舉他即位。但因為楊元和年幼,不能統御部眾,所以南朝宋也一直沒有給他正式封王,氐族部落也一直沒有首領(武都王)。楊頭之前戍守葭蘆城(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東南外納鎮)時,他的母親妻兒及兄弟們都被北魏抓獲,但是楊頭仍然效忠南朝宋,堅守葭蘆城。
南朝宋雍州刺史(治襄陽)王玄謨給孝武帝劉駿上奏疏説:“接到皇帝您的敕令要我派遣使者與楊元和、楊頭互通音訊,並送去信件和糧餉。我就立即派遣了中軍行參軍呂智宗帶着文書和信件前往,同時也還令派使者一起隨同前往。楊頭對呂智宗説‘不久前我破家為國,母親妻兒兄弟都被北魏俘虜,但我不顧孝道,仍然為朝廷竭力捍衞邊境,卻沒有得到朝廷的賞識。如果以楊元和承繼後仇池國君位,那就應當授予他王爵;如果因為他年幼不能勝任,那就應該另有委派。近年來公私事務混亂,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攻擊,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我考慮到楊頭自從元嘉以來(宋文帝劉義隆時期),確實是對國家忠誠,捨棄家人,確實也應該嘉勉。氐族和羌族因為在邊境地帶,又與北魏近在遲尺,對他們操之過急就容易起反叛之心,對他們過於怠慢又會引起怨恨之心。我分析楊頭對使者所説的話,他是不敢立即指望仇池公的爵位,所希望的官職不過是西秦州刺史、假節而已。按照我的愚見,仇池國捍衞漢中西部一帶,使該地沒有禍亂,而且楊頭是有實力的。仇池地區所管轄的是四千户人家的荒涼邊境,看起來似乎不足惜。但是,如果一旦葭蘆城失守,敵人入侵,那麼漢中西部一帶就沒法為朝廷所有了。楊元和因為年幼,如果暫時還不能承擔大任,那就等數年後他長大一些,再讓他承繼祖業(封王),應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只給楊頭西秦州刺史、假節,故給楊元和封王是有餘地的)。如果他長大後才能仍不能承擔大任,那麼就應該立楊頭承繼仇池王位。”但孝武帝劉駿沒有聽從王玄謨的勸告。
在那之後,孝武帝劉駿封楊元和為武都王,鎮守白水(四川廣元市青川縣東北的沙州鎮江邊村)。 [4] 
466年,楊元和因為勢力微弱,棄國投奔北魏 [5]  ,文成帝拓跋濬嘉之,拜徵南大將軍、武都王,內徙京師 [6]  ,之後史書無記載。
466年,楊元和投降北魏後,楊元和的堂叔楊僧嗣 [7]  自立,屯葭蘆城。

楊元和家族成員

祖輩:楊玄(祖父)
父輩:楊保顯(大伯)、楊保宗(父親)、楊保熾(三父)、楊文德(四叔)、楊和(堂叔伯)、楊順(堂叔伯)、楊虎(堂叔伯)、楊德(堂叔伯)、楊僧嗣(堂叔)、楊文度(宗叔,楊文度與楊元和的父親楊保宗同曾祖父)、楊文弘(宗叔,同前)、楊頭(宗叔,同前)
同輩:楊小眼(堂兄弟,同曾祖)、楊大眼(堂兄弟,同前)、楊後起(堂兄弟,同前)、楊苟奴(遠堂兄弟,同高祖)、楊集始(遠堂兄弟,同前)、楊集起(遠堂兄弟,同前)、楊集義(遠堂兄弟,同前)、楊集同(遠堂兄弟,同前)、楊集眾(遠堂兄弟,同前)、楊集朗(遠堂兄弟,同前),從楊苟奴至楊集朗均為楊文弘之子。

楊元和史籍記載

《宋書·卷九十八·列傳第五十八》 [8] 
《南齊書·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 [9] 
《南史卷·七十九·列傳第六十九》 [10] 
《魏書·卷一百一·列傳第八十九》 [11] 
《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 [12] 
參考資料
  • 1.    《魏書》101卷記載“保宗之執也,子元和奔義隆,以為武都、白水太守”。
  • 2.    《宋書》98卷記載: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反,文德不同見殺,世祖追贈徵虜將軍、秦州刺史。
  • 3.    《資治通鑑》128卷記載“是歲(455年),(南朝宋)以故氐王楊保宗子元和為徵虜將軍,頭為輔國將軍。頭,文德之從祖兄也”。
  • 4.    《宋書》98卷記載“孝建二年(455年),以保宗子元和為徵虜將軍,以頭為輔國將軍。元和繼楊氏正統,羣氐欲相宗推,年小才弱,不能綏御所部,頭母妻子弟併為索虜所執,頭至誠奉順,無所顧懷。朝廷既不正元和號位,部落未有定主,雍州刺史王玄謨上表曰:"被敕令臣遣使與楊元和、楊頭相聞,並致信餉。即遣中軍行參軍呂智宗齎書並信等,亦自遣使隨智宗。及頭語智宗,頃破家為國,母妻子弟並墜沒虜中,不顧孝道,陳力邊捍,竭忠盡誠,未為朝廷所識。若以元和承統,宜授王爵;若以其年小未堪大任,則應別有所委。頃來公私紛紜,華、戎交構,皆此之由。臣伏尋頭元嘉以來,實有忠誠於國,棄親遺愛,誠在可嘉。氐、羌負遠,又與虜咫尺,急之則反,緩之則怨。觀頭使人言語,不敢便望仇池公,所希政在西秦州假節而已。如臣愚見,蕃捍漢川,使無慮患,頭實有力,四千户荒州,殆不足吝。元和小弱,若未可專委。複數年之後,必堪嗣業,用之不難。若才用不稱,則應歸頭。若茄蘆不守,漢川亦無立理。"上不許。其後立元和為武都王,治白水,不能自立,復走奔索虜。”
  • 5.    《資治通鑑》131卷記載“初,武都王楊元和治白水,微弱不能自立,(466年)棄國奔魏”
  • 6.    《北史》96卷記載“保宗之執也,子元和奔宋,以為武都、白水太守。元和據城歸順,文成嘉之,拜徵南大將軍、武都王,內徙京師。”
  • 7.    《南齊書》59卷記載“文德死,從弟僧嗣、文慶(文度)傳代之”;《南史》79卷記載“文德奔漢中。從弟僧嗣又自立,復戍葭蘆”;《魏書》101卷記載“元和從叔僧嗣復自稱武都王於葭蘆”;《北史》96卷記載“元和從叔僧嗣復自稱武都王於葭蘆”,據此楊僧嗣為楊元和的堂叔。 《宋書》98卷記載“元和從弟僧嗣,復自立”;《資治通鑑》131卷記載“元和從弟僧嗣復自立,屯葭蘆”,則楊僧嗣和楊元和是同輩。 按照史書記載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在此認為楊僧嗣為楊元和的堂叔。
  • 8.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氐胡-宋書(梁)沈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30]
  • 9.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芮芮虜 河南 氐 羌-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30]
  • 10.    卷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南史(唐)李延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30]
  • 11.    卷一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魏書(北齊)魏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30]
  • 12.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北史(唐)李延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