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棒花鮈

鎖定
棒花鮈是鯉形目鯉科鮈屬魚類,又稱花釘鮈、犬首鮈。 [4]  體長,稍側扁,背鰭前部隆起;頭近錐形;吻短;眼小,側上位;口下位呈弧形;具較粗長口角須1對;體被圓鱗,胸部無鱗,側線完全;背鰭無硬刺,胸鰭末端圓鈍,均較短;腹鰭較短,末端剛超過肛門;肛門位置在腹鰭基部和臀鰭起點間的中點;臀鰭小,其起點距腹鰭基部較至尾鰭基部為近;尾鰭分叉。體背灰黑色,腹面白色;體側具不明顯的縱紋;背鰭和尾鰭具有由黑色小點組成的斑紋,其他各鰭灰白。
棒花鮈分佈於中國山西省秸山、河津,內蒙古包頭,寧夏銀川、中衞,甘肅省靖遠、蘭州,青海省貴德等地。 [5]  為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泥沙底質的緩流淺水處,以搖蚊幼蟲和藻類為食物。1-2齡性成熟,繁殖期在5-6月份。 [6] 
棒花鮈個體較小,適用於烹炸後食用,營養價值高,口感較好,是人民羣眾所喜愛的食用魚類。 [7] 
中文名
棒花鮈
拉丁學名
Gobio rivuloides (1925)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鯉形目
鯉科
鮈屬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亞    目
鯉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Actinopterygii
亞    科
鮈亞科
分佈區域
海河, 黃河, 灤河, 大淩河等水系
模式產地
山西娘子關
定名人
Nichols [1] 

棒花鮈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28尾;體長70—110mm;採自山西(娘子關、朔縣、清鍾);河北官廳水庫;寧夏中衞。
背鰭iii-7;臀鰭iii-6;胸鰭i-13—14;腹鰭i-7。側線鱗4043;背鰭前鱗12—14;圍尾柄鱗16。第一鰓弓外側鰓耙3—6。下嚥齒2行,3·5—5·3。脊椎骨4+37—38。
體長為體高的4.6—5.5倍,為頭長的4.0—4.5倍,為尾柄長的5.0—6.2倍,為尾柄高的9.3—10.8倍。頭長為吻長的2.4—2.8倍,為眼徑的4.5—5.7倍.為眼間距的3.2—3.7倍,為尾柄長的l.3—l.5倍,為尾柄高的2.3—2.7倍。
體長,略呈圓筒形,背部不甚隆起,腹部平坦,尾柄側扁,較短且高。頭近錐形。吻稍短,吻前部略平扁,其長稍小於眼後頭長。口下位,弧形。唇稍薄,結構簡單,無乳突,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唇後溝中斷。須1對,位口角,較長,末端達到或稍過眼後緣的下方。眼較小,側上位。眼間寬,平坦或微外凸。體被圓鱗,中等大,胸部自胸鰭基部之前裸露無鱗,且裸露區可自腹中線向後延伸到胸、腹鰭間的中央或至後1/3處。側線完全,幾平直。
背鰭較短,無硬刺,外緣微凹,其起點距吻端與自背鰭基部後端至尾鰭基部相等。胸鰭末端圓鈍,其長超過胸、腹鰭間距離的2/3。腹鰭較短,末端剛蓋過肛門。肛門位置在腹鰭基部和臀鰭起點間的中點。臀鰭短小,其起點距腹鰭基部較至尾鰭基部為近。尾鰭分叉,上下葉末端尖,上葉較下葉略長。
下嚥齒主行齒略側扁,末端鈎曲。鰓耙稀少,細長,頂端尖。腸管粗短,約為體長的0.8—1.0倍。鰾較大,2室,前後室均呈長圓形,後室長為前室的1.8—1.9倍。腹膜白色。
體背深灰色,腹面白色。體側具不明顯的縱紋,沿體中軸自頭後至尾基,其上有9-11個黑斑點,背中線上也有8—11個黑斑點。吻部兩側自吻端至眼下緣和鼻孔前緣各有1斜行黑條紋。背、尾鰭有多數小黑點組成的條紋,其他各鰭灰白。 [2] 

棒花鮈生活習性

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泥沙底質的緩流淺水處,以搖蚊幼蟲和藻類為食,6月繁殖。

棒花鮈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分佈於海河、黃河、灤河、大淩河等水系
[1-3] 
參考資料
  • 1.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500-501. 黃河漁業生物學基礎初步調查報告:43. 中國動物志鯉形目[中卷]:297
  • 2.    科學數據庫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12-05]
  • 3.    棒花鮈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引用日期2015-02-13]
  • 4.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寧夏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07,第335頁
  • 5.    李思忠,黃河魚類志,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12,第152頁
  • 6.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內蒙古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504頁
  • 7.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天津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2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