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梳妝樓元墓

鎖定
梳妝樓元墓,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平定堡鎮南溝村,是一處元代(1271年—1368年)蒙古貴族墓。整個遺址南北長140米,東西長74米,總佔地面積約10400平方米。 [3] 
梳妝樓建築為一處由30座墓葬組成的元代墓羣中的一座,是壩上草原唯一一處保存完整、歷史遺存較為豐富的地上元代古墓羣。梳妝樓元墓遺址為研究北方蒙元民族部落的宗教禮制、葬俗習慣、服飾建築等提供了充實完善的歷史史實,具有較為重要的歷史意義。 [3-4] 
2001年6月25日,梳妝樓元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中文名
梳妝樓元墓
地理位置
河北省沽源縣平定堡鎮南溝村
佔地面積
104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編    號
5-0150-2-006 [6] 
所處時代
元代

梳妝樓元墓歷史沿革

1999~2002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其地下遺存及周邊遺蹟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確定其為一座元代初年的蒙古貴族墓上建築。 [4] 
2010年後,“梳妝樓”元墓文物保護規劃編制立項獲國家文物局批覆,開始對梳妝樓元墓遺址進行了遺址保護規劃。 [3] 

梳妝樓元墓遺址特點

梳妝樓元墓 梳妝樓元墓
梳妝樓元墓,墓上享堂俗傳為遼代蕭太后的“梳妝樓”,坐北朝南,通高9.1米,建築平面呈正方形,南東西三牆闢拱券門,樓頂為拱券穹隆頂。
梳妝樓元墓標誌性主體建築是其地上陵墓建築,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為青磚拱券無樑結構,陵園長140米,寬74米,建築高度約15米,基平面為正方形,邊長9.3米,頂部為磚構穹頂,形如蒙古包。 [3]  [5] 
建築東、南、西三面正中開券洞,均為半圓券,南券為門,東、西券為窗,北壁僅內部淺券作龕狀,外部為實牆。從南門進入中間,樓下為四角,上為八角。角間為圓柱,上託闌額、普柏枋,再上為單抄四鋪作斗拱,斗拱之上層層疊澀而成巨大穹窿頂,猶如天幕,頂中空,以磚覆蓋。四面磚砌牆體,表卧砌白灰磚,未灌灰漿,牆厚70釐米。整個建築通體磚構,早先內有壁畫。頂上原有琉璃瓦鑲嵌。建築結構簡潔穩重,為四面磚牆圍合,托起半球形穹隆頂。 [4-5] 
梳妝樓元墓地下部分為土坑磚石墓,墓內並列三具棺木。棺底全用青磚砌成,上鋪一層枕木,棺與棺之間均用磚牆相隔,並有木條相襯,然後用鐵條箍緊,上覆大青石,木棺均由主幹較粗的樹幹挖凹槽製成。 [3]  [5] 

梳妝樓元墓文物遺存

梳妝樓元墓樓內中央發現一座蒙古貴族墓葬,並清理出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衣物、金飾等珍貴文物。 [7] 
梳妝樓元墓內並列三具棺木,棺底全用青磚砌成,上鋪一層枕木,棺與棺之間均用磚牆相隔,並有木條相襯,然後用鐵條箍緊,上覆大青石。死者服飾華麗、考究,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質孫服和織金綿,並具有等級很高的龍紋鎏金銀帶裝飾,還發現朱梵文咒語及其圖案。同時還出土寶劍、古錢幣、銅印等若干珍貴文物。

梳妝樓元墓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墓中三名葬者一男二女,男居中,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孫闊裏吉思,二女即闊裏吉思的兩個妻子,身份均是公主。闊裏吉思的槨是由一排排紅松樹樁圍成,所以當地人將“樹樁”作為其墓上建築物的名稱,後世則因“樹樁”與“梳妝”諧音樓,故以訛傳訛終於成就了“梳妝樓”之名。 [5] 

梳妝樓元墓價值意義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專家介紹,梳妝樓所在的閃電河流域,是遼、金、元三代的夏宮所在,對梳妝樓及其周圍遺蹟的調查和鑽探,對研究遼金元史,特別是元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梳妝樓元墓的發現以及考古發掘獲取的大量資料為研究元代蒙古及其他民族部落的埋葬習俗、禮制、宗教信仰、建築風格以及服飾演變為研究汪古部落及其他民族部落的文化增添新的實物資料。
梳妝樓元墓遺址為研究北方蒙元民族部落的宗教禮制、葬俗習慣、服飾建築等提供了充實完善的歷史史實,具有較為重要的歷史意義。 [3] 

梳妝樓元墓文物保護

2001年6月25日,梳妝樓元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2021年12月24日,梳妝樓元墓在河北省田野考古彙報會上被納入“河北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名單。 [2] 

梳妝樓元墓旅遊信息

梳妝樓元墓地理位置

梳妝樓元墓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平定堡鎮南溝村。

梳妝樓元墓交通路線

北京——京藏高速——京禮高速——首都環線高速——239國道——橋東大街——梳妝樓元墓羣
上海——滬嘉高速——瀋海高速——長深高速——榮烏高速——京禮高速——首都環線高速——239國道——橋東大街——梳妝樓元墓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