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桿秤

鎖定
桿秤(讀音gǎnchèng)是秤的一種,是利用槓桿原理來稱質量的簡易衡器,由木製的帶有秤星的秤桿、金屬秤錘、提紐等組成。
中文名
桿秤
讀    音
gǎnchèng
原    理
槓桿原理
性    質
簡易衡器
產品類型
稱量工具

桿秤基本介紹

桿秤 桿秤
傳統桿秤的手工製作工藝:
⑴選取秤桿木料:大號秤一般選擇楠木,中小號的秤多數使用秦巴山中陽坡所產的“紅栒子”木,木材經陰乾一年以上,據所要做桿秤的衡量要求,用鋸截成適當的長度。
⑵刨秤桿:先用正刨根據手工藝人的經驗刨圓、達到合適的尺寸,再用反刨將毛刺處清理乾淨,對秤桿進行初步的打光。
⑶定“叨口”兩位匠人合作使用墨斗,以線繩在秤桿上彈出幾條縱向等分墨線。
⑷安“叨子”:氣一手持刀從下往上支託秤桿,經過測量在秤桿上找出三個“叨子”的位置;將秤桿固定,在杆身安裝“叨子”的部位分別打出垂直的穿孔(過去用手上的鑽子,現在則用電鑽),並試裝三個“叨子”。
⑸銅皮包焊:秤桿兩頭需要包銅皮,將預先準備好的銅皮根據所需的尺寸剪裁,將剪裁出的銅皮磙圓,套在秤桿的端頭上比對、進行再修剪,接下來用焊錫將銅皮焊接。為方便起見也可使用小釘固定法將銅皮包好。為了美觀,事先要對秤桿兩端擬包裹銅皮的部位加工,使其直徑略小於其餘部位,並用鈑銼稍作打磨。
⑹安裝“叨子”、秤盤:秤盤是預製的,將盤上的三根系繩挽結到秤桿大頭最外側的“叨子”上。
⑺校秤定星:用“叨子”將秤懸提,秤盤中依次放上不同重量的砝碼,在秤桿上測定其距離,以兩腳規分割並仔細標出星花位置。
⑻釘星花:按照上一步驟所標記的位置用皮帶手鑽鑽出每個小花點,在鑽洞中以細銅絲嵌插而後割斷、錘實。
桿秤 桿秤
⑼打磨、清洗:使用鋼銼、油石順縱向對秤桿進一步打磨光滑;給剛做好的秤桿均勻地刷上一層石灰水以去除油污。石灰水自然風乾後即用清水沖洗淨⑽秤桿施染着色:楠木秤桿利用其自然的木質顏色即可。紅栒子木秤桿則在石灰水清理後刷上一層皂礬液,再晾乾;而後均勻地刷上事先調製好的五倍子液,然後再次把秤桿掛起來,使其完全乾透,這次一般需要12個小時。⑾ 修整拋光:待着過色的秤桿完全風乾後,對秤桿再進行最後 一次拋光,讓秤桿光潤、上面的刻度即“星花”更易辨識。
⑿輔助工藝:能夠完整掌握桿秤製作技術的人還必須具備打製鐵秤鈎的能力;打製鐵鈎實際就是鐵匠工具,所用煤爐、鐵砧、長鉗、手錘和大錘等工具設備及其技術均與鐵匠相同。

桿秤歷史淵源

手工製作桿秤的工藝在中國流傳歷史悠久。據民間傳説,木杆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並頒佈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另一種説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個魚販的難處那得到啓示先用根竹竿,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槓桿原理髮明,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添加“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才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一改為10 兩一斤。

桿秤其他信息

相關器具、製品及作品
⒈材料:①主料,進口的楠木、當地產“紅栒子”木,②輔配料,銅絲、銅皮、銅製卡子、鐵釘、鐵盤、鋼筋等。
⒉顏料:石灰、皂礬、五倍子、
⒊器具:①制杆工具:鋸、刨子、鐵斧、鐵銼子、鑿子、電鑽。②上色工具:毛刷、一般盛染液及水洗器皿。③鐵匠工具,能夠完整掌握桿秤製作技術的人還必須具備打製鐵秤鈎的能力;打製鐵鈎所用紅爐、鐵砧、長鉗、手錘和大錘等工具設備均與鐵匠相同。

桿秤材質用處

桿秤以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杆或金屬桿為主體,並配有砣(砝碼)、砣繩和秤盤(或秤鈎)的小型衡器。按使用範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盤稱和鈎秤3種。

桿秤原理

桿秤由第一類槓桿組成,其重心在支點外端。稱重時根據被稱物的輕重,使砣與砣繩在秤桿上移動以保持平衡。根據平衡時砣繩所對應的秤桿上的星點,即可讀出被稱物的質量示值。精確的桿秤必須滿足秤砣的質量×每增加1千克的刻度間的距離=提紐與秤盤懸掛點的距離。
桿秤的結構和製作簡單,輕小,攜帶使用方便,造價低廉,但準確度較低。按照中國國家標準的規定,允許誤差最大為滿量程的10%。

桿秤發展歷史

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製的砝碼、秤桿、秤盤、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中國漢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規格的桿秤砣。1989年,在中國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發現完整的木質桿秤遺物,其製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公元1世紀。古代桿秤的發展,長期停留在採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桿的基礎上,並由手工製作。直到20世紀,桿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1949年後,中國為了加強計量法制管理,先後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準。1985~1987年,中國對桿秤結構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將原來的木質杆改為金屬桿,從而解決了木質杆的計量準確度受地區及天氣影響的弊病,並適應了半機械化、標準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產的需要。但桿秤因其計量準確度低,已漸趨淘汰。

桿秤基本特徵

⒈桿秤是中國最古老也是現今人們仍然在使用的衡量工具,他是根據槓桿原理所製造出來以方便人們買賣,映射出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具有悠久的歷史特徵。
⒉桿秤最主要的特徵就在於攜帶方便,他只由秤桿、秤砣、秤盤三個部分組成,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小生意人帶上一杆桿秤或別在腰間或放於籠簍之間、貨物之上,待買賣來時隨手一握秤桿,掛好秤砣,栓好秤盤,架勢搭上之後生意也就做成了。
⒊ 秤桿最上的選擇為楠木,楠木製成的秤桿完成後無需上色會自然泛出木質本身的深棕色;大量普及使用的為“紅枸子”,取其材質堅強不屈,所有工藝完成後能更清晰地看出深色秤桿襯托下星花泛出的金光。民間更有對秤上星花的説法,無論做什麼生意若少給一兩就少一顆星,星被認為影響人的壽命,所以就有“秤上虧心不得好,秤平斗滿是好人”的説法,這更體現了桿秤在民間深厚的情感基礎。
⒋中國傳統桿秤業能夠與時俱進、自我更新,如1956年合作化後漢中衡器廠曾獨立進行案秤的開發研究、學習製作生產磅秤和對省內外用户開展維修服務。

桿秤桿秤文化

千百年來,手桿秤也可算作華夏“國粹”。它製作輕巧、經典,使用也極為便利,作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躍在大江南北,代代相傳。天地間有桿秤,人們不斷賦予秤的文化內涵,公平公正的象徵,天地良心的標尺,一樁樁交易就在秤砣秤盤的此起彼伏間完成。
隨着時代發展,一些事物也將退出我們的日常生活,而電子秤的普及,則預示着桿秤將退出歷史的舞台,成為民族的符號。
桿秤匠製作桿秤技術是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做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從選材,刨圓,到用鹼水浸泡,打磨,釘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桿秤匠對職業極為神聖虔誠,從不因操作失誤而讓秤短斤少兩。
做秤選用的木杆較為挑剔,需要紋路細膩且木質堅硬,柞櫟木、紅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為了保證木杆不開裂,選後的材料要放在乾燥處堆放兩個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經鑿、刨的處理後,變成了筆直的又長又細的橢圓柱體,再用細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來回擦拭。從這一點看,秤匠絕對也可稱得上是一位極好的木匠。木杆兩端套上金屬皮後,桿秤便出現其雛形。
接下來的,便是精細的活計,制定重量刻度。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數學,否則定刻度時頗費力。打磨好的秤桿掛上秤盤後定支點,用砝碼校驗,這是一個極為細緻的過程。桿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輕輕撥動秤砣,當木杆處於平衡時,用雙腳規在木杆背面劃一道印記,這道記號就叫定盤星,其餘便按此推斷重量。
桿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現了各種記號,旁人是看不懂的。桿秤匠用一把極為精緻的戳子對着記號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鑽近300個眼,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不注意就會戳穿木杆而報廢。桿秤匠大多都雙眼凹陷,多半是鑽孔時用眼過度引起的。
將一段段的細鋁絲插入眼中,折斷,銼平,便留下了一個個星點。星點的排列結構也成了各秤匠之間辨認自己產品的標識。幾百個眼,當然要幾百次穿插、折斷、銼平。也有些秤匠為了省時,把水銀抹入眼中,便成了星點。
桿秤的最後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桿的,用五倍子青礬捏碎沾水後塗抹;喜歡紅褐色的,用泡過的紅茶渣、石灰搓揉拋光……秤的顏色完全憑客户的喜好來決定。
如今,懂這行與做這行的人越來越少,這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打磨桿秤,歲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手藝也在打磨中消失。

桿秤傳承譜系

漢中桿秤製造業的前身是著名的武漢“福泰”記制秤,“福泰”記制秤原有許多代師徒傳承,今已無從詳考。武漢“福泰”記一批匠人於 1939 年由老家湖北逃來漢中開起了衡器店,成為漢中制秤第一代匠師。張兆金是這批藝人中傑出的一位。同年,14歲的城固人劉德福為了逃避國民黨抓兵,也從家鄉逃到漢中,後拜張兆金為師學習制秤,成為漢中桿秤的第二代傳人,並在1950年以來先後培養了許多學徒工。八十年代張兆金因病去世,劉德福作為技術最全面、水平最高的老師傅仍勉力維持桿秤生意,到九十年代劉德福的兩個兒子劉貴平、劉貴明,女婿邱金全先後跟隨劉德福學藝,掌握了這門技術。

桿秤製作方法

⑴選取一次性筷子一根,用刀及砂紙打磨光滑;
⑵把鐵皮剪成圓形制成秤盤,用細繩在圓盤四周綁好吊起;
⑶在打磨好的秤桿的一端鑽上一個洞,把圓盤掛上;
⑷用一顆5克左右的小螺母綁上繩子製成秤砣;
⑸把秤桿、圓盤、螺母掛好,找出整個系統的重心,在重心上鑽上小洞,掛上繩子作為提紐;
⑹不放物體使桿秤平衡,找出零刻度線的位置並做好記號;
⑺放上20克的物體,找出20克物體平衡時秤砣的位置,此處即為20克物體的位置;
⑻在零刻度線到20克位置之間平均畫上20個刻度,每一刻度即為1克。
⑼用一顆牙齒狀物品做成秤角。

桿秤主要價值

⒈作為中國獨立發明的傳統衡器,桿秤並不比電子秤“科學”性差,它在中國應用了數千年,其社會價值可以説是無所不在、難以語言描述清的----在實際生活中,由於桿秤攜帶方便,山裏的農户也會為了防止買賣被騙而攜帶一根桿秤。這證明桿秤還是存在其應用價值,從一定的意義上説還是保留着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的衡量工具。
⒉ 桿秤比起電子秤更具人情味,買賣中,賣家滿臉笑容喊一聲“您看,秤高高的”,買家看着那高高翹起的秤桿也覺得確實得了很大實惠,更是滿心歡喜的付錢。它具有人文性格,用桿秤做出的生意也正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中國人講究的是一定原則下的往來人情,不同於外國硬性原則下的精準計算,於是在生意中也不為硬邦邦的金錢來往,更像是一次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
⒊它的興衰沉浮記錄了社會生活變遷史。在大工業文明向手工藝文明挑戰的全球大背景下,中國曾以“科學化、現代化、合作化”等理念指導,對傳統桿秤及其生產,從意識形態、工藝方式及產業制度上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限制、批評、改造、打擊。僅管如此,在電子秤已廣泛應用於商業計量的今天,傳統桿秤仍有一定的羣眾市場。
⒋中國傳統手工做秤的工藝起源於幾千年前,其中集中了東方人重直觀和崇尚簡潔實用的高度智慧,也凝結了大量的精巧工藝技術,藴藏着豐富的專門知識,至今仍然具有特殊的科學工藝、歷史人文和社會學研究價值,也必然有其未來存活發展的地位。

桿秤瀕危狀況

桿秤 桿秤
⒈由於電子秤等“先進”(其實是“強勢”)的現代衡器佔領市場,也由於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社會基層出現的種種問題,原本一派興旺的傳統衡器被“折騰”得幾近徹底倒閉,漢中製作桿秤的僅剩劉德福一家。
2.授徒所需時間較長,青年人多願外出打工而無意學習這門技藝。無徒可招,只能靠自己單一的家族方式脆弱傳承,家族下一代若不願從事這門行業手藝也就失傳了。
⒊製作桿秤投入精力大,日產量僅為兩杆卻賣不出好價,利潤甚低;手藝人全家生活極為蹇窘,對傳統工藝喪失信心。
⒋漢中城市改造迅速,市容變化巨大,漢台區最後的一條老街面臨拆遷,劉家現租賃的小店眼看就要無處安身了。

桿秤保護計劃

桿秤資金投入

⒈現由劉德福老人靠本人退休金,支付房租每年約一千餘元人民幣,並資助兒、孫輩生活費,在漢中市漢台區東關正街21號維持着一個桿秤店鋪。
⒉省非物質丈化遺產研究會自籌資金,對該項目進行了文化學術考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資料,並承擔相關申報材料全部製作費用。

桿秤保護措施

⒈2009年1月,對劉德福師傅一家進行訪問,做出文字、攝影、錄音記錄,並拍攝紀實錄像近9個小時。
⒉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桿秤保護內容

桿秤製作 桿秤製作
⒈老藝人的保護,對現已 84 歲高齡的劉德福老人給予一定的榮譽和經濟補助,改善其同家生活狀況,確保其家族內桿秤製作技藝的夠繼續向下傳承。2.加強當代手工業史調察、學術研究及社會輿論宣傳,讓大眾重新認識傳統桿秤,為桿秤日後的銷售擴大一般羣眾市場。
⒊擴大招收學徒,使家族式的單一傳承得到改變。
⒋尋找桿秤的其他發展方向及多種銷路,比如可將桿秤推向一些仿古街中的商家或是中式餐館,為其添彩。
⒌籌力專題手工業的技術與社會丈化史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