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桌子山岩畫羣

鎖定
桌子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境內的東部,主峯海拔高度2149.4米。山脈主體呈南北走向,長約75公里,東與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接壤,西距穿越市區的黃河約2公里。桌子山山勢雄偉,峯巒迭起,巍峨壯觀,因其主峯山頂較平坦,遠眺貌似桌子狀,故得此名。桌子山“V”字形溝谷發育,切割深度多為150~250米,其毛爾溝、蘇白音溝等大溝谷的谷底較平坦。 [1] 
中文名
桌子山岩畫羣
外文名
The table rock painting group

目錄

桌子山岩畫羣簡介

在桌子山脈諸多山溝的懸崖峭壁和溝畔石灰岩磐石上,殘存着無數古代巖畫的遺蹟,稱為"桌子山岩畫"。古代遊牧民族羌、烏桓、鮮卑、突厥、回鶻(紇)、党項、蒙古等民族都曾先後交替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漫長的歷史歲月雖已消逝而去,但遺留在溝畔石灰岩磐石和懸崖峭壁上的古代遊牧人的藝術珍品——巖畫,卻成為歷史遺蹟,永遠留在這裏。
在桌子山脈北麓東部,發現了近2萬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地表遍佈磨製石器和彩陶殘片,文化層厚度近50釐米。在黃河邊的沙丘中也發現有細石器和彩陶殘片。這些重要發現足以説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裏就有先民活動。

桌子山岩畫羣發現過程

桌子山岩畫的發現、考察和研究,始於1973年,首先被發現的為召燒溝巖畫,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蓋山林先生來到召燒溝,揭開了桌子山岩畫考察研究工作的序幕。蓋先生在烏海進行了數月的考察工作,記錄、拍攝、拓描了大量的巖畫,先後考察記錄了召燒溝、毛爾溝、蘇白音溝、蘇白音後溝等處巖畫,並將考察研究成果發表於《陰山岩畫》一書中之附錄一《烏海市桌子山附近的巖畫》。1989年8月,我們在文物普查中,發現了苦菜溝巖畫,後又發現了雀兒溝巖畫,並做了拍攝、拓描、記錄等工作。
桌子山岩畫羣主要分佈在6個較為集中的地區,即:召燒溝、苦菜溝、毛爾溝、蘇白音溝、蘇白音後溝、雀兒溝。這6處巖畫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為山地緩坡巖畫,即召燒溝巖畫;第二種類型為懸崖峭壁巖畫,即苦菜溝、毛爾溝、蘇白音溝、蘇白音後溝、雀兒溝巖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