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桃花源古建築羣

鎖定
桃花源古建築羣,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沅江南岸水溪。 [2]  桃花源古建築羣有1600多年的歷史, [7]  桃花源始建於晉,初興於唐,鼎盛於宋,大毀於元,時興時廢於明清。 [8]  桃花山牌坊、淵明祠、方竹亭、桃花觀、遇仙橋、集賢祠、佳致碑、問津亭、高舉閣、水源亭、臨仙館、白雲軒等十多個景點被納入保護的建築羣。 [7] 
桃花源古建築羣佔地面積為15800000平方米,現存建築有方竹亭、菊圃、桃花觀、高舉閣、躡風亭、觀月亭、集賢祠等明清時期建築。 [2]  這一帶約5平方公里地區風光秀麗,相傳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自唐代始建寺觀,宋時鼎盛,元末毀於火,明景泰六年(1455年)重建殿宇,明末又毀於火。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淵明祠,沿山配修亭閣,按陶詩文取名。後屢有修葺。現存集賢祠、桃花觀、方竹亭、躡風亭、探月亭、水源亭、菊圃、千丘田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羣,使桃花源文化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傳承。 [7] 
2006年5月,桃花源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桃花源古建築羣
外文名
The Peach Garden ancient buildings
地理位置
湖南省桃源縣
所處時代
明至清 [1] 
佔地面積
約 15800000 m² [2]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開放時間
早8:00-晚17:30
類    型
古建築羣
名    稱
桃花源風景區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40元(學生20元)
著名景點
集賢祠、桃花觀、方竹亭等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672-3-375 [1] 

桃花源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唐代,始建桃花源古建築羣寺觀。 [4]  並且唐代上清洞法師黃洞源在桃源觀修行。 [5] 
宋代,桃花源古建築羣在戰火中被毀。 [4] 
明代,桃花源古建築羣被重建,又在戰火中被毀。 [4]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桃源縣令重修淵明祠,並沿山置亭閣。 [3]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大士閣(俗稱觀音堂)一帶被修復。 [5] 
民國三年(1914年),重修大士閣,定名為“桃花觀”,後改名為“古隱君子之堂”。 [5] 
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門撥款修整桃花源古建築羣的窮林橋。
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復。
1976年,桃花觀山門被修復。
1977年,縣政府撥款建桃源致碑。
1979年至1988年,桃花源古建築羣的窮林橋、躡風亭、集賢祠、遇仙橋、秦人古洞、豁然亭、水源亭等被重新修復,並新建了探月亭、延至館、佳致碑亭、碑廊、千丘池、菊圃、高舉閣;維修了桃花源牌坊、桃花觀等。 [5] 
1982年至1983年,湖南省文化部門撥款修復水源亭,新建碑廊,並將歷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邁內。
1983年春,桃花源古建築羣被清理文物並重修,整理碑刻。 [3] 
1984年,省水電撥款十萬元,建怡然橋。
1986年,整修遊路,再度維修躡風亭,窮林橋籌建秦人宅賓館。

桃花源古建築羣建築格局

桃花源景區又可分桃源山、桃花山、桃仙嶺和秦人村四大片。景區內現有自唐以來的文物遺蹟14處,桃花源古建築羣現存明清建築18處,主要集中在桃花山景區之內,有方竹亭、菊圃、桃花觀、觀月亭、躡風亭、高舉閣等。 [3] 

桃花源古建築羣主要建築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
方竹亭
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 明代建築, [3]  它在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由江東之捐被修建,清代命名為方竹亭。方竹亭坐南朝北, [2]  單層正八角八方形,高6.3米,底徑7.6米,磚石結構,牆厚約1米。方竹頂部為琉璃瓦攢尖頂,內為穹窿頂,券門券窗。 [3]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
菊圃
菊圃始建於明, 原名“延至館”,現由垂花門,廊亭,正祠和花牆組合成一個封閉的園林組羣,總面積2764平方米。它以陶淵明《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而得名。正廳即淵明祠,三開間周圍廊,單檐歇山頂,迴廊外牆配漏窗,院內十字路中有淵明石刻像碑。 [3]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觀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觀始建於唐,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 [3]  桃花觀總佔地41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20平方米。 [2]  由山門、牌坊、半亭、正堂、落翼和牆垣構成方形院落。觀堂為三間兩縫架硬山式建築,木質結構穿鬥架。前檐廊是船蓬軒結構,後牆為封護磚牆。桃花觀前有古鐘和羅漢松。 [3] 
躡風亭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
躡風亭以陶淵明詩句“ 願言躡輕風”句命名,它是一座民國建築。躡風亭亭高10餘米,是一座兩層木質結構的四攢尖方亭。 [3]  躡風亭坐南朝北,高約11米,宮式木門,建築面積86平方米。 [2]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
觀月亭
觀月亭因唐劉禹錫《八月 十五夜桃源玩月》詩得名。始建於唐,後來重修。它是一座木質結構的垂檐歇山半亭。 [3]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
集賢祠
集賢祠原祠毀於兵燹, 清代復修。它是一座木質結構,擁有硬山廳堂式十一架椽屋並前廊用四柱的建築。同時它是一座清代建築。 [3]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
高舉閣
高舉閣在清代復建,以陶淵明詩句“高舉尋吾契”命名。後又被毀,在1988年依日址重建。 [3] 

桃花源古建築羣文物遺存

花源等古建築羣木雕的表現手法:有淺浮雕、高浮雕、鏤空雕、圓雕以及陰陽線刻等。鏤空的深浮雕與圓雕拼接一起,構成多層次的近似圓雕的效果。表現體裁分為單幅木雕、一組雕、連環雕、圖案、花邊。雕刻部分一般在斗拱、車板、門楣、匾額、窗頁、屏風、立柱等部位。門的雕制,無論房門、大龕門、茶櫥門、雙門、排門還是其它形式的門,都集中精力構思和雕刻。門的雕刻裝飾一般在頂橫肚、門窗、企肚、中橫肚、大肚、下橫肚等幾個部分。頂橫肚多雕刻粗獷的花鳥紋樣。門窗則一般雕以場面宏大、人物眾多、富有情節、氣氛熱烈的圖案。 [6] 

桃花源古建築羣歷史文化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
夏,商兩代,這裏屬百濮。同朝時,周成王大封諸侯,封熊繹為楚子。楚國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稱。楚國處於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開拓疆土。於是楚子侵佔百濮,將這一帶改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內。春秋後期(公元前528~516年),楚平王在位,在今桃源縣境內築了採菱城。從發掘出的採菱城遺址來看,桃花源這一帶雖屬南荒,但開發較早,文化相當發達。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黃歇初封於武陵,曾把這一帶治理成禮儀之邦。加之物腴糧豐,桃花源這一帶後來便成秦時避難場所。公元前3世紀,偉大有愛國詩人楚三閭大夫屈原被除頃襄王流放於江南,他又步善卷的後塵,在沅江一帶流浪很久。“乘令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蘭”(<離騷>),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寫照。他從枉渚(德山)出發,溯沅江經桃花源至辰陽,最後入漵浦居留了很久。常德還有以他的官職命名的“三閭橋”,“三閭巷”。他繼承和發展了楚文化,在長期流放生涯中,到處行呤,創造了騷體文學,上承國風雅頌,下吸楚風民謠,獨樹一幟,成為南方文學之祖和中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

桃花源古建築羣保護措施

1959年1月24日,桃花源古建築羣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1964年,成立桃花源文物管理所,開始對窮林橋、古道、玩月亭進行維修。 [5] 
2006年5月,桃花源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桃花源古建築羣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桃花源古建築羣所獲榮譽

1988年,桃花源古建築羣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 [5] 

桃花源古建築羣旅遊信息

桃花源古建築羣地位位置

桃花源古建築羣,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 [2] 

桃花源古建築羣交通信息

桃花源古建築羣高速自駕前往:從長沙市到常德市桃源縣出發,路程大約186公里,大約需要2小時2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