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柳州城址

鎖定
柳州城址,宋名天都寨,夏改為東牟會,元名海喇都,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海原縣海城鎮耙子窪自然村東南,是宋朝至明朝時期的古遺址。 [2]  [5] 
柳州城址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60米。南側有門,北側相同位置被封堵。城址南北兩側均有半圓形甕城,甕城門向東偏開。城牆四角有角台,東、西牆各有馬面6個,南、北牆各有馬面4個。城址西側、南側、東側城壕輪廓清晰。柳州城址南北側均有城門,與南北側相連通的甕城也均存在甕城城門。柳州城址出土宋代建築構件,磚瓦片等。西夏建國時間短、留存史料少,柳州城址成為西夏史學研究的重要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社會價值。 [2-4] 
2013年5月,柳州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柳州城址
地理位置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海原縣海城鎮耙子窪自然村東南
所處時代
宋至明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89-1-48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柳州城址歷史沿革

柳州城 柳州城
柳州城址,宋名天都寨,夏改為東牟會,元名海喇都。據《乾隆鹽茶廳志》對該城址的記載表明,柳州城最遲在五代時就已存在。在西夏發展的中後期,天都寨與其他處西夏東南邊界的寨堡共同作為攻打宋的前進據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立,柳州城成為宋的領地,稱柳州城為“天都寨”。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李元昊稱帝,建“大夏”國(史稱西夏),改“天都寨”為“東牟會”由此可證,柳州城址曾被西夏佔領並使用。 [2] 
2016年10月,海原縣文物管理所為配合國保單位文物保護規劃的編制,對柳州城址進行了普探。 [2] 

柳州城址遺址特點

柳州城址與海原縣城的關係 柳州城址與海原縣城的關係
柳州城址呈南北長方形,東西兩側均形成自然沖溝。水流始於城址南側2千米處南華山。城址西側有一高地,起到遮蔽作用,城址南、北、東側地勢平坦。該區域西南高,東北低。海原地區常年風向多為東南風,西南風較少。城址西側土梁恰好可以作為屏障進行遮擋。
城門剖面圖 城門剖面圖
柳州城址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60米。南側有門,北側相同位置被封堵。城址南北兩側均有半圓形甕城,甕城門向東偏開。城牆四角有角台,東、西牆各有馬面6個,南、北牆各有馬面4個。城址西側、南側、東側城壕輪廓清晰,現存城壕寬約20米,深約5米,城壕與城牆相距約12米。北側城壕地表已不可見,經勘探可知,柳州城址牆基寬為3.8~18米,夯土層厚為0.1~0.15米。北側城壕頂寬為17~25米,底寬12~19米,深為4.6~5米。
柳州城址 柳州城址
柳州城址南北側均有城門,與南北側相連通的甕城也均存在甕城城門。其中城址南門寬約9米,原始地面距今地表約2.6米。南側甕城城門寬約5.6米,原始地面距今地表4.7~5.7米。城址北門寬約6.8米,原始地面距今地表約4.5米。北側甕城城門寬約8.2米,原始地面距今地表約1.5米。 [2]  [3-4] 

柳州城址文物遺存

柳州城址 柳州城址
柳州城址出土宋代建築構件,磚瓦片等。 [4]  [5] 

柳州城址研究價值

西夏建國時間短、留存史料少,柳州城址成為西夏史學研究的重要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社會價值。 [2] 

柳州城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柳州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柳州城址旅遊信息

柳州城址地理位置

柳州城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海原縣海城鎮耙子窪自然村東南。

柳州城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海原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柳州城址,路程約5千米,用時約10分鐘。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3-10-24]
  • 2.    田林,張琰.西夏邊防寨堡遺址——柳州城址保護策略研究[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03:115.
  • 3.    趙開山.絲路驛傳 驛道卷[M]:劉炘主,2016:86.
  • 4.    《海原縣誌》編纂委員會.海原縣誌[M]: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937.
  • 5.    張青.文化海原[M].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