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

鎖定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又稱龍王土地廟,位於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峪道河鎮柏草坡村,佔地面積約1432平方米,是元朝至民國時期的古建築遺存。 [1]  [3]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正殿樑架題記記載:“大金承安五年(1200年)創建”。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維修。柏草坡龍天土地廟坐北向南,一進院落,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主要有:戲台、獻殿、龍王殿,東面配殿3座。龍王殿為金代始建、元代重建,其餘皆為清、民國時期建築。獻殿兩山牆上嵌清代石碣3方,分別為“新建功德誌銘”“立造修井口分晰原委序”和“關帝君會置地記”。柏草坡龍天土地廟建築格局基本完整,建築形制具有特色,特別龍王殿年代明確,對研究這一地區金元時期建築發展與演變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1]  [3-4] 
2013年5月,柏草坡龍天土地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峪道河鎮柏草坡村中部
所處時代
元至民國
佔地面積
約 1432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834-3-13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歷史沿革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正殿樑架題記記載:“大金承安五年(1200年)創建”。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維修。 [1]  [3] 
20世紀80年代,村委組織對正殿、獻殿及戲台進行了修繕。 [4]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建築格局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2張)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坐北向南,一進院落,東西28.81米,南北49.71米,佔地面積約1432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主要有:戲台、獻殿、龍王殿,東面配殿3座。龍王殿為金代始建、元代重建,其餘皆為清、民國時期建築。 [3]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主要建築

戲台
戲台 戲台
戲台建於磚徹高台之上,面闊三面、進深四椽,捲棚硬山頂。將八卦圖巧妙地融合在建築之中,台基中部突出,兩側縮回,像八卦圖的一條邊,前檐亦隨台基而設並呈波浪形,天花也飾有八卦圖。樑架結構為前後乳袱用三柱,駝峯、蜀柱承脊檁。檐下無斗拱,檐柱、枋子和前乳袱互相交搭,乳袱出頭製成耍頭。 [4] 
龍王殿
樑架
樑架(1張)
龍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筒板瓦屋面。前檐設斗栱,四鋪作,華拱出跳狀如翼形栱,其上不設交互鬥和令拱,斗栱裏轉單杪承搭牽,搭牽做螞蚱頭。後檐斗栱不出跳,把頭絞項作,三椽栿出頭。殿內樑架為四架椽屋搭牽對三椽栿用三柱,樑上設駝峯承大斗,鬥內出捧節令栱承槫,平梁上叉手交捧節令栱直抵脊槫。殿內磚雕神台上飾壺門造型。從現存建築形制分析,此殿主體結構基本為元代建築。 [3-4] 
獻殿
獻殿
獻殿(2張)
獻殿面闊三面、進深四椽,捲棚硬山頂。樑架結構四椽袱用兩柱,駝峯、蜀柱承脊檁。檐下無斗拱,檐柱、枋子和梁袱互相交搭,四椽袱前後出頭製成耍頭。明間闌額採用高、淺浮雕等手法雕刻出亭台、花草等圖案。 [4]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文物遺存

題記
龍王殿脊槫下皮有金承安五年(1200年)始建年代題記,順脊串下有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維修題記,門枕石刻有延祐元年(1314年)題記。 [3] 
石碣
石碣
石碣(2張)
獻殿兩山牆上嵌清代石碣3方,分別為“新建功德誌銘”“立造修井口分晰原委序”和“關帝君會置地記”。 [1]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文物價值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建築格局基本完整,建築形制具有特色,特別龍王殿年代明確,對研究這一地區金元時期建築發展與演變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3]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3年5月,柏草坡龍天土地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旅遊信息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地理位置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位於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峪道河鎮柏草坡村。 [3] 

柏草坡龍天土地廟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峪道河鎮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柏草坡龍天土地廟,路程約4.8千米,用時約11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