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蓀若

鎖定
林蓀若(1921-2007),又名林生若,和縣烏江鎮人。當代草聖林散之的長女,自幼在林散之“草堂村塾”,和學生一道授業,耳濡目染,可謂“詩書傳家”。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國詩詞學會會員,林散之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安徽省文史館員。 [1] 
中文名
林蓀若
別    名
生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1年
逝世日期
2007年10月14日
出生地
烏江
性    別

目錄

林蓀若人物生平

林蓀若,女,和縣烏江鎮人。1921年出生,7歲入私塾,幼聰慧,未進過正規學校,自學成才。少年時代愛讀稗官野史、民間故事,喜塗鴉,吟四言八對。自幼隨其父林散之學習山水畫,20歲已具規模。1940年林散之先生稱:“蓀若作畫,用墨朴茂,類梅花道人。”並賦詩勉勵:“咬得菜根別有香,書中福分本無疆。莫嫌門巷烏衣冷,風雪吟成自女郎。”蓀若遵父教,筆耕不輟,晚年畫作日臻成熟,不讓當今名流。 [2] 
1950年,林生若考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和縣人民銀行工作,後調和縣供銷社做財務工作。1957年丈夫病故,她以堅強的毅力,帶着3個子女,堅持在詩、書、畫領域內大膽探索。林散之贈詩“咬得菜根別有香,書中福分本無疆。莫嫌門巷烏衣冷,風雪吟成自女郎”,並在詩注中寫到“蓀若女作畫,用墨朴茂,類梅花道人”對她進行鼓勵。20世紀五六十年代,林生若書畫藝術逐漸受到重視,有人找她寫字作畫,單位要她做宣傳工作。她的一幅“學雷鋒”山水畫,在“文革”初期“橫掃”中受到批判,還因此被抄家,內心十分痛苦。她給父親寫了一首詩:“塵劫三千丈,生涯是與非。離情思父母,夢夢叩恩幃。”林散之知道女兒的處境,立即作詩回覆:“離別江南久,相思強自支。黃花父母淚,紅豆女兒思。夢斷一千里,腸回十二時。晨昏兩不盡,豈止為恩私。”林生若看後,十分感動,增加千鈞力量,在詩文、書畫藝術領域繼續攀登。 [1] 
1969年,林散之在女兒家中接待闊別30多年的貴州大學中文學教授張汝舟,兩個聾叟,博學鴻儒,暢談兩天,林散之命女兒拜他為師,學習經史文哲,以提高學業修養。在林散之、張汝舟悉心培養和調教下,林生若的書畫藝術日趨成熟,達到了隨心所欲,清濁自適的境界。1976年受馬鞍山市政府聘請在採石公園太白樓,專心致志地從事藝術創作,創作進入鼎盛時期。此後,她參加安徽省詩詞學會、採石詩會,全國婦女書法展,加入中國書協,聘為安徽省文史館員,多次參加省和國家的書法展覽,如“安徽省晉京書法作品展”“中、日婦女書法展”“全國婦女書法聯展”。作品被輯入《中國新文學大系書法卷》。1995年《書畫家》雜誌第2期,專欄介紹林生若的詩書畫作品。2007年10月14日因患腦溢血,病逝於和縣,享年87歲。 [1] 
參考資料
  • 1.    和縣地方誌辦公室編.和縣文化叢書 名勝名人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221
  • 2.    陶顯斌主編.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傳 第一輯:不詳,1996:182-184
  • 3.    林散之長女《林生若書畫集》出版發行  .一帶一路網.2022-01-06[引用日期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