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松山戰役舊址

鎖定
松山戰役舊址,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鎮境內,民國三十四年(1944年),標誌中國抗戰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關鍵之戰——松山戰役就發生在這裏。 [3-4] 
松山戰役舊址,沿滇緬公路兩側分佈,包括大松山、小松山、黃土坡、陰登山、滾龍坡和大埡口等地。松山戰役舊址共有遺址69個、遺蹟816個;保存完好的戰壕約13200米。舊址內現存有遠征軍及日軍激戰後留下的大量爆破坑、戰壕、掩體、暗堡、兵舍、馬廄等戰爭遺蹟,在龍陵縣城內還保留有日軍侵華罪證遺蹟,包括日軍司令部舊址、日偽縣政府舊址、日軍軍政班本部舊址、董家溝日軍慰安所舊址、東卡日軍碉堡、老東坡日軍陣地。松山戰役舊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遺址保存較為完整的戰場之一,松山戰役現存遺址實體、抗戰文物和文獻資料有力的證明了日寇侵華事實,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為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研究松山戰役提供了有力證據。松山戰役舊址是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的直觀、生動的實物教材和課堂,不僅有着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更有着以史鑑今、教育後人的深遠意義。松山戰役舊址是中國遠征軍愛國戰績的重要實證,是海峽兩岸遠征軍後裔憑弔先烈的重要場所,是國內現存不多的國民黨抗戰紀念地之一。松山戰役舊址的保護,有利於全社會對抗日國民軍老兵的關注和援助,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9-10] 
2006年5月,松山戰役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松山戰役舊址
地理位置
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鎮境內
所處時代
1944年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1063-5-19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松山戰役舊址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5月,日軍第56師團佔領龍陵後,以三個大隊的兵辦3400人,據守松山,構築工事,以松山頂峯為主陣地,將滾龍坡與大埡口構成獨立堅固據點,在黃土坡、鷹蹲山、大寨、黃家水井、馬鹿塘等處均修築堡壘羣,配備工事,並在陣地前增設鐵絲網、鹿砦、地雷、陷阱。 [4]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6月至9月,遠征軍第11集團軍及第8軍攻擊松山守敵。經過3個月零3天的喋血奮戰,全殲松山日軍3000餘人。 [4] 
2013年9月3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國抗戰勝利68週年紀念日,中國遠征軍雕塑羣正式落成。 [7] 

松山戰役舊址遺址特點

松山
松山(3張)
松山戰役舊址,距龍陵縣城約32千米,主要集中在龍陵縣勐臘鎮大埡口村和松山村,沿滇緬公路兩側分佈,包括大松山、小松山、黃土坡、陰登山、滾龍坡和大埡口等地。松山戰役舊址共有遺址69個、遺蹟816個(其中日軍691個,中國遠征軍125個);保存完好的戰壕約13200米(其中日軍戰壕約11600米,中國遠征軍戰壕約1600米)。舊址內現存有遠征軍及日軍激戰後留下的大量爆破坑、戰壕、掩體、暗堡、兵舍、馬廄等戰爭遺蹟,在龍陵縣城內還保留有日軍侵華罪證遺蹟,包括日軍司令部舊址、日偽縣政府舊址、日軍軍政班本部舊址、董家溝日軍慰安所舊址、東卡日軍碉堡、老東坡日軍陣地。 [3]  [8] 

松山戰役舊址主要建築

日軍軍政班本部
日軍軍政班本部舊址正房
日軍軍政班本部舊址正房(2張)
日軍軍政班本部現存建築包括正房、耳房、廂房,均為土木結構建築,為便於管理,後期修建了圍牆和大門。佔地面積約8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正房的一部分及西耳房、西廂房、面房均被拆毀,因此現狀院落已不完整,東南北三面新建圍牆,東側修建大門用於出入。正房為單層單檐懸山頂建築,面闊現存2間,進深4間,木構架現存3榀,均為抬梁式;廂房為兩層重檐懸山頂建築,面闊3間,進深2間帶前廊,構架共4榀,均為抬梁式。 [9] 
日偽縣政府舊址
日偽縣政府舊址大門遺蹟
日偽縣政府舊址大門遺蹟(2張)
日偽縣政府舊址現存建築由兩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由東至西分別為面樓、過廳、正房,面樓與過廳之間為前院北耳樓,組成第一進院落,過廳與正房之間為後院南北耳樓,組成第二進院落,均為土木結構建築,佔地面積約10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過廳局部坍塌,大門已被拆毀,僅存基址,基本保存了院落及佈局的完整。面樓為兩層單檐懸山頂建築,面闊3間,進深1間,木構架共4榀,均為抬梁式;過廳為單層單檐懸山頂建築,面闊4間,進深1間帶前廊,木構架共5榀,均為抬梁式;正房為單層單檐懸山頂建築,面闊3間,進深4間,木構架共4榀,均為抬梁式;前院北耳樓為兩層單檐懸山頂建築,面闊2間,進深2間,木構架共3榀,均為抬梁式;後院南北耳樓均為兩層重檐懸山頂建築,面闊2間,進深2間帶前廊,木構架共3榀,均為抬梁式。 [9] 
日軍司令部舊址
日軍司令部舊址面樓
日軍司令部舊址面樓(2張)
日軍司令部舊址為一組由面樓、正房、南北耳樓組成的四合院建築,各單體建築均為磚木結構,面樓外側修建照壁及圍牆。佔地面積約8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面樓為單檐兩層懸山頂建築,面闊5間,進深2間,木構架共6榀,均為抬梁式;正房為單層單檐懸山頂建築,面闊3間,進深2間帶前廊,木構架4榀,均為抬梁式,南北耳樓均為兩層單檐懸山頂建築,面闊3間,進深2間,構架共4榀,均為抬梁式。 [9] 
中國遠征軍雕塑羣
中國遠征軍雕塑羣
中國遠征軍雕塑羣(2張)
中國遠征軍雕塑羣總佔地面積約17400平方米,由將軍方陣、娃娃兵方陣、駐印軍方陣、女兵方陣、夏裝、秋裝、冬裝方陣、老兵方陣、戰馬方陣、戰車方陣等12個不同方陣組成,總數為402座,寓意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中國遠征軍首次跨出國門入緬抗擊日寇。 [7] 
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公墓墓碑
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公墓墓碑 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公墓墓碑
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公墓墓碑,是第八軍一〇三師陣亡將士墓碑,是一〇三師師長熊綬春為死去的戰士立的。 [7] 
見證樹
見證樹 見證樹
見證樹是一棵傷痕累累、千瘡百孔卻倖存下來的戰爭歷史見證樹,槍眼歷歷在目,到處都是傷疤。 [7] 
道人坪
道人坪是日軍練兵陣地,當時遠征軍工兵挖掘坑道炸敵堡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共兩條通道,直至子高地。 [7] 
松山主峯敵堡
松山主峯敵堡
松山主峯敵堡(3張)
主峯子高地是日軍松山據點的核心陣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日軍佔領該地後,為確保松山據點的安全,曾將山頂掏空建成左右兩個深十幾米的巨大堡壘。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中國遠征軍從山前道人坪子仰攻松山主峯,在飛機大炮集中轟擊和組織敢死隊衝鋒爆破均不奏效的情況下,改用坑道作業方式,從山下開挖兩條150米的爆破坑道,直達山頂兩座敵堡之下,填塞TNT炸藥120箱(3噸),於8月20日上午九時十五分點火將其徹底摧毀。 [7] 
老幹塘
老幹塘 老幹塘
老幹塘是當地老百姓集雨水飲用的地方,日軍叫它:“由島池”是由一個日軍中隊長的名字來命名的。 [7] 

松山戰役舊址歷史文化

松山戰役
松山戰役又稱松山會戰、松山之戰,遠征軍於民國三十二年(1944年)6月4日進攻位於龍陵縣臘勐鄉的松山,同年9月7日佔領松山,歷時95天,敵我傷亡比為1:6.2,是抗日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松山戰役舊址是中國遠征軍全面進攻日軍於滇緬公路設置的防禦制高點松山的主戰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緬戰場中重要的山地攻堅戰場。松山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役的僵局,拔下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為最終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它是滇西抗戰中的關鍵性戰役,是中國戰略反攻階段的轉折性戰役,也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建制聯隊的戰役,被美國西點軍校作為二戰中山地叢林攻堅戰經典戰例錄入教材。 [9] 

松山戰役舊址價值意義

松山戰役舊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遺址保存較為完整的戰場之一,松山戰役現存遺址實體、抗戰文物和文獻資料有力的證明了日寇侵華事實,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為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研究松山戰役提供了有力證據。松山戰役舊址是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的直觀、生動的實物教材和課堂,不僅有着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更有着以史鑑今、教育後人的深遠意義。松山戰役舊址是中國遠征軍愛國戰績的重要實證,是海峽兩岸遠征軍後裔憑弔先烈的重要場所,是國內現存不多的國民黨抗戰紀念地之一。松山戰役舊址的保護,有利於全社會對抗日國民軍老兵的關注和援助,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9-10] 

松山戰役舊址保護措施

2006年5月,松山戰役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8年10月18日,保山市人民政府公佈了《保山市龍陵松山戰役戰場遺址保護條例》。 [6] 

松山戰役舊址所獲榮譽

1998年12月,松山戰役舊址被命名為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 
2011年4月,松山戰役舊址被國家發改委、中宣部等14個部門列入全國第二批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3] 
2015年8月,松山戰役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5] 
2018年8月,松山戰役舊址被被設立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2] 
2016年,松山戰役舊址先後被雲南省國動委、雲南省委組織部、雲南省台辦、解放軍理工大學、國防大學分別授予“雲南•松山國防小鎮”“松山幹部教育培訓基地”“雲南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愛國奉獻衞國戍邊教育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滇西抗戰研究基地”。 [3] 

松山戰役舊址旅遊信息

松山戰役舊址地理位置

松山戰役舊址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鎮境內。

松山戰役舊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松山戰役舊址,路程約39.5千米,用時約5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