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門裏壁畫墓

鎖定
東門裏壁畫墓,位於遼寧省遼陽市文聖區原明代舊城東牆南端平夷門南75米處的城牆內側牆基下,是一座東漢時期的墓葬。 [1] 
東門裏壁畫墓墓室平面呈“T”字形、方向南偏西10度,由東、西棺室和明器室組成。墓內通長3.60米,寬3.10米,高1.54米。 [1]  東門裏璧畫墓在發現前墓室未遭受任何擾動,保存完好,並且遺物豐富,組合關係明確,是瞭解這一時期墓葬隨葬器物類型較為珍貴材料。從壁畫內容、技法等方面看、不少是過去所不見的材料。因此東門裏壁畫墓在遼陽地區來説,是一個較為重要的考古發現,具有標尺的意義。 [3] 
2013年,東門裏壁畫墓被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陽壁畫墓羣 [4] 
中文名
東門裏壁畫墓
地理位置
遼寧省遼陽市文聖區原明代舊城東牆南端平夷門南75米處的城牆內側牆基下 [1] 
所處時代
東漢 [4]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編    號
7-1958-2-003 [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4] 

東門裏壁畫墓歷史沿革

1983年11月6日,遼寧省遼陽市城東門裏文廟街居民在庭院內建永久性菜容過程中,發現一座石板支築的壁畫墓。遼陽市文化局和遼寧省文化廳聞訊後,即至現場調查,並採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隨即,遼寧省文化廳通知遼寧省博物館文物隊與原遼陽市文物管理所對此墓進行清理,並對壁畫作了臨摹。壁畫墓的清理工作,於同年11月16日結束。 [1] 

東門裏壁畫墓建築格局

東門裏壁畫墓墓室平面呈“T”字形、方向南偏西10度,由東、西棺室和明器室組成。墓內通長3.60米,寬3.10米,高1.54米。總門在南壁,分左右兩門洞通向棺室。 [1]  明器室在墓室後部,兩端長出棺室。 [1] 
東門裏壁畫墓墓葬平剖面圖 東門裏壁畫墓墓葬平剖面圖

東門裏壁畫墓建築特點

東門裏壁畫墓墓室用淡青色的南芬頁岩石板支築,白灰勾縫。建墓所用石板打製規整,壁面較為光滑,構築堅固。兩壁採用整塊佰板,下面鋪石板作整底、上面橫搭石板為墓頂。墓室內中部縱向立一列三根高1.15米的窄石條作柱,柱下部墊一與墓室等長的長方形石條,柱上部各託以方形石塊為鬥,鬥上承託縱梁,樑上橫鋪石板為墓頂。石柱將墓室隔成東、西兩棺室,由石柱間隙處相通。棺室長寬均2.55米,高1.54米。東棺室寬1.45米,西棺室寬0.95米。 [1] 

東門裏壁畫墓文物遺存

東門裏壁畫墓綜述

東門裏壁畫墓未遭受任何擾亂,隨葬品不僅保持原葬位置,而且大多完好隨葬品讓有陶、銀、鐵、漆器和銅錢,共35種72件(“五銖”銅錢117枚以1種1件計算),以陶器為主。因此墓系家族合葬,隨葬品應該不是一次葬入的,從遺物種類、數量看,很可能是兩次隨葬。但是放置卻很有規律:在幕室後部的明器室內,東半部是飲食起居的生活用品,如陶灶、善、甑、勺、井、水斗、壺和罐等;西半部主要是祭奠器皿,如仿漆器的陶案、耳杯與鍾、魁、盉、套盒、奩等;而一些比較貴重的或墓主生前實用的物品,如漆盒和銅鏡等則置於頭旁,錢幣放在手邊。墓門口的幾件陶器(包括東棺室近墓門處的殘陶片)當是最後一次入葬,在封堵墓門時放置的。 [1] 

東門裏壁畫墓陶器

東門裏壁畫墓出土陶器計29種62件。大多為泥質灰陶,少數為泥質黑灰陶。陶質細膩,火候較高,因此硬度較大。製作方法,除杯、器耳和足等模製,較難成型的器物輔以手製外,其餘圓型器都是輪制的。做工精細,選型優美。陶器多為素面,罐和壺等的腹部一般飾弦紋。此外還有少量的器物上飾繩紋、水波紋、芒狀紋和山形紋等。另有一些器物,如燈和燻爐,為分件製作後再插接紐裝成器。這些都是此墓陶器製作上的鮮明特點。陶器主要有罐、兵金、長頸瓶、壺、甕,另有模型陶器房、灶和井、水斗以及仿漆器的陶案、耳杯等。 [1] 
東門裏壁畫墓陶器統計
類型
數量
介紹
1件
體扁而高。懸山頂,脊飾三個山形飾件,兩面坡上刻劃方格紋,模擬板瓦,“排山”處劃菱格紋飾。正面檐下壁上透雕仿木構的菱形鏤孔,門額處是兩扇透雕的斜格子窗,兩側是直欞窗。正中兩扇板門向外開、上邊門軸插入象徵性的“雞棲木”圓孔裏,下邊門軸落於門樞的槽中,門栓兩側劃一斜方格紋帶。門兩側壁上各劃一柄棨戟,其形制與旅順營城子壁畫墓墓門上門卒所持之物相近。兩側山牆上部各有一個方形的鏤孔窗。門檻下距地表13釐米。陶房四角着地,體內中空,僅在距離底腳高8釐米的四個牆腳處各有一個三角形的託板,示意於此鋪置室底板。此房具有幹欄式建築特色。脊長38.1、寬30.6、壁厚0.9、通高46.5釐米。
1件
平面略呈梯形。前壁有灶門,其上有遮檐。灶面後部有向後傾斜的煙囱。灶台的有五個鍋孔其上各置一鍑,前後一鍑最小,後部左右二鍑稍大,中間一鍑最大,其上又置一盆形甑,灶台後部放置一桃形瓢。枱面兩邊各劃一條魚。灶門和遮檐上劃菱形花紋。灶內中空,無底。灶面前寬28、後寬20.3、長26.5、壁厚0.65、通高23.8釐米。
5件
弇口,折腹,尖底。小者口徑3.5、腹徑5.5、高2.5釐米;大者口徑6、腹徑8.2、高5.2釐米。
1件
盆形,敞口,折沿,平底,底部錐刺條形透孔20個。口徑10.2、底徑4.7、高3.7釐米。
1件
桃形,徑3.2—4釐米。
1件
卷沿,方唇,束頸,筒腹,平底。頸部鏤三個孔,其下一道凸稜紋,似象徵井欄;井腹壁上刻五道凹弦紋,計為六節,象徵地面下用陶井圈疊接而成的井甃。這種陶管井的實物,在遼陽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中就有發現。陶井口徑13.6、地徑11、壁厚0.8、高22.5釐米。
水斗
1件
出土於陶井旁。桃形,尖與尾端各穿二透孔,以繫繩汲水用。長寬均為5.6、高2.4釐米。
1件
身作鑊形,輪制,耳與足模製。斂口,圓唇,折腹外展、圜底,折腹上部對稱鏤方形小孔,以納鼎耳。鼎耳作環形,外面模芒狀條紋。腹下粘接三個蹄式足。口徑16.7、腹徑24.8、壁厚0.35、通高14.3釐米。
1件
立領,扁國腹,圜底,前有流,一側有截面扁方形的長柄、腹下粘接三個蹄式足。上有蓋,組穿小孔。蓋有子口,與盉扣合不甚緊密。口徑8.5、腹徑14.5、壁厚0.3、通高14.3釐米。
1件
侈口,長頸,斜肩,圓腹,平底,假圈足,口外部飾一道凸稜紋,頸與腹部飾凹弦紋。口徑20.2、腹徑31.7、底徑26、壁厚0.7、高43釐米。
1件
斂口,立領球腹,留底。肩、腹部各飾二道凹弦紋,底部拍印細繩紋。口徑14.2、腹徑33.4、壁厚0.6、高36釐米。
蓋罐
7件
放置分散,出土時器蓋大多與罐分離。其中一陶罐出土於器座上,這應是罐與器座配合成套使用的一個很好的説明。罐直口,球腹,平底,腹部飾凹弦紋。器蓋類似倒置的碟形,兩者扣含不甚緊密。罐口徑10.5、腹徑18.5、底徑13、壁厚0.6、通高17.5釐米。
器座
5件
集中放在明囂室東部。器座為豆形,斂口,束腰,中空,圈足,沿和圈足上各飾二道凹炫紋。口徑14.2、腰徑8、底徑19.2、壁厚0.6、高12.8釐米。
2件
分為二型。
Ⅰ型1件。侈口,短頸,扁,腹,腹部兩大面雕出微凸的兩片葉形飾,壺身側面肩部各有一系,長方形假圈足,足下兩側邊各貼條形的足腳。口徑9.8、腹徑13.4—16.8、圈足長8.8、寬為6.4、壁厚0.5、高18釐米。
Ⅱ型1件。直口,短頸,鼓腹,圈足。肩部兩側對稱各有一系,肩部飾三道凹弦紋。口徑7.8、腹徑14.9、底徑12、壁厚0.55、高16.3釐米。
套盒
5件
分為四型。
Ⅰ型1件。廚形,藍為漫圓式頂,盒鞋壁,平底。盒口徑與底經間為24、壁厚0.5、底厚0.8、通高15.7釐米。
Ⅱ型1件。圓形。蓋平頂,四周有斜坡,頂面飾三乳釘,盒直壁平底,下有三乳釘足。盒口徑與底徑同為24.5、壁厚0.6、通高23釐米。
Ⅲ型1件。長方形,蓋為四阿式頂,盒直壁,平底。出土時盒內盛魚骨。長42、寬23.5、壁厚0.6、通高18.8釐米。
Ⅳ型2件。平面長橢圓束腰形,一大一小,形制相局。蓋平頂,四周有漫圓微凹斜坡,頂面飾五個乳釘;盒直壁,平底。小者長19.6、腰寬7、壁厚0.35、通高10.2釐米。大者在套盒內多出一層屜,形制較為少見。盒長29.5、腰寬10.5、壁厚0.6、通高15.5釐米。
1件
圓形,直壁,平底,口略變形呈橢圓狀。徑21—23.7、底徑25、高12.2、胎厚0.4釐米。
1件
長方形,案面周有窄邊,四角各有一孔,原應為置足用(現足缺)。案面劃二週凹紋。長37、寬26、厚0.4釐米。
耳杯
5件
分大小二種,其中二件置於案上、二件置於盤中,一件在陶房旁邊。大耳杯長12、寬9、壁厚0.25、高38釐米小耳杯長9.2、寬7.4、壁厚0.2、高3釐米。
帶把杯
1件
出土於明器室西端。杯筒形,外壁上飾五道凹弦紋,一側有把,把上端有笠形頂。口與底徑均為9.5、壁厚0.3、通高13.3釐米。
長頸瓶
5件
集中出土於明器室東端,大小相同。口外有唇,細長頸、扁圓腹,平底。底中心有一孔,腹壁上亦有孔。其中三孔的一件,四孔的二件,五孔的二件。肩部飾二道凹炫紋。口徑5.8、腹徑15、底徑9、高25.5釐米。
1件
出土時分為兩處。由燈盞和燈座兩部分插接組成。盞外形呈漏斗形,平口,淺腹,小平底。外壁有二道弦紋。盞外底中心有一榫,插人喇叭形圈足底座的高柱腔內。圈足座上飾二道凸炫紋。盞口徑14.7、底座徑15.2、通高30.5釐來。
博山爐
1件
出土時分於三處。爐由透孔蓋、爐身和底座三部分組成,均為分件製作。蓋為山峯狀,用器具從蓋的內壁向外戳刺煙孔,外璧形成許多小的脊突,彷彿起伏的山簾;蓋扣在小口缽形的爐身上,爐身底外部中心有榫,插入喇叭形圈足底座的細高柱腔內。蓋面模印山形紋和短蓖齒紋。圈足底座飾凹弦紋。身口徑7、腹徑13.5、底座徑16、壁厚0.35、通高33釐米。
2件
一件較小,斂口,腹微鼓,矮圈足。口徑15.5、足徑9、壁厚0.45、高6.3裏米。另一件稍大,附有蓋。缽口徑17、足徑9.9、高7.3釐米。蓋淺盆形,折沿,平底;蓋口徑18.5、底徑8、高4.5釐米。
2件
大小相同。直口、折沿,深腹,平底。沿面飾一道凹弦紋。口徑11、底徑4.5、壁厚0.5、高4.5釐米。
5件
盤身極淺,方唇,斜腹,平底。內壁有三道凸弦紋。41號盤口徑21、底徑10.8、壁厚0.45、高2.6釐米。
1件
略呈桃形,深腹,平底。後部有截面為八稜形的短柄。通長18、寬20、壁厚0.3、高5.7釐米。
1件
瓢形、長柄,柄端向下彎折,柄截面為方形。通長15、寬6.4、壁厚0.2釐米。
澄濾器
1件
上部為長方槽形,寬平沿,四壁斜收,平底,底鏤縱橫七條長方形漏水孔,下部有四個蹄式足。寬平沿面和器內底均划水波紋。長27.4、寬16、壁厚0.65、高11釐米。
1件
長凳形,俎面模製,其上模印浮雕一條大魚,方形四足稍外撇。長11.4、寬3.8、通高3.6釐米。
參考資料: [1]  [2] 

東門裏壁畫墓壁畫

墓室東西兩壁、橫枋、立柱及墓頂石板上均有彩色壁畫。壁畫直接繪於較為平滑的石面上,以墨線為骨,填以朱、青、黃、門等色。壁畫因年久水蝕,部分漫漶不清,墓壁上部和橫枋上的圖案、西壁的出行圖等保存較好,可見清晰的輪廓和彩色。 [2] 
《門卒圖》
畫在墓門內第一塊板形立柱東側面,畫幅高48、寬30釐米。繪一面向墓門站立的男子、眥目蝟須,結黑色牛心幘,着右衽短衣,黑緣領袖,右手執黑色長方形盾和環首鐵刀,左手握拳上舉。作全神貫注、目視前方的守衞狀。 [2] 
東門裏壁畫墓《門卒圖》 東門裏壁畫墓《門卒圖》
《小史圖》
畫在墓內第三塊板形立柱東側面,畫幅高49、寬30釐米。小史頭戴黑色單梁進賢冠,圓目、有須,着束腰青色長泡,下露雙足,拱手執旗狀物(棨戟),面向墓門,躬身而立。 [2] 
東門裏壁畫墓《小史圖》 東門裏壁畫墓《小史圖》
《出行圖》
畫在墓室西壁,畫幅高71、長230釐米。上部通幅畫一道高鋸齒形水波紋連續圖案,高19釐米,用朱、白、黑三色,黑色為主線,白、硃色靠黑線描畫,白色外勾細黑線為廓,間有硃色雲卷形點線填飾其間。在這道水波勾連紋的中部畫一隻白色馬形飛廉。此圖案下面為墨線勾畫的帷幔,帷幔由帳帶懸起,帶頭飄垂。幔下前(南)部、畫二騎馬男子,應為導騎。一人頭戴黑色屋形幘,着右衽白袍、黑緣領袖,回首向側面望,右手握馬繮,左手點招,似有所語。馬黑色,被硃色鞍橋,剪鬃戴籠絡,並有眼罩,馬尾紮起,束以硃色球形網罩,舉腿欲向前行。另一人豆目短鬚,似倒騎馬背上,微側頭向右看,與前面騎馬回頭招手的人相呼應,似在談話。頭戴與前人相同的黑色屋形幘,身着圓領長袍,右手倒挾一把環首鐵刀,刀環上系玉璧,璧上縛有紅纓。馬黃色、不見馬首,只見臀部,身被紅色鞍橋,馬尾下垂。畫幅的後部是輛車,朱篷黑輪,軸頭飾紅色,當為飛軨,雙轅駕一黃牛。車前部似殘存御者影像。在這組畫的下面畫兩道平行的黑線,似為表示地面。 [2]  [3] 
《宴居圖》
畫在墓室東壁,畫幅高75、長240釐米。上部為一道高鋸齒形的水波紋連續圖案,形狀、畫法與西壁上部圖案相同,只在中間繪有兩隻白色羊首人身的異獸,頭有曲角、身被長毛,奔走追逐在波濤紋中。其下為墨線勾畫的帷幔,幔下繪人物。北端畫一男子坐像,黑冠黑袍,面目漫就不清。其南為一女子立像,高髻,戴紅色簪飾,着紅色束腰衣裙至足,面目亦模糊不可辨。其南還有三個人物,似為二站一坐,較為清楚的是南端的男子,面北而坐,黑冠黑衣,其前置一束腰形器物。 [3] 
《勾連紋圖案》
繪在墓內明器室前的橫枋南面上,因中間隔有柱與鬥、枋,故畫面分成兩部分。兩組畫幅分別為長82、高18釐米和長136、高18釐米。其形狀、畫法與東西壁上部水波勾連紋圖案相同,形成除墓門一面外,墓室內東、西、北三面都有互相銜接同一形式的連續圖案,只是此處不見飛廉和異獸。 [3] 
《流雲圖》
繪在墓內第二塊板形石柱東側面,畫幅高75、寬18釐米。以青、朱兩色勾畫出“S”形流雲圖案,再用細墨線勾勒邊緣,以白色點充填其間。 [3] 
《日、月、星座圖》
日、月、星座圖
日、月、星座圖(2張)
分別繪在墓室南部墓頂上,在東棺室頂部畫一直徑27釐米的圓形紅日,其中有黑色鳥形痕跡,應為金烏。西棺室頂部畫間樣大小的圓形赭色明月,其中現存有黑色點劃,似為蟾蜍。圓月周用繪有九十餘個紅色圓點,沒有規律,也不符合天空星座的位置,因此所繪應是象徵性的,只是用來表示夜空的繁星而已。 [3] 

東門裏壁畫墓銀器

銀指環1件。出土於東棺室西側屍牀中部的手指部位。直徑2.5釐米。 [2] 

東門裏壁畫墓銅器

銅鏡1件。圓形。鏡背寬緣外圈飾卷勾紋,內圈飾鋸齒紋;鏡心在圓紐座上有半球狀穿孔紐,紐外圍為對稱的兩條奔龍,張口吞珠。龍紋外為一圈凸弦紋和芒狀條紋。直徑10.4、緣厚0.7釐米。 [2] 
銅乳釘2枚。出土於明器台中部陶魁附近,大約是漆奩飾件,脱落於此。 [2] 
銅錢“半兩”1枚。無郭。書體扁平,已隸化。直徑2.3釐米,重2.2克。這種四銖“半兩”,鑄於西漢初年,是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至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期間的法錢。 [2] 
銅錢“五銖”117枚。出土時沒有散亂,仍呈串狀放置。在東棺室西屍牀上的一串五銖的錢孔中尚存絲貫的殘痕。這些五銖錢無論是錢徑、重量、錢面文字都不一致,差別較大,可分為五型。 [2] 
Ⅰ型僅1枚。銅色微紫紅,文字寬放,“五”宇交股兩筆下端略向外撇,“金”字頭作三角形,“朱”字上筆方折。直徑2.8釐米,重4.2克。此型為西漢武帝時的赤仄五銖,亦稱子紺錢,是加大名目的當五錢。 [2] 
Ⅱ型銅質和鑄選技術均顯著提高,文空清晰工整,“五”交股兩筆上、下端近似垂直平行,“朱”字皆方折,“金”字頭較小,有的呈矢鏃形。直徑分別為2.7、2.6、2.6釐米、重3.6、3.3、3.2克。這種銅錢具有西漢早期的特點,根據洛陽燒溝漢墓和滿城西漢中山王劉勝與其妻竇綰墓出土的銅錢,此型錢應為武帝至宣帝時期的。 [2] 
Ⅲ型銅質較好,鑄造亦佳,肉面較平,文字凸起,邊稜清晰,外郭較寬,“銖”字的“金”字頭略高,“朱”字上筆方折。直徑均為2.6釐米,分別重3.5、2.5克。此型五銖應為西漢晚期的。 [2] 
Ⅳ型銅質稍差。“五”字交股兩筆的上、下端向外撇,“金”字頭加大呈三角形.“朱”字上筆圓折。錢徑分別為2.7、2.6、2.6釐米,重3.2、2.8、2.7克。這種五銖錢根據其特點,應是東漢初期光武時鑄造的。 [2] 
Ⅴ型銅質較差,錢面與文字均較前為遜。“五”字交股兩筆的上、下端向外撇,“銖”的“金”字頭呈三角形,“朱”字上筆圓折,有的兩端並向外張,“朱”字頭高於“金”字,具有明顯的東漢時期的特點。這類銅錢直徑分別為2.5、2.5、2.5、2.5、2.7釐米,重3.2、2.8、2.6、2.5、2.4克。此型五銖雖較上述幾種類型五銖稍差,但還不見東漢晚期貨幣的特徵,因此大約不會晚於東漢中期。東漢一百九十餘年中絕非只是光武和桓、靈時鑄過五銖,其它各朝也當有鑄錢,只是文獻漏載而已。 [2] 

東門裏壁畫墓鐵器

鐵刀1件。已殘,出土於西棺室西側屍骨的左臂旁。僅存刀鋒的中段,鏽蝕嚴重。殘長5.6、寬1.5、厚0.2釐米。 [2] 

東門裏壁畫墓漆器

漆奩4件。出土於東棺室東側北部墓底上。圓形,均殘,從殘片看、髹黑漆,施朱繪。較小的直徑約10釐米,較大的直徑約30釐米。 [2] 

東門裏壁畫墓文物價值

東門裏璧畫墓,在遼陽地區歷年來所發掘的壁畫墓中,是一座較為重要的墓葬。截至1985年,除東門裏璧畫墓外,在遼陽發現已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那些壁畫墓,不是隨葬遺物較少,就是在發現前已遭到程度不同的擾亂。而東門裏璧畫墓在發現前墓室未遭受任何擾動,保存完好,墓室內滲入的淤土很少,隨葬品與人骨等基本保持原位,這是較為難得的。更重要的是遺物豐富,僅陶器項即達62件之多,並且各類器物齊備,組合關係明確,是瞭解這一時期墓葬隨葬器物類型較為珍貴材料。墓室內的多幅璧畫基本得到保存。從壁畫內容、技法等方面看,不少是過去所不見的材料,頗值得珍視。因此東門裏壁畫墓在遼陽地區來説,是一個較為重要的考古發現,具有標尺的意義。 [3] 

東門裏壁畫墓保護措施

2007年,東門裏壁畫墓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2009年,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門裏壁畫墓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6] 
保護範圍:以墓中心為基點,東、南、北各15米,西至東順城路。 [6]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東、南各50米,西至東順城路,北至東西大街以內為Ⅰ類建設控制地帶,Ⅰ類建設控制地帶外,東至東門路,南36米,西至東順城路,北至東西大街以內為Ⅳ類建設控制地帶。 [6] 
2013年,東門裏壁畫墓被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陽壁畫墓羣。 [4] 

東門裏壁畫墓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東門裏壁畫墓,位於遼寧省遼陽市文聖區原明代舊城東牆南端平夷門南75米處的城牆內側牆基下。 [1] 
交通信息
自駕:從遼陽火車站出發,途徑勝利路、中華大街,距離約5.0公里,需要15分鐘左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