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洋河

(海河流域永定河支流洋河的上源)

鎖定
東洋河,古稱於延水,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察右前旗四房頂村,昭哈嶺之東,源頭稱五股泉河,東南流經內蒙古興和縣境內稱二道河,亦稱後河。流到張家口尚義縣牛家營子始稱東洋河,經桃平出尚義縣境,至懷安境內,成了懷安縣和萬全區的界河。其中,在懷安縣西北萬丈崖入境,流經東洋河村、新壩房村、西沙窪村至第十屯村北匯入洋河。 [1] 
(一)、東洋河:古於延水、修水,其上游為長川、頭道河、二道河、蘇祿計河,頭道河為正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察右前旗四頂房村附近。《水經注》載:“於延水出塞外柔元鎮西長川城南小山,故亦名長川。東南流經且如縣故城南與二道河合,東流過石咀子合於頭道河,又東流與蘇祿升河合後。東南流入納令溝為東洋河,入邊過萬丈崖為懷安縣界,自納令溝至萬丈崖五十五里,始名東洋河。”流經東洋河村、新壩房村、西沙窪村、至第十屯村北匯入洋河。境內流程19公里,河面平均寬度90米,流域面積3696.2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29平方公里。平均流量為每秒4.12立方米,最大流量每秒2300立方米,最小流量為0,年均徑流量1.6億立方米。最大徑流量3.45立方米,最小徑流量為0.85億立方米。河道比降5‰,為常年河。 [11] 
中文名
東洋河
別    名
於延水、修水
發源地
內蒙古自治區察右前旗四房頂村 [1] 
河    口
第十屯村北 [1] 

東洋河幹流概況

東洋河 東洋河
東洋河,古稱於延水,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察右前旗四房頂村,昭哈嶺之東,源頭稱五股泉河,東南流經內蒙古興和縣境內稱二道河,亦稱後河。流到張家口尚義縣牛家營子始稱東洋河,經桃平出尚義縣境,至懷安境內,成了懷安縣和萬全區的界河。其中,在懷安縣西北萬丈崖入境,流經東洋河村、新壩房村、西沙窪村至第十屯村北匯入洋河。 [1] 
(1)二道河為縣境內最長河流,由後河、前河匯流而成。後河發源於張皋鎮桃花嶺,流向西北,經三瑞裏、鄂卜坪、木棟,在皂口折向東南,流經縣境中部,在城關鎮東南與前河匯合,境內全長87.5公里,流域面積880平方公里,河牀平均寬度14.55米,河道彎曲度2.25米,河網密度0.61公里/平方公里。支流110條,支流總長度451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94m3/秒,清水流量0.6m3/秒,水量較豐富,水質較好,可供人畜飲用及灌溉農田,但年際變化較大,灌溉用水保證性差。 [10]  前河發源於二台子鎮硃砂洞,由西南往東北流經城關鎮東南與後河匯流。全長25.4公里,流域面積298平方公里,河牀平均寬度0.81公里/平方公里。支流42條,支流總長度217.5公里。二道河經衙門號水庫(友誼水庫)出境入河北省懷安縣東洋河,匯入永定河。 [10] 
東洋河,古稱延水,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察右前旗四房頂村,源頭稱五股泉河,流至興和境內稱二道河,亦稱後河。在流經興和、尚義結合地帶建友誼水庫(屬張家口地區工程),由友誼水庫入境,由西北向東南流經下馬圈、勿亂溝、小蒜溝鄉,沿途接納銀子河、烏良台河、瑟爾基河等眾多河流,流到牛家營子始稱東洋河,經桃平出縣境。境內流程19公里,寬100米,深0.6米。流域面積1044.57平方公里,縱坡1/141。相對高差135米。 [2] 
東洋河是縣境內最大的一條天然行洪河道,流經下馬圈、勿亂溝、小蒜溝3個鄉。沿途接納銀子河、烏良台河、永勝地河、中烏拉哈達河、瑟爾基河、鴛鴦河等支流,經桃平出境,境內全長44.5公里,流域面積1044.57平方公里。 [6] 
(一)、東洋河:古於延水、修水,其上游為長川、頭道河、二道河、蘇祿計河,頭道河為正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前旗四頂房村附近。《水經注》載:“於延水出塞外柔元鎮西長川城南小山,故亦名長川。東南流經且如縣故城南與二道河合,東流過石咀子合於頭道河,又東流與蘇祿升河合後。東南流入納令溝為東洋河,入邊過萬丈崖為懷安縣界,自納令溝至萬丈崖五十五里,始名東洋河。”流經東洋河村、新壩房村、西沙窪村、至第十屯村北匯入洋河。境內流程19公里,河面平均寬度90米,流域面積3696.2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29平方公里。平均流量為每秒4.12立方米,最大流量每秒2300立方米,最小流量為0,年均徑流量1.6億立方米。最大徑流量3.45立方米,最小徑流量為0.85億立方米。河道比降5‰,為常年河。 [11] 

東洋河主要支流

黃石崖河,二道河的較大支流發源於大庫聯鄉黑山子南麓流入後河、主流21.3公里,流域面積127平方公里,平均河牀寬度7.50米,河網密度0.68公里/平方公里。有支流24條,支流總長度64.7公里。還有壕慶河,發源於察右前旗大淖海,主流境內長度15.6公里,流域面積238平方公里,河牀平均寬度15.8米I河網寬度0.98公里/平方公里。支流68條,支流總長度217.9公里。還有鴛鴦河,發源於河北省的尚義縣郝家溝。境內主流長度11.5公里,流域面積154平方公里,河牀平均寬度11.45米,河網密度1.12公里/來方公里。有支流63條,總長度161.2公里。 [10] 
銀子河,發源於大同天鄉大王山。由西南向東北經西溝掌、陶卜天、七家營,在高廟子鄉的東石咀處出境。經東洋河匯入永定河,興勝莊以上的河段為季節性間歇河,以下河段清水長流不息,年平均流量為0.25m3/秒,境內全長42.6公里,流域面積392平方公里,河牀平均寬度10.4米,河網密度0.79公里/平方公里。有支流80條,總長度265公里。 [10] 
艮子川河,古代稱延鄉水。發源於白家營鄉黃石崖山北麓。經蘆家營、白家營、店子、西灣至古城出境,經西洋河匯入永定河。流量0.2m3/秒,境內全長29.4公里,流域面積279平方公里,河牀平均寬度7.83米,河網密度0.85公里/平方公里。支流51條,總長度207公里。其支流朱家營河發源於店子鎮西窪。經石咀子、黃土天、落官天、朱家營、南灣在古城與艮子河匯流後出境入西洋河。年平均清水流量0.2m3/秒,境內全長26公里,流域面積124平方公里,河牀平均寬度5.2米,河網密度0.90公里/平方公里。支流26條,總長度84.8公里。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在艮子川河域大量開採石墨,使朱家營、南灣、古城一帶農田灌溉受到污染,對這一帶的農業生產影響很大。 [10] 
三道邊河,發源於自家營鄉黃石崖山南麓,向南至小沙溝出境,進入山西省陽高縣境內,注入南洋河支流黑水河。境內全長9公里,流域面積75平方公里,河牀平均寬度5.77米,河網密度0.53公里/平方公里。有支流9條,總長度81公里。 [10] 
鴛鴦河,發源於西賽壩頭的郝家溝,自東北向西南經毛忽慶、南壕塹、桃卜山南麓出境,入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匯於後河。境內流程26公里,河寬120米,深0.1米。縱坡1/93,相對高差280米,流域面積242.8平方公里。為常年河,沿途接納廠棚溝、六號兩條5級支流,1970年在上游毛忽慶建小(一)型水庫1座,水庫下游縣城內建水泥橋2座。 [2] 
銀子河,在內蒙古興和縣亦稱頭道河。由下馬圈鄉馬成窯入境。由西北向東南經上白窯、下白窯、常勝溝、王花窯、洞上,到烏良台匯入瑟爾基河。境內流程11公里,流域面積82.55平方公里,縱坡1/275。相對高差40米。 [2] 
瑟爾基河,發源於套裏莊鄉小水泉,由東北向西南流經套裏莊、土木路、勿亂溝、小蒜溝鄉。至牛家營匯入東洋河。流程39.5公里,縱坡1/56,相對高差545米,流域面積688.33平方公里。河牀寬200米,深0.6米。沿途接納五十家河、大西溝河、紅土粱河、下井河、永勝地河5條5級支流。流量0.3~0.4立方米/秒,訊期最大流量2400立方米/秒。在中下游建有石砌大壩等護地工程5萬多米。兩岸引水灌溉農田1萬餘畝。在主流上游建水庫4座、橋樑2座。 [2] 
下納嶺河,發源於善馬羣。由北向南注入瑟爾基河,流域面積19.03平方公里,河長11公里,縱坡1/45,相對高差244米。 [2] 
中烏拉哈達河, 發源於太平窯,由北向南流入瑟爾基河,流域面積75.88平方公里,流程15公里,縱坡1/26,相對高差580米。 [2] 
烏良台河,發源於二道背。由西北向東南流經黑溝沿、小西溝、烏良台匯入瑟爾基河,流程19公里。縱坡1/24,相對高差810米。 [2] 
甲石河,發源於石人背。自東北向西流經甲石河、侯達子溝、獅子溝向西注入東洋河,流域面積97.35平方公里,流程19公里,縱坡1/24,相對高差785米。 [2] 
舊廟河,發源於莊科,由西南向東北流經莊科、正果、舊廟、保滿溝入東洋河,流域面積50.25平方公里。流程12公里,河牀寬50~100米。縱坡1/24。相對高差650米。為季節性河流。 [2] 

東洋河治理開發

東洋河水庫工程

友誼水庫 ,位於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洋河支流東洋河上游,是張家口市在內蒙古興和縣境內衙門號村與河北省接壤處攔截二道河水修建的一座大(2)型水庫。友誼水庫始建於1958年8月,1960年,攔河壩合攏成功,開通了輸水洞,初步挖了溢洪道。到1965年12月,完成了攔河壩全部工程,進入蓄水受益階段。這兩期工程共完成土石方85.48萬立方米,混凝土7800立方米,投入勞動力160餘萬個工(日),投入資金743.14萬元。水庫最大集水面積2250平方公里,佔東洋河流域面積的67.6%,總庫容1.16億立方米,防洪庫容5870萬立方米。1970-1981年,投資340餘萬元,進行了續建加固施工,工程防洪標準達到了10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工程質量基本達到了國家標準。水庫於1961年攔洪蓄水,到1990年,累計調蓄水量16.4億立方米,為灌區供水10億立方米,累計澆地16.09萬公頃。為下游尚義、懷安、萬全3縣農民的農業生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於水庫攔蓄了上游入庫洪水,減輕了下游河道兩岸的洪水災害,保護了京包鐵路洋河大橋安全運行。 [7] 
皂火口水庫(勝利水庫),始建於1973年,位於興和縣城西約35公里處,在鄂卜坪河與好慶河匯合處,是由自治區水利設計院設計的一座中型水庫。水庫總庫容2957萬立方米,設計防洪標準為500年一遇洪水。主體工程有攔河壩、三孔泄洪洞、一孔灌溉洞,水庫攔河壩為均質土壩,壩長727米,壩高11米,壩底寬61.5米,頂寬4米,迎水坡度比1:2.5,粘土鋪蓋長78米,泄洪洞在大壩右側,總泄量為120立方米/秒,灌溉洞在泄洪洞上方,輸水能力為10立方米/秒,配有兩條灌溉渠道,設計灌溉面積3600公頃,每年實灌1467公頃。1973年,竣工後建立了管理處,1981年以前,為緩洪蓄清水庫,1981年以後,改為空庫迎汛。1984年秋,在大壩右側增建了開敞式溢洪道,設計溢洪能力180萬立方米。90年代以後,由於工程失修、工程老化,水資源不能充分利用,實際灌溉面積600公頃。 [7] 
黃石崖水庫,位於興和縣團結鄉十四蘇木行政村西北約1公里處的黃石崖河段中游。興建於1958年,屬小(1)型水庫,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年一遇洪水校核,控制流域面積為120平方公里,最大庫容為498萬立方米。攔河壩為均質土壩,壩長575米,壩頂寬4米,底寬40米,壩高13.2米,迎水坡度比為1:3.0~3.5,背水坡度比為1:2.5。輸水洞共兩孔,位於大壩西側,最大泄量為40立方米/秒,溢洪道最大泄洪量92-5Z方米/秒。1977年,原設計的蓄清水庫改建成了緩洪蓄清水庫,由原社隊管理變為國家管理。1979年,將水庫配套列入重點建設項目,經過幾年修建,已疏通兩條幹渠,原設計灌溉667公頃,每年實際灌溉約133公頃。 [7] 
南壕塹水庫,位於縣城東4公里,壩址在鴛鴦河中游毛忽慶村東500米處。上游主河道長15公里,攔截鴛鴦河流域面積73平方公里地表徑流。1970年5月動工,由縣水利局技術幹部負責施工,1972年封凍前竣工。壩型為粘土心牆壩,壩高16米。南北兩岸各建鋼筋混凝土泄洪兼灌溉洞1個,總庫容640萬立方米,國家投資49萬元,設計灌溉面積71萬畝。1973年水利大檢查時,定為危險水庫。1975年根據新的水文複核,防洪標準低,國家投資10萬元增建溢洪道,底寬20米,堰頂高112.30米,最大泄洪量221立方米/秒,築大壩防浪牆高1米。南壕塹水庫建成後,屬南壕塹公社管理。1975年到1978年,大面積種植墨西哥小麥,每年最多澆地1500畝。
甲石河水庫,小(一)型,在甲石河流域,建設時間為1971~1973年,控制流域面積 26平方公里,總庫容127萬立方米,有效庫容 38萬立方米,最大壩高18米,灌溉面積0.30萬畝。 [3] 
套裏莊水庫,是1957年縣內建成的第一座水庫。縣水利科派唯一的技術員高天祥等3人前去施工。同年5月動工,10月建成。水庫建在瑟爾基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4平方公里,壩高12米。大壩右岸開挖長100米、進口高程108米的土溢洪道。大壩左肩系沉化岩石構成,施工時儘管作了慎重處理,但仍漏水嚴重。幾經施工彌補,漏水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1958年春,在水庫下游1.5公里處,興建套裏莊第二水庫,同年封凍前竣工。第二水庫建成後,使套裏莊、三里莊兩個大隊2000畝旱地變為水澆地。套裏莊水庫屬鄉村自建水庫,由鄉村兩級管理。 [3] 

東洋河灌區工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興建了興和縣共產大渠,壩址位於張皋鎮八道溝上,上游流域面積為31.3平方公里,開挖共產大渠長3500米,建支渠閘8孔。1983年,重建渠首工程,引水流量為5立方米/秒,在壩址下游2300米處有48引洪渠首工程1處,為雙向引洪,引洪流量為4.5立方米/秒,渠長8200米,控制灌溉面積為213公頃。東干渠(巴中天大渠)長1100米,引洪流量為0.96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積28公頃。在壩址下游1700米處有石頭溝引洪渠首工程l處,乾渠全長2800米,引洪流量為1.6立方米/秒,灌溉土地100公頃。 [8] 
板申聯合大渠,興建於1964年,渠首工程位於大同天鄉板申村西約500米處銀子河的上游,主體工程為鉛絲籠滾水壩,灌區由東西兩條幹渠組成,東干渠長4415米,可灌溉土地193公頃,西乾渠長3500米,可灌溉土地167公頃,灌區內有支渠8條,全長1.25萬米,有大同天、興勝莊兩個行政村受益。1999年7月,板申聯合大渠工程多處被洪水沖毀,是年又被修復。 [8] 
1965年,在壕塹鄉28號村北約200米處建攔河壩,1966年,進行了灌區配套,由於工程無人管護,主體壩毀於1968年。1969年,又重新修復,壩體改為井柱式閘壩結構。由於井柱式閘壩為實驗項目,加之施工質量差,於1973年壩垮,1979年,又建成鉛絲籠滾水壩,壩址上移到鴛鴦河與後河匯流處,但因多年失修,管理米,灌溉土地800公頃。
1965年,在團結興建了兩處防洪用洪工程,即東營子引洪工程,團結二號洪水工程。 [8] 
東營子引洪工程,位於興和縣城東北部20公里處,在團結鄉境內,屬鴛鴦河分洪工程,該工程由興和縣水工隊設計並施工,主壩長83米,高1.7米,設東西兩乾渠,西乾渠未配套,多年淤積嚴重,東干渠只開設了1套工程,雖然未配套,但是當地羣眾利用現有水利條件,修築沙壩攔洪取水可澆地200公頃。1986年,國家投資2萬元對東干渠進行了修復,有效灌溉面積408公頃,保灌面積100公頃。 [8] 
團結二號洪水工程,位於團結鄉鄧家村行政村鄔家村南300米處,取用鴛鴦河水,該河為季節性河流,引洪灌溉為主,清水流量一般枯水季節僅0.08立方米/秒,清水旺季3-4月份平均流量為0.8立方米/秒,二號工程屬配套工程,共動土方5163立方米,動石方287.5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500公頃,1982年,輸通了長3000米的北乾渠,1987年,縣防汛指揮部統一領導,汛前進行大檢查,對危險河道和地段進行了維修,使工程安全度過了汛期。 [8] 
套裏莊灌區,總乾渠全長150米,渠首閘孔寬l米,漿砌石防滲,下分東西兩條分乾渠。1958年10月,西分乾渠動工,全部渠線繞山而行,橫穿大小溝7條,渠長1746米,寬0.8—1.2米,只用了一個冬春,於次年春播前竣工。灌溉套裏莊、辛窯子兩個村600—800畝耕地。同年7月乾旱,澆地500畝,當年施工,當年受益。東分乾渠1972年動工,1973年建成。渠長3公里,橫跨大小溝5條,渠線環山而行,主要澆三里莊900。1200畝耕地。尾水落瑟爾基河支流。灌區屬套裏莊、三里莊兩個大隊共管,澆地時搶水,流費水嚴重。每年澆地面積徘徊在300畝左右。維修工程時互相推諉,管理不善,缺乏維修資金,工程老化,帶“病”運行,1981年灌溉面積下降到200畝。1981年至1983年,30%水澆地種黨蔘等經濟作物,用水量增多。於是對1981年前用水不計量,大水漫灌,消耗無定量,成本無核算,喝“大鍋水”的作法進行改革,推行“以庫定地,以地劃組,以時配水,澆地徵收水費”的承包責任制,灌溉效益逐步提高。經過幾次挖潛配套,建成比較完整的灌溉體系,達到能灌能排。1983年澆地面積2400畝,是1981年的12倍。1985年至1988年。連續乾旱,地表徑流減少,加上水庫逐年淤積,水庫蓄水減少,平均每年澆地1000畝左右。 [4] 
南壕塹灌區,1973年縣委書記藤兆連帶領縣、社幹部和水利幹部30人,勘察地形,選擇施工渠線,確定縣直幹部15人組成南壕塹灌區施工指揮部,從全社抽民工500名,於同年6月動工興建,採用農閒大搞,農忙小搞,中間穿插大會戰等形式進行施工。為確保渠道質量,脱產幹部包大隊,大隊幹部包生產隊,以大隊分段施工。1明確工程質量和完成時間,任務一包到底。到1974年底。挖通乾渠16.1公里,動用土石方12萬立方米,投工10萬個。1975年至1982年完成乾渠防滲6779米、支渠防滲8條3950米、乾渠建築物64處,國家補助款33萬元。灌區1975年投運後。部分耕地受益最多年澆地1500畝。佔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的15%。1981年後,澆地面積逐年下降,每年只有農科所和秀水窯澆地200—300畝,渠水蒸發、滲漏,工程段毀壞嚴重,到1988年底停澆。 [5] 
(四)大洋河灌區,位於東洋河南岸,縣城採溝堅以北與萬少縣交界處,灌溉面積1.7萬畝(不包括萬全縣2500畝)。主要水源為東洋河及其土遊的友誼水庫,下游可用西洋河、南洋河的清洪水。全灌區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大河渠(原名大河壩)建於1644年,集成梁建於1737年,通成渠建於1810年。1965年,灌區進行大規模擴建,當年擴建集成梁口,擴寬盤山樑身160口米,增大了梁道進水能力。1966年,配套梁系建築物374座。1968年,灌區將原有梁道及建築物全部拆除,重新設顯幹、支、鬥梁。沿渠設笠田間公路,建設“四直一平”(渠、樹、路、田埂直、地平)的大農田灌區。新挖幹梁7.85公里,支梁26條,配套渠系建築物190座。到四76年,集成渠擴盤山渠了5公里。渠底寬由了米擴至S米,建72米石渡槽1座,新建渠首工程了座,引水能力由了立方米/秒增至S立方米/秒。新建通成梁、大河渠渠首工程各1座。灌區內3條主要梁道,均引東洋河水。
其中集成渠為總乾渠,渠首設在東洋河上游,架身南t長2.85公里,東西長8.1公里,與下游通成梁連接,其分幹梁可句通西洋河。通成梁長‘.69公里,西東向與大河梁相通。大河梁長6.96公里,再向東直通南洋河。全灌區水源便利,干支梁分佈合理,灌溉條件十分優越,是全縣重要的糧食、果品、蔬菜產地。 [13] 
洋河大渠,在東洋河左岸,橫貫萬全縣中部地帶。灌區東西長82.5公里,南北寬3至4公里,控制面積21.35萬畝,其中耕地17.8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3.5萬畝,主要受益單位是北沙城、郭磊莊、安家堡、孔家莊、宣平堡等10個鄉鎮的57個村和4個國營農場。灌區土地肥沃、農作物以玉米、高粱、穀子為主。畝均產量200公斤以上,最高畝產500公斤。是萬全縣商品糧食基地之一。灌區有兩條幹渠,一干渠原稱四清大渠,二乾渠原稱洋河大渠,1981年12月兩渠合併管理統一稱“洋河大渠”。 [14] 

東洋河流域治理

縣境內張皋鎮地勢低窪,山水下來無法排泄,在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7年),張皋巡檢司開修了渾原渠和湧金渠,將洪水向西北引入後河,從而解決了山水下來無法排泄之困難。嘉慶五年(公元1801年),重修湧金渠、壩並立碑撰文。 [8] 
東洋河源短流急,每到汛期山洪暴發,歷時短。洪峯量大,來勢兇猛,給沿河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新中國成立前。曾多次進行治理,水患依舊。
民國12年(1923年)《張北縣誌》記載:“南壕塹村西南有鴛鴦河。屢將壩崗沖毀,亦屢次修葺,所費不貲。於民國7年春,地方公認修築壩長兩段約二百餘丈。高深均8尺……原料系沙石土木等項共費洋3萬餘元。由全村公攤”。23年(1934年)五十家村陳家灣在瑟爾基河支流修建一處護地幹砌石壩,至1988年工程保持完好。土木路鄉榆樹灣為護河南岸100畝河灣地。28年(1939年)村民集資修建長約9丈、寬約5尺砌石壩,到1988年仍留有痕跡。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河道治理工程,每年汛期都把東洋河作為防汛重點(gt括主要支流)。1957年春,瑟爾基河上游修建套裏莊水庫,中游修建土木路村護村護地漿砌石壩,壩長300米,同年,在瑟爾基河支流的五十家上游,修建水土保持工程。治理面積1平方公里。
1958年,發動沿河兩岸村莊大搞植樹造林,在洪水沖毀嚴重的險工險段豆腐窯、五十家等10個沿河村莊修防洪石壩、幹砌石丁壩以及柳莊壩。以後,每年汛期加固。1962年到1965年在小西溝等11個村,大搞成灘淤地,修5000米幹砌石壩和鉛絲籠石壩。汛期近一半洪水引入淤灌,初步解決了洪水對下游的危害。1965到1966連續兩年縣委組織和發動壩下社隊農民2000—3000人,打地埂5萬畝,平整土地10萬畝,修梯田2629畝,閘溝墊地253畝,東洋河上游主要支流得到控制。1970年至1972年。在東洋河主要支流修建南壕塹、上納嶺、甲石河3座水庫、減少汛期洪水流量。
1973年冬,建立尚義縣治河指揮部,對東洋河流域全面進行規劃,先後在套裏莊、土木路、永勝地、勿亂溝、小蒜溝5個公社治理河道.完成幹砌石混凝土掛麪壩長1.6萬米。由於人力、財力不足。治理標準低,一直未徹底根除水患。1974年7月30日一場暴雨瑟爾基河(東洋河最大支流)小蒜溝段洪峯流量2074立方米/秒(有記載以來最大洪峯流量),堤壩多處決口,洪水四處漫溢。小蒜溝、牛家營村被洪水包圍。沖毀青苗1.66萬畝。水淹水泡農作物6.8萬畝。沙壓作物1140畝,沖走樹木418畝,沖毀治河大壩110處1.9萬米,倒塌房屋1514問,損失糧食1.68萬公斤。郭花公路交通中斷。
1978年11月7日,根據省、地指示,尚義縣治河指揮部改稱尚義縣根治海河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將東洋河治理納入海河規劃項目。經過統一勘測、設計,以瑟爾基河為治理重點,以公社為單位,採取大兵團作戰形式,農閒大搞,農忙小搞,常年不停。1979年至1981年,8個公社、40個大隊完成治河防護工程40餘處,總長60.53公里(包括1973年至1978年完成的工程數),附屬建築物64處,成灘控制面積1.63萬畝。經地區驗收檢查和多次洪水考驗,有三分之二工程質量符合標準,三分之一工程質量低。1982年6月24日一場大雨。五十家河最大流量300立方米/秒,洪水不能及時下泄,大壩(瑟爾基河支流)多處決口漫溢,沖毀五十家、豆腐窯沿河大壩700米,沙壓、水衝青苗300畝,其中絕收120畝,沖走楊樹勸株,沖毀耕地30畝。
1983年10月,尚義縣被列入全國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之一。縣成立水土保持協調小組。1984年到1988年,按照“防治並重,治管結合,因地制宜,全面規劃,綜合治理,除害興利”水土保持方針,全縣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219.96平方公里,鞏固了治河成果。
隨着東洋河的治理,流域內生產條件不斷改善。上游辛窯子、豆腐窯和土木路,中游榆樹灣、國家窯和南營盤,下游牛家營子、土窯溝和地上等村,開挖10餘條自排渠道,匯入東洋河,使數千畝耕地免受瀝澇,變成水澆地。沿河兩岸的幹沙灘栽滿楊柳樹,有的栽上果樹,變成果園。沿河修築5座鋼筋混凝土橋樑,結束了沿河兩岸人們望河興嘆和涉水過河的歷史。 [6] 

東洋河水電工程

1958年5月,小蒜溝公社利用河水搞水力發電成功(5.5千瓦),但只發三天因水壩沖毀而停止,為尚義最早的水力發電。1970年經省、地批准在友誼水庫建立水電站,1973年竣工。投資108萬元,裝機容量為1200千瓦,通過1800千伏安主變升壓為35千伏。1977年經高壓輸電線路(47.7公里)。送至尚義縣城。投運後.供電時斷時續.最長運轉時間不足1個月,其主要原因是發電與灌溉用水矛盾不能解決,終因水源不足,1985年經上級批准,暫時封存 [9] 
二、東洋河水電站,位於東洋河村北1000米處大洋河灌區集成樑上,屬梁道引水式電站。水頭12.9~月石米,設計流量0.7立方米/秒。裝機容量2x55.千瓦,設計年發電全陽萬度,年利用5454.5小時。1985年V:C來,實際年利用280夕小時,發電童14.2萬度。電站設在集成梁盤山樑段形成的自然落差處。乾渠由節制閘控制,梁側建有長寬各為14來,深3來的蓄水前池。進口設掛污柵與閘門,出口設閘室1座,接引壓力管,前池左側設排水口。經6級跌水與尾水梁相接,並退水於惠農果及河道。壓力管道為預應力混凝土園管,直徑1.2米,壁厚8釐米,並配備鋼製叉管及育管,管道全長37.15米。廠房長10.4米,寬7.48米,土命為磚涪樓板,下部為混凝土結構。供電距離3公里,主供東洋河村用電。 [12] 
參考資料
  • 1.    “草原天路”“桑洋水路”全媒體採訪行|三河匯聚,探秘洋河之源  .北京日報客户端[引用日期2023-11-19]
  • 2.    尚義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尚義縣誌 . 方誌出版社 . 1999 : 124
  • 3.    尚義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尚義縣誌 . 方誌出版社 . 1999 : 299-301
  • 4.    尚義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尚義縣誌 . 方誌出版社 . 1999 :304
  • 5.    尚義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尚義縣誌 . 方誌出版社 . 1999 :306
  • 6.    尚義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尚義縣誌 . 方誌出版社 . 1999 :314-315
  • 7.    興和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興和縣誌 .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2004 : 328-329
  • 8.    興和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興和縣誌 .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2004 : 333-335
  • 9.    尚義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尚義縣誌 . 方誌出版社 . 1999 : 381
  • 10.    和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興和縣誌 .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2004 : 160-161
  • 11.    懷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懷安縣誌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1990 : 106
  • 12.    懷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懷安縣誌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1990 :241
  • 13.    懷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懷安縣誌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1990 :231
  • 14.    張家口地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張家口地區水利志 . 天津大學出版社. 1993: 18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