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晉南朝政區

鎖定
東晉南朝政區,東晉南朝上承三國、西晉,地方政區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其特點是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又設置了僑州郡縣、雙頭州郡等。
中文名
東晉南朝政區
性    質
古代政治制度

東晉南朝政區政區制度

東晉南朝地方政區分實、僑兩種。實州郡縣即一般州郡縣,既有其人民,又有其土地;僑州郡縣即故土淪亡,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只有僑民,而無土地。此種僑州郡縣,十六國、北朝亦存在,而以東晉南朝為多。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南朝政府為表示正統所在,且以安撫僑流和招徠北方士族,在南方大量設置僑州郡縣。僑置情形至為複雜。僑州郡縣設立後,又多遷徙不定、省置無常。在僑州郡縣著籍者,可以減免賦役;加之僑實混雜,户籍紊亂,難於管理,影響政府賦税收入,故僑州郡縣設置後不久,即不斷實行土斷。土斷後的僑州郡縣,領有實土,其户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此外,還有雙頭州郡、左郡左縣、僚郡、俚郡等。雙頭州郡即兩州、兩郡同治一地,一人帶兩州刺史、兩郡太守。這主要起源於僑寄,即一州一郡本土淪亡,寄治他州他郡,如南秦為僑州,寄治梁州治南鄭,由一人任刺史,稱為梁、南秦二州;又如巴西為僑郡,寄治梓潼郡治所涪縣,由一人任太守,稱為巴西、梓潼二郡。亦有兩郡本土並未淪亡,但合治一處者,仍可稱為雙頭郡,如宋泰始(465~471)以前,淮北的陳、南頓二郡,皆有實土,但南頓帖治陳郡,即雙頭郡。南朝時,又在邊地民族聚居區設置左郡、左縣和僚郡、俚郡。當時習稱“蠻民”為“蠻左”,左郡、左縣即因蠻左而置,有南陳、邊城、光城等二十多個左郡和太湖、南陳、呂亭等十多個左縣。僚郡、俚郡則置於僚族、俚族聚居區,如東宕渠僚郡、越嶲僚郡、沈黎僚郡及吳春俚郡等。   
州置刺史,郡置太守(唯丹陽郡以京師所在稱尹)。與郡同級的有王國和公國,置內史和相,縣置令、長(宋廣建公、侯、伯、子、男諸國,因諸縣之地而封建,置相,任同令、長)。自宋以後,令多於長。   
州郡縣有大小、高卑之差別。揚、荊二州地位最重,號稱“二陝”;江、南兗、南徐諸州皆屬重鎮;交、廣、寧等州遠處邊陲,地位較卑。梁制諸州佐吏“各因其州之大小而置員”。天監(502~519)中,諸州佐吏以班多者為貴。其中以揚州最多,南徐州次之,荊、江、雍、郢、南兗五州又次之,湖、豫、司、益、廣、青、衡七州又次之,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又次之,越、桂、寧、霍四州又次之。陳代諸州中,揚、南徐、東揚三州為三品,荊、江、雍、郢、南兗、湘諸州四品,豫、益、廣、衡、青(領冀州)、北兗、北徐、梁(領南秦)、司、南梁、交、越、桂、霍、寧等州五品。郡亦有大小遠近之異。梁制,郡守及丞各為十班,丹陽、吳郡、會稽等郡,同太子詹事、尚書班,高涼、晉康等小郡,三班而已。陳制亦丹陽、會稽、吳郡、吳興四郡,地位特高,為五品,其他郡、國領户萬户以上者六品,不滿萬户者七品。縣也有品級之分。   

東晉南朝政區疆域與政區

東晉偏安江左,南北構兵,疆域廣狹無常,政區建置亦因而有增減。太元八年(383)肥水之戰前,前秦統一北方,奄有淮河以北及巴蜀之地。東晉唯有揚、荊、江、廣、交、豫、徐、兗、青、冀、司、幽、並、益、寧十五州。其中兗、青、冀、司、幽、並、益諸州本土淪亡,為僑州;其他諸州,也有僑郡縣。義熙(405~418)中,北滅南燕,西定譙蜀,西北滅後秦,東北有今山東半島,西北有關中,北抵黃河,西南至今越南橫山,統有揚、北徐、幽、冀、東秦、青、並、兗、豫、江、北青、司、荊、北雍、秦、東益、寧、交、廣、北並、北冀、雍、梁、徐、北兗等二十五州。其中幽、冀、東秦、青、並、兗、秦、雍等州為僑州;其他諸州中,也有僑郡縣。   
南朝宋初,基本保持東晉末疆域,此時關中已為夏所據。永初三年(422)以後,河南州郡,又漸入於魏。此後疆域政區,大致以泰始為界。泰始以前,有揚、東揚、南徐、徐、南兗、南豫、豫、江、青、冀、荊、郢、湘、雍、梁、秦、益、寧、交、廣、兗二十一州,其中南徐、南兗、南豫、冀、秦為僑州;其他各州中也有僑郡縣。其版圖西至秦嶺以南,東至淮河以北,有今河南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及山東半島。泰始以後,宋多內亂,魏大舉南侵,加以邊將降魏,淮北四州(徐、兗、青、冀)及豫州淮西之地,一時俱沒,版圖遂蹙。東以淮水為界,僑徐、兗二州於淮南,青、冀二州於贛榆縣之鬱洲,有揚、南徐、徐、南兗、兗、南豫、豫、江、青、冀、司、荊、郢、湘、雍、秦、梁、益、寧、交、廣、越二十二州。   
齊州郡建置,初有揚、南徐、豫、南豫、南兗、北兗、北徐、青、冀、江、廣、交、越、荊、巴、郢、司、雍、湘、梁、秦、益、寧二十三州。其中巴州乃建元二年(480)分荊、益二州置,永明元年(483)即省,存在時間極短,基本上仍是二十二州之制。及建武(494~498)末,失雍州沔北諸郡。永元(499~501)中,又失淮南豫州之地,疆域更見減縮。   
梁五十餘年(502~557)中,州郡設置和疆域變化都很大。天監初,大體因齊之舊。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縣一千零二十二。中大通(529~534)時北伐,曾達到河南,後雖敗退,仍有淮北之地。又開拓閩、越、平俚洞,破牂柯,以舊州遼闊,多有析置。至大同五年(539),有州一百零七。其時州名雖多,但大小不等。又以邊境鎮戍,雖領民不多,欲重其將帥,皆建為郡,或一人領兩三郡太守。侯景之亂,建康陷落,梁元帝蕭繹建都江陵,詔令所行,不及千里,民户著籍,不滿三萬。平定侯景以後,江北、淮南之地,悉陷北齊;漢中、巴蜀,則沒於西魏。蕭詧又引西魏兵南下,攻陷江陵,殺梁元帝,建立政權,史稱後梁,為西魏附庸,江陵附近地區,亦不為梁有。   
陳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時為最廣。太建五年伐北齊,得和、南司、衡、巴、羅、定、揚、霍、合、江、西楚、東廣、淮、涇、南譙、東豫、光、建、譙、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僅恢復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復了淮北的部分州縣。但至十一年底,江北之地,又盡沒於北周。十二年,北周相州總管尉遲迥與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等起兵反楊堅,司馬消難以郢、隨、温、應、土、順、沔、澴、嶽九州及魯山、甑山、沌陽、應城、平靖、武陽、上明、溳水八鎮歸附於陳,陳又得江北、淮南部分地區。旋因司馬消難失敗,仍入北周。至於陳末,史稱“土宇彌蹙,西亡蜀漢,北喪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荊、揚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零九,縣四百三十八”。   
隋平陳後,改陳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兩級制。結束了自東漢末以來,歷時四百餘年的州、郡、縣三級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