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方養生思想

鎖定
養生,是指對身體和生命養護。東方養生思想,是指包括中國、印度、日本和伊斯蘭等文化圈在內的有關養護身體和生命的思想認識,包括對養生本身、養生目的、養生方法以及養生的相關關係等的認識。其中,中國的養生思想具有典型意義。
中文名
東方養生思想
外文名
the oriental ideology for health
內    容
養生思想
範 圍
中、印等國

目錄

東方養生思想簡介

東方各民族對身體和生命格外重視,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探索並積累了十分豐富的養生思想。其中,古代中國的養生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而,這裏着重介紹中國古代的一些養生思想。

東方養生思想基本內容

氣一元論的生命觀
中國古人認為人是天地的產物,保持與天地之間的和諧一致,保持人體健康的基本前提。中國古代各種養生思想、方法和有關的知識,大體上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人是陰陽二氣運行變化的產物中國古人的生命觀是建立在元氣學説基礎之上的。“氣”本指雲氣之氣,古人後來把它看成是宇宙萬物和生命本源的元氣之氣:“人之生,氣之聚也……。通天下一氣耳。”到秦漢時,人們更普遍認為:“人稟元氣於天,各受壽夭之命,以立長短之形。”儘管古人對於氣的本質和氣如何產生人、影響人的看法不盡一致,但在把生命視為天地陰陽之氣的產物這一點上,卻基本相同。氣一元論的生命觀包含三層意思,即(1)人是陰陽二氣運行變化的產物。(2)陰陽二氣是人與自然的共同基礎和本質。(3)人與自然在元氣運行的基礎上相互影響和制約。在養生方面,它有助於人們從身心形神統一的角度去全面把握養生理論與實踐 [1] 
兼修、內省的整體健康觀
在氣一元論生命哲學的基礎上形成了整體健康觀。健康被認為是陰、陽二氣在人體內部的不斷運行和相對平衡。它一方面表現為人體自身元氣、精神、形體之間的和諧一致,另一方面表現為個人與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一致。健、康二字,分別見於殷商時代。“健”字偏重於指精神和意志的堅強,《易經》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這個意思。“康”字初見於《尚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壽、康與疾、弱對舉,可見“康”偏重於指身體的健康無疾,非常接近於今天“健康”一詞的含義。
古人認為氣是健康的本質和基礎。陰陽二氣在人體內的平衡就是健康的表現。健康的標準就是“平”:“陽注於陰,陰滿於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曰平人。”顯然,中國人的健康標準是內外、形神統一的。
以和諧、適度為標準的運動論
在氣一元論生命哲學和整體健康觀的基礎上,中國傳統體育方法非常注意各種健康因素及運動的和諧與適度。各種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保養、調節、補充人在出生時已獲得的先天元氣,使之更加飽滿和充滿活力。形體被視為保存元氣和精神的特殊容器,因此,對元氣和精神的攝養被認為重於對形體的鍛鍊;身體運動被限定在微微出汗的程度。(1)中和為用。“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核心範疇,也被許多人認為是養生保健術的總原則。(2)形神統一。古人大多數人對形、神之於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的認識可能並不一致,但仍主張二者的統一平衡。(3)動靜適度。古人主張在動態中把握陰陽平衡、進而達到中和。“凡養生者,莫精於氣。是故男女體其盛,臭味取其勝,居處就其和,勞佚居其中,寒暖無失適,飢飽無過平,欲惡度其理,動靜順性命,憂懼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謂之大得天地泰。大得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不得天地泰者,其壽傷而短。” [2]  可見,把握動態平衡的關鍵是“度”。
參考資料
  • 1.    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8頁
  • 2.    譚華.體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