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吳大學舊址

鎖定
東吳大學舊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十梓街1號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內,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1]  [5] 
東吳大學校門北向,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舊址總平面略呈縱長方形,主要建築分佈在草坪操場北、西、東三面。東吳大學舊址是中國少有的保存較完整,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建築羣。 [1]  [3] 
2013年3月5日,東吳大學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東吳大學舊址
外文名
Soochow University Site Travel Guide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十梓街1號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內
所處時代
清代至民國
佔地面積
6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天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703-5-096

東吳大學舊址歷史沿革

同治十年(1871年),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在蘇州設立存養書院。 [5] 
清光緒五年(1879年),存養書院改名博習書院。 [5]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美國監理會籌款建造東吳大學。 [11]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中西書院併入東吳大學。同年,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為新購地五十餘畝。 [5]  [7]  [9]  [11]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東吳大學成立“健身會”“足球隊”“網球隊”等組織。 [7]  同年,江蘇巡撫恩壽向東吳大學捐款3000元。 [12]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東吳大學開始招收大學學生。 [5]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在東吳大學校園內開掘了一口333尺深的自流井,用來提供衞生的潔水。 [9] 
清宣統三年(1911年),東吳大學青年會在東吳大學內建立惠寒小學。 [5-6] 
民國四年(1915年),東吳大學在上海設立法學院。 [5] 
民國九年(1920年),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第一監理會教堂(First Methodist Church of Little Rock,Arkansas)捐贈6.5萬美金用於東吳大學新科學館的建設。 [11] 
民國十年(1921年),東吳大學地下黨活動開始萌芽。 [8] 
民國十一年(1922年),葛堂開始修建。 [11] 
民國十二年(1923年),東吳大學師生中的進步分子在蘇州地下黨的領導下創辦了工人夜校和工人俱樂部。 [8]  同年夏,葛堂竣工。 [11] 
民國十三年(1924年)夏,葛堂正式投入啓用,葛堂的建成為東吳大學理科科目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年秋,東吳大學建立了體育學院,成立了體育專修科。 [6-7] 
民國十四年(1925年),東吳大學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支部。 [8] 
民國十六年(1927年)12月,楊永清擔任東吳大學第四任校長,成為東吳大學首任中國籍校長,楊永清上任後即開始着手向南京國民政府申請學校的註冊立案。 [6]  [10] 
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吳大學正式獲准在國民政府註冊立案。 [6]  [10] 
民國二十年(1931年),東吳大學學子在東吳大學內創辦東吳義務夜校。 [6]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東吳大學創辦了一所免費的民眾夜校。 [6]  同年,東吳大學得到教育部10000元的資助。 [12]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東吳大學為新建體育館發起募捐活動,便邀請孔祥熙先生為學校募捐活動“搖旗吶喊”,並邀請其為新建體育館題名“體育館”三字,並保存至今。 [12]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蘇州淪陷,東吳大學被迫輾轉遷徙各地,大部分活動難以繼續開展,社會教育嚴重受挫。 [6]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東吳大學文理學院會同之江大學、滬江大學、聖約翰大學,在上海法租界成立了聯合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在西藏中路的慕爾堂授課,實質上是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 [8] 
民國三十年(1941年)底,東吳大學地下黨工作由中共上海學委教會大學區委負責指導,全校共有黨員17名,先後由雷樹萱、丁景唐、雷筱粹擔任支部書記。 [8]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吳大學積極開展覆校活動。 [6]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惠寒小學重新辦學。同年秋,曹愛芳和侯希林在東吳大學辦理校工夜校。 [6] 
1952年10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東吳大學改組為江蘇師範學院。 [5] 
2005年7月,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對東吳大學舊址內的精正樓、鐘樓和體育館進行了測繪和調查,並進行了介紹。 [13] 
2009年6月,蘇州科技學院對東吳大學舊址的其餘12幢建築進行了全面測繪。 [13] 

東吳大學舊址建築格局

東吳大學舊址結構

東吳大學舊址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總平面略呈縱長方形,主要建築分佈在草坪操場的北、西、東三面,北面有鐘樓、東吳大學舊址校門,鐘樓北門與東吳校門成一條軸心線;西面由南往北依次為維格堂、精正樓、覽秀樓、藴秀樓;東面由北往南依次為維正樓、子實堂、體育館。東吳大學舊址校門東側由東向西依次為春暉樓、秋韻樓、夏潤樓、冬瑞樓;西側由東向西依次為日新樓、月異樓。東吳大學舊址校門上端題有“東吳大學”四個大字,背面兩側為東吳大學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1]  [4] 

東吳大學舊址特點

東吳大學舊址平面基本對稱,道路平直,主次分明,佈局工整,氣勢宏大,或作歐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紀城堡式,或效美國教堂式,既多樣又統一,至今基本保持原貌。 [1] 

東吳大學舊址主要建築

東吳大學舊址鐘樓

鐘樓,由英國設計師設計,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竣工,是目前蘇州大學校園內最古老的教學主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吳大學創辦人之一、東吳大學首任董事長林樂知逝世。為緬懷這位創建人,此樓遂命名為“林堂”。由於東吳大學是教會學校,師生的祈禱、佈道活動多於此處進行。此後,林堂曾用作圖書館、禮堂、授課室及試驗室,新中國成立後還用作外語樓,現為蘇州大學校級行政辦公樓。因建築上層的鐘塔位於校區的中軸線上,頂部置有報時大鐘,所以“林堂”又被師生們稱為“鐘樓”。
鐘樓是當時蘇州地區規模最大的西式建築。建築外觀使用拱券結構形成外廊、紅磚與青磚混合砌築牆體,瓦楞鐵皮屋面、石制柱式、古典線腳和花飾等裝飾物,顯得端莊文雅。而象徵聖母和天國的玫瑰窗、花式窗欞及鐘塔等基督教堂建築元素的引入則凸顯了當時學校的宗教氛圍,令其在一般的西式建築中顯得不同凡響。
鐘樓的建築面積約3150平方米,主體三層,局部六層,總高24米。大樓位處校園軸線中心,主入口朝北,平面呈“n”形,基本對稱,北向伸出弧形兩翼,南向面對中心草坪操場。建築內部劃分規律,主要樓層層高4.5米,空間高大寬敞。其中,二層西端設有大型貫通空間,為可容納500人左右的會議廳。 [1] 
鐘樓 鐘樓

東吳大學舊址精正樓

精正樓,位於鐘樓西側,坐西朝東。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建造費用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州林企堡(Lynchburg)考特街區教堂的捐款,是東吳大學建造的第二座教學樓。清宣統三年(1911年),該樓正在建設中,東吳大學第一任校長孫樂文先生去世。為緬懷他,該樓建成後於民國元年(1912年)11月被命名為“孫堂”。孫堂最初內設藏書館、中西文授課室、職員辦公室、化學實驗室及大會堂等用房。現為數學科學學院教學辦公樓,名為“精正樓”。
精正樓樓高四層,局部五層,總建築面積達3000平方米。該樓的平面佈局基本對稱,但外觀效果不同於鐘樓,呈現歐洲中世紀寨堡古樸厚重而內向的特色,建築風格以英國哥特復興式為主,細部和裝飾非常精美,是近代西式風格建築中難得的精品。入口設兩層通高的尖券門廊,門洞上部綴有精美的石雕花飾。整個建築物的開窗別具一格:底層窗洞上方用石砌過樑,二層為弧度平緩的紅磚發券,三、四層則變成四圓心尖券,各窗外框以寬隅石鑲邊,形成凹凸的肌理。大面積清水紅磚間或夾雜少量青磚及石材,局部點綴石雕花飾,既整體又富於變化。 [1] 
精正樓 精正樓

東吳大學舊址子實堂

子實堂,坐東朝西,民國十九年(1930年)落成,原為紀念東吳大學創辦人之一的中國人曹子實而命名。曹子實創辦的“存養書院”在遷到天賜莊後,改名“博習書院”,成為東吳大學的發軔之地。此外,他還主持了天賜莊“博習醫院”的院務工作。由於曹子實為東吳大學和“博習醫院”的創辦建樹頗多,東吳大學遂將建成的男生宿舍命名為“子實堂”以示紀念。
樓高四層的子實堂,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牆面以暗紅色磚塊作面磚,線條流暢、風格簡樸。樓呈長方形,入口突出。除向西的正門外,南北均有邊門,底層正中部分向東延伸一小塊,連成約40平方米的大間,可作會客及活動之用。子實堂內現設有蘇州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學報編輯部等部門和機構。 [1] 
子實堂 子實堂

東吳大學舊址維正樓

維正樓,位於鐘樓東側、子實堂北側,始建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民國九年(1920年),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第一監理會教堂向東吳大學捐贈65000美元,用於建造一幢理科大樓。這是東吳大學自開辦以來接受的最大的一筆捐款。為了紀念東吳大學第二任校長葛賚恩的父親,這幢樓被命名為“葛堂”,給生物、化學、數學和物理四科使用。它的建成為後來東吳理學院各系科的發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葛堂一進門有一個階梯教室,何澤慧和錢三強兩位著名的物理學家曾受邀來此作報告。
葛堂外觀方正樸實,以豎向線條作三段式處理,以哥特式扶壁和尖拱門洞裝飾突出強調正中的入口大門。建成時,樓頂部曾有哥特式的小尖塔,日久損壞。抗日戰爭期間,東吳大學曾兩次被日軍佔領。尤其在第二次,葛堂經歷了許多結構上的變化,再也無法復原。葛堂現名“維正樓”,為蘇州大學護理學院教學樓。 [1] 
維正樓 維正樓

東吳大學舊址維格堂

維格堂,位於精正樓南側。始建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其命名與捐資者、中國現代冶金工業的奠基人李維格先生有關。李維格先生非常重視技術人才的培養,在自己的母校設立獎勵科學基金。維格堂即是用李維格科學基金的部分捐資所建,因而得名。
維格堂建成之初主要是用作男生宿舍,這一用途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蔣緯國兩次來東吳大學求學時,都在此住宿過。維格堂現為蘇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教學辦公樓。 [1] 
維格堂 維格堂

東吳大學舊址蘇州大學博物館

蘇州大學博物館館址為原東吳大學體育館舊址,始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美籍教師司馬德的倡導下,東吳大學成立過中國最早的“辮子足球隊”,舉辦過中國第一次籃球錦標賽等活動,創新建造了一座半開放式的體育館,培養了許多體育運動專業人才,30年代還建成了蘇州第一座游泳池——“司馬德游泳池”。為了有一個良好的體育活動場所,東吳大學師生甚至多方籌募資金,建造了新式的體育館,即“東吳大學體育館”。
這座帶耳房的建築平面呈“H”型,磚牆瓦頂的基調,與周邊建築取得了協調。其所採用的燒僵的磚塊既節約成本又凸顯蒼老厚重之感,巧為利用、獨具匠心。窗洞高大,採用半圓券式樣,保證了室內採光。入口突出並飾以文藝復興式線腳,上方有孔祥熙所題“體育館”三字。
為了彰顯蘇州大學的百年文化底藴,學校於2007年3月成立了博物館,2010年5月,在蘇州大學建校110週年之際,基於東吳大學體育館建成的蘇州大學博物館正式開館。建築總面積達6000平方米。除辦公區域外,原東吳大學體育館是前展館,外觀修舊如舊,以臨時陳列為主;後展館由原司馬德游泳池地身擴建而成,由地下一層和地面三層組成,以固定的主題陳列為主,反映學校百年發展歷程,輻射中國近代高等教育。 [1] 
蘇州大學博物館 蘇州大學博物館

東吳大學舊址“春暉、夏潤、秋韻、冬瑞”組樓

“春暉、夏潤、秋韻、冬瑞”是四幢歐式風格的小別墅,與紅樓相對,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些小樓最初為學校的教師住宅,新中國成立後其功能歷經變遷。由於一直未有正式命名,2000年蘇州大學百年校慶時向社會徵集,四座自東向西的小樓遂分別命名為春暉樓、秋韻樓、夏潤樓和冬瑞樓。春暉樓、夏潤樓和秋韻樓現為外國語學院辦公樓,冬瑞樓現為東吳書畫院。 [2] 

東吳大學舊址日新樓、月異樓

日新樓和月異樓分佈於東吳大學舊址校門中軸線西側,分別是兩幢西式別墅小樓。日新樓建築面積583.72平方米,月異樓建築面積495.08平方米。小樓與東吳大學校門平行,造型美觀,建成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間。這兩幢小樓均為帶三層閣樓的二層樓房,建成時主要供美籍校長和教師作住宅,一般每幢兩家,或作外籍教師的單身宿舍,也可供本國教師入住。日新樓系東吳大學建校初期所建;月異樓為建校後續期所建。日新樓現為外國語學院英文系和翻譯系使用,月異樓現為外國語學院俄文系和西班牙語系使用。 [1] 

東吳大學舊址覽秀樓

覽秀樓,位於鐘樓西首“龍泉”的西北,為南面三層,北面二層,東西向,建築面積954平方米,大門向東的建築。20世紀20年代末始建北面二層,共二十餘間房,窗户均為東西向,作為東吳大學大學部女生宿舍。抗戰勝利後,在該樓南面擴建三層樓房,作東吳大學教工住宅之用。覽秀樓現作蘇州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1] 
覽秀樓 覽秀樓

東吳大學舊址藴秀樓

藴秀樓,位於覽秀樓北,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建成,為南北向,大門向南的建築。藴秀樓主樓四層,連閣樓共五層,建築面積1642.53平方米。20世紀30年代,東吳大學大學部女生激增,中學部亦招高中女生,逐興建該樓供大學部女生專用,覽秀樓北面二層則改作中學部女生宿舍。藴秀樓現作蘇州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及學科建設辦公室用。 [1] 
藴秀樓 藴秀樓

東吳大學舊址歷史文化

東吳大學舊址相關人物

主詞條:楊永清
楊永清(1891年—1956年),字惠慶,浙江鎮海人,清宣統元年(1909年)畢業於東吳大學,後赴美威斯康辛大學學習,獲法學學士及文學碩士學位。歸國後先後任中國駐英公使隨員、華盛頓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秘書、外交部條約司僉事、駐倫敦總領事等職。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文乃史推薦下楊永清出任東吳大學首任中國籍校長。 [14] 

東吳大學舊址早期黨建

民國十二年(1923年),東吳師生中的進步分子在蘇州地下黨的領導下創辦了工人夜校和工人俱樂部,學生黨員費青在其中擔任組織領導工作,夜校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黨在學生、羣眾中的影響。直至抗戰爆發,東吳大學中共地下黨支部始終以這樣的方式積蓄壯大着自身力量。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在華暴行升級,民族矛盾日益尖鋭,東吳大學中共黨支部組織了一批思想進步、愛國熱情高漲的同學開展抗日運動。這一階段,黨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呼籲進行抗戰。民國二十年(1931年)10月24日,各級學生代表大會向學校請命停課,向蘇州百姓揭露日軍暴行、宣傳抗日思想,得到校方批准。東吳大學及東吳附中的學生們遍佈城鄉宣講,希望喚起羣眾的愛國情緒。
全面抗戰爆發後,東吳大學黨支部的力量因為學校分散而削弱,不得不從組織愛國學生運動轉為以各種團契為掩護,團結羣眾、積蓄力量、聲援前線。例如曙光團契,成員皆為女性,她們迫切要求進步,經常排練、傳唱革命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新女性》,部分積極分子還排練了英文版《國際歌》,宣傳婦女解放、男女平等思想。
民國三十年(1941年),日軍進入上海租界,上海東吳大學被迫停辦,青年會及下屬團契也停止了活動。黨支部面臨巨大的困難,但細微的羣眾工作並未停止,動員了許多進步青年到各抗日根據地去,直接參與中共領導的抗日工作。到抗日戰爭勝利之前,先後有許敬復、吳珍愛、史思嘉等多名中共黨員前往根據地的江淮大學參加抗日工作。在進行執法團隊建設與優化過程中,相關部門應按照十九大以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指導思想,根據習總書記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展開農業執法體制改革工作,要加強對團隊執法水平提升的關注力度,構建起權責明確且指揮暢通的綜合執法體系,以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執法保障。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秋,隨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在黨的秘密領導下,各個院系將因戰停辦的團契活動重新恢復起來,直到抗戰勝利前夕,上級黨組織下達任務,要求上海東吳黨支部發動同學,準備配合新四軍接收上海。黨員與積極分子們深入到同學中,宣傳抗日勝利是人民力量的勝利,並組織力量上街宣傳,張貼“慶祝勝利、嚴懲漢奸,迎接新四軍到上海”的標語。一系列活動積蓄了黨的力量,為覆校後黨的活動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抗戰勝利初期,上海東吳大學率先覆校,恢復了文理法三個學院,校內氛圍活躍。校內共產黨支部決定要利用合法手段,爭取和平民主,從校內至校外,擴大進步思想的影響。因此,通過全校各級代表大會選舉成立了上海東吳大學第一屆學生自治會,共產黨員申高山當選主席,福利部、文娛部等部長也由共產黨員擔任。自治會通過開展助學運動、舉辦學術講座、組織文娛活動等形式發動、團結同學,取得了明顯的成果。這一時期,黨支部組織的學生運動主要為了配合中共中央反對內戰、呼籲和平、實行民主的策略。國民黨為了抵制如火如荼的學運,在全國範圍內組織了有計劃的反蘇、反共、反民主運動,東吳大學共產黨支部立刻組織學生會,通過散發傳單、出版牆報和舉辦辯論會等形式,向學生揭露國民黨反動遊行的真相,教育團結了許多同學。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下半年,國內形勢急轉直下,國民政府發動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內戰,蘇州與上海東吳的共產黨支部開始轉變工作重點與鬥爭策略,着重搞好班級社團工作,發揮黨員和積極分子作用,採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辦法來團結教育同學,積蓄力量,聲援全國學生運動。兩地支部遵照這一方針,成立了一大批進步團契,上海東吳支部還奪取了法學院學生會的領導權,蘇州東吳支部推動成立了蘇州東吳大學第一屆學生自治會,並爭取到了部分領導權。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全國爆發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上海各大學立刻響應,參加請願遊行的學生遭到殘酷鎮壓,即“五二〇”慘案。得知消息後的上海東吳黨支部決定參與上海市組織的總罷課,併成立東吳學生抗議“五二〇”慘案後援會,這是東吳大學在解放戰爭時期的第一次罷課。東吳大學學生屈元、蘇淑媛參加上海學聯組織的各高校代表赴京慰問團,卻在臨行前一晚被捕,得知這一消息後,東吳大學學生們反應迅速,次日參加了學聯組織的請願團,要求政府無條件釋放被捕學生。迫於羣眾的壓力,被捕同學全部平安出獄。國民黨畏懼進步學生的力量,在蘇州、上海等地策劃了大規模的逮捕事件,向各個高校下達黑名單,要求懲處名單上的學生。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29日,蘇州東吳大學收到來自國民黨太湖衞戍區蘇州城防指揮部下達的黑名單,要求學校利用假期處置17名進步同學,大部分都是當時中共地下黨支部的黨員,包括支書路爾銘、支委董為焜等。8月26日,上海特種刑事法庭擬定了包含28所大中學校130多人的黑名單,其中東吳大學18人,基本都是法學院學生會理事。幸好上海東吳黨支部提高了警惕並且提前得到情報,通知了大部分學生進行轉移隱蔽。經過這兩次事件之後,蘇州、上海兩地東吳大學校內大批進步力量紛紛撤離,黨支部力量有所削弱。面對新的形勢,黨組織決定改變鬥爭方式,採取新的鬥爭策略,以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同年秋,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國民黨反動統治搖搖欲墜。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區地下黨配合全國解放的步伐,開展宣教活動,組織護校護廠,防止特務破壞。待到蘇滬解放日益臨近,上海東吳黨支部按照上級指示,暫停發展黨員和公開活動,成立人民保安隊、系宣傳隊,做好護校工作。東吳大學學生自治會發動學生在科學館、圖書館、辦公樓等地巡邏,並與景海、振華等中學成立了校際聯防,壯大聲勢、保護學校。同學們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團結起來粉碎了敵人的陰謀,保護了國家財產。 [8] 

東吳大學舊址社會教育

  • 惠澤教育
東吳大學校門歷史照片 東吳大學校門歷史照片
清宣統三年(1911年),東吳學子以“服務社會之精神,以陶冶貧苦之兒童”為宗旨,在望星橋畔的一間小屋裏創辦了惠寒小學。學校主要招收貧寒人家無錢上學的子弟,故名“惠寒小學”。作為一所公益性質的義務小學,惠寒小學的教師由東吳大學的學生志願免費擔任,在惠寒小學就讀的學生免收學費,書籍等用品也由學校提供。建立之初,惠寒小學並沒有自己的教室,一般在教堂或東吳大學的教室開展教學活動。“從前的校舍,只有五間平屋;前年在方塔西面買了廣大的基地,建了寬敞的洋房……大有‘小牛津’的氣概哩!”除了補修與擴建校舍,東吳學子還為學生建立了圖書館、乒乓室等。但由於經費不足等原因,完善學校設施的過程十分緩慢。一直到抗戰結束後,學校的設施才漸趨完善。在課程管理方面,惠寒小學“既不為部章所束縛,斟酌損益,極求完備,故所施教育,非印版式的,乃新中國式的”。惠寒小學的教學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地理、數學、《聖經》、漢語、寫作、唱歌、英文、繪畫等。除教學以外,學校還十分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添置了滑梯、跳高架、沙坑、皮球等運動設施,以滿足學生課外活動的需要,東吳大學體育會的同學每天早晨還組織學生早操。在學生人格培養方面,惠寒小學的計劃也十分完善。除了制訂和實施訓育,還注重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組織主日學以及舉行運動會、集體遠足、大掃除、寫字比賽等課外活動。同時,為了發展生產教育,學校還開設勞動課,使學生養成勞動的好習慣。綜上,惠寒小學推行的是一種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教育,對於培養“完人”意義重大。 [6] 
  • 夜校智育
校工夜校
為了幫助學校中一些受教育水平較低或未受過教育的工友,東吳學子創辦校工夜校,傳授其知識與技能,有史料可考的校工夜校主要有兩所,分別建立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與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
東吳義務夜校是聖約翰堂青年部主日學會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成立的一所公益性質學校,主要是為了“援助不識字之校役,及灌輸知識與發展技能”。夜校的教員、職員都由東吳大學的學生擔任,學校主任由主日學會會員大會選拔,同時組建校務委員會以管理夜校各項事務。由於參加夜校的校工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難以統一授課,學校將校工劃分為甲、乙、丙三級—甲級為初中文化程度者,乙級為小學文化程度者,丙級則是為完全不識字的校工。根據各級不同的知識水平,校工夜校分設難度不同的國文、尺牘、算術等科,各級教科書、教學方法也各不相同。同時,出於現實需要,東吳義務夜校還組織學生參加軍事訓練、舉辦總理紀念週及德育演講會,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為抵禦日本入侵作準備。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秋季,“因鑑於本校工友智識之不足,由曹愛芳女士及侯希林先生等發起,辦理校工夜校,使工友利用工餘時間,學習一、二種較為實用之課程”。與惠寒小學一樣,校工夜校的書籍用品也是免費的,一般通過校內熱心人士捐助或者組織募捐等方式籌集辦學經費。教學內容包括國文、算術和英文三種課程。除此之外,還設有工友主日學班,定期舉行祈禱、讀聖經、唱讚美詩等活動。
民眾夜校
為了普及平民教育,東吳大學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創辦了一所免費的民眾夜校。民眾夜校的學生都為成人,每星期一、二、五上課,按照學生的教育水平分成甲、乙、丙三組,設置不同的課程,強調學生的充分發展。民眾夜校在教務方面有很大的進步:第一,該校以徵收保證金的方式使學生減少請假;第二,“該校教務處鑑於學生常有缺課不到。事前又未請假,致辦事發生困難,本學期起即定缺席記過辦法。凡無故缺席三次,記過一次,記滿六過者開除。故本學期學生缺席殊少”;第三,吸收東吳大學師生完善教務組織等。除此之外,學校還實施公民訓練,推進新生活運動,對於成績優異者給予獎勵,舉辦成績展覽,組織訓話演講等。
“社友”團契與義務夜校
“社友”團契是東吳大學的學生宗教團體之一,以服務社會、聯絡同學感情為主要目的。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社友”團契與蘇州基督教青年會共同創辦義務夜校,分別設立於桃塢中學、美術專科學校及惠寒小學內。該校主要招收蘇州失學兒童,對入學者不收取任何費用,還免費贈送書本。與前面談及的各類學校一樣,這三處學校的教員仍由東吳大學的學生擔任。 [6] 
  • 民眾普育
東吳大學常常舉辦展覽會,免費向大眾開放,其類型主要有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科學展覽會。民國十三年(1924年)夏,東吳大學科學館—葛堂—正式啓用。葛堂的建成為東吳大學生物、化學、物理等科系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也為舉辦科學展覽會提供了場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東吳大學共舉辦了三屆科學展覽會。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6月9日至10日舉行的科學展覽會上展出了無線電學各項器件及植物標本模型等,參觀的民眾十分多,達到了“引起民眾對於科學之興趣,以便一致興起從事科學救國之企圖”的目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25日至27日舉辦的科學展覽會規模更大,蘇州各中等學校甚至停課帶學生前來參觀。這次科學展覽會共分為物理、化學、生物三部,除了展覽外還通過通俗化的科學演講、放映科學電影等方式激發民眾對科學的興趣,認識科學的重要性。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月22日至24日舉辦的科學展覽會除了物理部、化學部、生物部外,還增設了淡水生物研究所。
第二類是文化展覽會,包括攝影展覽會、書畫展覽會、蒔花展覽會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在舉行科學展覽會的同時,東吳大學還舉辦了書畫展覽和菊花展覽,吸引了很多民眾,第一天冒雨參觀的民眾就達六七千人。
第三類是法典展覽會。法學院在東吳大學的文科專業中最具社會影響力,培養了大量法律人才。1949年,東吳大學法學院為慶祝校慶40週年舉辦法典展覽會,展出了各國最新法典圖書及有關法學研究的各項文物,對於普及法律知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6] 
  • 社會情育
20世紀初,“美育”概念傳入中國,並在王國維、蔡元培等人的推廣下形成了一種教育思潮,對當時的高等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教會大學出於陶冶學生性情、進行宗教感化等需要,也十分注重音樂等文藝教育。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東吳大學的文藝社團逐漸產生,包含音樂、美術、戲劇、攝影、文學等多種類型。這些文藝社團在注重陶冶學生性情、培養學生品格的同時,還關注現實,希望通過美育服務社會,達到移風易俗、建設良好社會的目的。文藝社團社會教育的方式較為單一,多為演出,其中東吳劇社最具代表性。
東吳劇社是具有百年曆史的學生社團,至今仍活躍在蘇州大學的校園裏,深受同學們的喜愛。該社團的宗旨“一方面是研究戲劇,並編演新劇迎合社會的需求;另一面是通過表演戲劇反映社會現實,並糾正一些社會醜惡現象”。民國十三年(1924年),東吳劇社演出《愛國賊》,吸引了很多觀眾,“餘至猶未展幕焉,顧座已濟濟不復能再榮。總之是劇殊有興奮精神之力,猶之莫泊三之‘最後一課’”,起到了啓發民眾的作用。“九一八”事變後,全國興起了抗日救國的熱潮,東吳大學也積極組織演出進行宣傳教育。民國三十年(1941年),東吳劇社無視日本人的禁令,演出抗日戲劇,對號召民眾抵禦日本侵略、喚醒民眾、鼓舞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6] 
  • 服務社會
民國十九年(1930年),隨着鄉村建設運動的開展,東吳大學師生積極參與社會教育,其中,東吳大學社會學系通過各類活動服務社會,促進了社會發展。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隨着朱約翰先生等來到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系師生更加關注社會,同時還開設了系統的社會調查法課程,以提高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根據《老少年》記載,社會學系的學生積極擔任惠寒小學的訪問教師,“……家庭訪問,利用個案工作之技巧,尋求問題癥結之所在,以謀解決之途徑,成績甚好”。在吳縣教育局為掃盲設立的民眾學校擔任教師的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來自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在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領導下,該系30餘名學生組成了社會工作服務團,前往浙江菱湖鎮建設協會所屬機關進行為期7周的暑期社會服務工作,包括民眾教育、宗教教育、電化教育、勞工教育及宣傳教育,在增長該鎮民眾各方面知識、養成良好的社會生活習慣、疾病防疫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社會學系外,教育學會、生物學系等也積極組織社會教育活動。根據《東吳年刊》記載,教育學會每年都組織數次公開演講,以開闊民眾視野,同時還組織學生到惠寒小學進行教育實習。 [6] 

東吳大學舊址體育教育

鴉片戰爭之後,基督教傳教士將新思想文化、先進的體育運動傳入中國。體育運動在教會中積極開展,在東吳大學也是如此。這對近代中國體育運動的普及和發展有促進作用。東吳大學積極引進西方運動項目並開展運動項目。籃球錦標賽在中國的開展,促進了籃球運動的發展,更多的學生對體育產生了興趣,同時。體育課程中也促進了合格的體育比賽官員的培養。體育課程中加入田徑、足球、網球、籃球和棒球,並且還積極地舉辦運動會,不僅促進了學校體育的發展,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意志品質。東吳大學也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不擅長的運動,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對華東地區的學校教育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7] 

東吳大學舊址文物價值

東吳大學舊址藝術價值

東吳大學是中國少有的保存較完整的早期教會大學。東吳大學舊址在總體格局和景觀營造上秉承西方式的井然有序和平鋪直敍,參照了當時西方的大學校園模式,但局部又點綴以中式園林元素。每棟雖然建築風格雖然不同,但用材都以紅磚疊砌為主的磚木混合結構,裝飾上都有羅馬式古典石柱和圈廊組合在一起,使整個校園顯得整齊而又變化多端,疏朗而又氣勢磅礴,突出了教會學校建築的異國風采,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也體現出濃厚的中西合璧的建築藝術特色。 [4] 

東吳大學舊址社會價值

近代以來,隨着西方國家的入侵,大眾的民族意識不斷覺醒。東吳大學師生在時代的召喚下積極開展社會教育實踐。從惠寒小學、夜校到展覽會,再到文藝社團和各專業的社會教育活動,東吳師生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採取大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滿足了羣眾掌握知識、提高素質的需要,達到了傳播先進思想,加強文化、衞生、體育、審美、思想等各方面教育的目的。在近代中國內憂外患、人民無力接受教育的社會背景下,對於普及教育、擴大教育對象範圍、啓迪社會民智、促進民族覺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時,在社會教育實踐中,東吳大學師生對中國社會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 [6] 

東吳大學舊址人文價值

與一般歷史建築不同的是,東吳大學舊址建築具有重要的人文環境價值。它營造了一種寧靜、淡定、獨特優美的校園氛圍,或者説舊址建築承擔了對大學歷史和文化氛圍的詮釋,人文精神需要表達,而建築則是最好的媒介。校園環境不僅可以啓迪文思,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也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功用。東吳大學舊址通過舊址內保存基本完好的建築佈局,能感受到歷史的悠久和變遷、領略到不同文化的撞擊與融合。 [13] 

東吳大學舊址歷史價值

東吳大學舊址一方面真實地反映了蘇州大學的發展歷程,同時也折射出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史,它也是蘇州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記印,它所留下的是真實的歷史佐證。 [13] 

東吳大學舊址文物保護

文保碑 文保碑
1991年,東吳大學舊址被蘇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蘇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1年,東吳大學舊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3月5日,東吳大學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20年1月,東吳大學舊址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公佈為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1] 

東吳大學舊址旅遊信息

東吳大學舊址地理位置

東吳大學舊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十梓街1號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內。 [1] 

東吳大學舊址開放時間

全天。

東吳大學舊址交通線路

蘇州市內乘坐公交2路至相門站下車,再步行1.1千米,即可到達東吳大學舊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