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若香

鎖定
杜若香薔薇科,多呈淡紫色。一般生長在温暖的地方。花期很短。
別    名
杜衡
中文學名
杜若香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馬兜鈴科
杜若香

目錄

杜若香簡介

杜若香
杜若香(5張)
1、薔薇科,多呈淡紫色。一般生長在温暖的地方。花期很短。
2、馬兜鈴科,學名杜衡
3、鴨跖草科,學名竹葉花
4、姜科,學名高良薑
《本草圖經》:杜若“葉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薑而小辛,子如豆蔻,二月八日採根暴幹用。”

杜若香歷史記載

按:在藥用上,明以前的本草對杜若多有記載,如上,杜若至清代本草中已不復收錄。那麼杜若的原植物是什麼呢?
一説杜衡,如《本經》所載杜若“一名杜衡”。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為馬兜鈴科草本植物,以根、根莖或全草入藥。因含有黃樟醚和丁香油酚,其氣芳香。其植株不高(二三十釐米),葉為寬心形或腎狀心形。
是説有值得探討之處在於,古人對杜若與杜衡是兩種植物應當是分得很清楚的,如《九歌·山鬼》中同時出現有杜若與杜衡的全稱:“被石蘭兮帶杜衡”、“山中人兮芳杜若”。説它們都是香草不必疑惑,如果説是同一種植物就值得大大商榷了。
杜若香
杜若香(2張)
一説植物竹葉花的別名(藥材名竹葉蓮),如《中藥大辭典》。竹葉花(又名:杜若)Pollia japonica Thunb.為鴨跖草科草本植物,以根莖或全草入藥。植株高30~80釐米,葉互生,長橢圓形。
但竹葉花的花是白色的,與古代杜若“花赤色”的描述顯然不符。宋代雷斆有“凡使(杜若)勿用鴨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有人據此認為從宋代時起杜若的偽品中有鴨喋草根———是現在的鴨跖草科植物(現今杜若屬植物)。
一説高良薑,如《綱目》、《夢溪筆談》。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藥議》雲:“杜若,即今之高良薑,後人不識,又別出高良薑條,如赤箭再出天麻條……諸藥例皆如此,豈杜若也。後人又取高良薑中小者為杜若,正如用天麻、蘆頭為赤箭也。又有用北地山姜為杜若者。杜若,古人以為香草,北地山姜,何嘗有香?高良薑花成穗,芳華可愛,土人用鹽梅汁淹以為菹,南人亦謂之山姜花,又曰豆蔻花。《本草圖經》雲:‘杜若苗似山姜,花黃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出峽山、嶺南北。’正是高良薑,其子乃紅蔻也,騷人比之蘭、芷。”高良薑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為姜科山姜屬草本植物,植株高30~80釐米,葉披針形。此藥又有稱為“小良姜”者。所以有人考證後認為,杜若應為小良姜,即上種;而古代所用的高良薑乃“大良姜”,異名山姜,即同屬的大高良薑Alpinia galanga 。
杜若香莖部 杜若香莖部
至此,到底該從何處尋杜若,還值得繼續研究。
杜若香
杜若香(5張)
另注:杜若、高良薑入藥部位為根莖。但詩中吟詠的很可能是這種植物的花序,二者在部位上可能不同,因有見杜若為“姜花”之説(據説“姜花”很香,當勝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