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正玄

鎖定
杜正玄,字慎徽(又字知禮 [5]  ),其先本京兆人,後遷於鄴。因敢於知難而上,攻讀秀才科成功,被稱為“海內一人” [2] 
中文名
杜正玄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京兆
兄    弟
杜正倫,杜正藏

目錄

杜正玄生平

字慎徽,其先本京兆人,後遷於鄴。杜正倫之弟(舊唐書以正倫為正玄、正藏之弟。此從全唐詩)。
生卒年均不詳,約隋煬帝大業十二年前後在世。
性聰敏,博涉多通。兄弟數人,俱年末弱冠,以文學才辯,名震三河之間。開皇末,(公元600年)舉秀才。尚書試方略,正玄應對如響,下筆成章。時僕射楊素,負才傲物。正玄抗辭酬對,無所屈撓。素甚不悦。久之,會林邑獻白鸚鵡,素促召正玄,使者相望,及至,即令作賦。正玄倉卒之間,援筆立成。素見文不加點,始異之。因令更擬諸雜文筆十餘條,又皆立成,而辭理華瞻。素乃嘆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授晉王行參軍,轉豫章王記室。卒於官。 [1] 
杜正倫,隋仁壽中與兄杜正玄、杜正藏都考上了秀才。在隋代,考取秀才(科舉秀才科最高級別)的一共才十幾個人,而杜正倫一家就出了三個秀才,很為當時的人稱道。 [2]  若非遇到隋朝戰亂,杜門三傑也會稱為歷史上如三蘇般的傑出人物。

杜正玄家庭成員

杜正玄出身京兆杜氏洹水分支,八世祖杜曼,為杜寬曾孫,後趙時期遷居河北鄴縣,世代以文學傳家。 [2]  [3-4] 
祖父:杜景,通經史。州府交闢,不就。 [4] 
父親:杜裕,雖官非貴仕,而文學相傳。仕齊,位止樂陵令。齊亡,退居教授。 [4] 
兄弟:杜正倫、杜正藏等。 [2]  [4] 
參考資料
  • 1.    《百家講壇》2016 中國故事·富強篇 富莫如隋
  • 2.    《隋書.卷七十六》:杜正玄,字慎徽,其先本京兆人,八世祖曼,為石趙從事中郎,因家於鄴。自曼至正玄,世以文學相授。正玄尤聰敏,博涉多通。兄弟數人,俱未弱冠,並以文章才辨籍甚三河之間。開皇末,舉秀才,尚書試方略,正玄應對如響,下筆成章。僕射楊素負才傲物,正玄抗辭酬對,無所屈撓,素甚不悦。久之,會林邑獻白鸚鵡,素促召正玄,使者相望。及至,即令作賦。正玄倉卒之際,援筆立成。素見文不加點,始異之。因令更擬諸雜文筆十餘條,又皆立成,而辭理華贍,素乃嘆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授晉王行參軍,轉豫章王記室,卒官。弟正藏。   正藏字為善,尤好學,善屬文。弱冠舉秀才,授純州行參軍,歷下邑正。大業中,學業該通,應詔舉秀才,兄弟三人俱以文章一時詣闕,論者榮之。著碑誄銘頌詩賦百餘篇。又著《文章體式》,大為後進所寶,時人號為文軌,乃至海外高麗、百濟,亦共傳習,稱為《杜家新書》。
  • 3.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洹水杜氏出自戴侯恕少子寬,字務叔,孝廉,郎中。曾孫曼,仕石趙,從事中郎、河東太守。初居鄴,葬父洹水,後亦徙居洹水。五世孫君賜,君賜生景、宣明。景生子裕。
  • 4.    《北史.卷二十六.杜銓.族孫景》:銓族孫景,字宣明,學通經史。州府交闢,不就。   景子裕,字慶延,雖官非貴仕,而文學相傳。仕齊,位止樂陵令。齊亡,退居教授,終於家。   子正玄,字知禮,少傳家業,耽志經史。隋開皇十五年,舉秀才,試策高第。曹司以策過左僕射楊素,怒曰:"周孔更生,尚不得為秀才,刺史何忽妄舉此人?可附下考。"乃以策抵地,不視。時海內唯正玄一人應秀才,餘常貢者,隨例銓注訖,正玄獨不得進止。曹司以選期將盡,重以啓素。素志在試退正玄,乃手題使擬司馬相如《上林賦》、王褒《聖主得賢臣頌》、班固《燕然山銘》、張載《劍閣銘》、《白鸚鵡賦》,曰:"我不能為君住宿,可至未進令就。"正玄及時並了。素讀數遍,大驚曰:"誠好秀才!"命曹司錄奏。屬吏部選期已過,注色令還。期年重集,素謂曹司曰:"秀才杜正玄至。"又試《官人有奇器》闕並立成,文不加點。素大嗟之,命吏部優敍。曹司以擬長寧王記室參軍。時素情背曹官,及見,曰:"小王不盡其才也。"晉王廣方鎮揚州,妙選府僚,乃以正玄為晉王府參軍。後豫章王鎮揚州,又為豫章王記室。卒。   正玄弟正藏,字為善,亦好學,善屬文。開皇十六年,舉秀才。時蘇威監選,試擬賈誼《過秦論》及《尚書湯誓》、《匠人箴》、《連理樹賦》、《幾賦》、《弓銘》,應時並就,又無點竄。時射策甲第者合奏,曹司難為別奏,抑為乙科。正藏訴屈,威怒,改為丙第,授純州行參軍。遷梁郡下邑縣正。大業中,與劉炫同以學業該通,應詔被舉。時正藏弟正儀貢充進士,正倫為秀才,兄弟三人同時應命,當世嗟美之。著作郎王劭奏追修史,司谷大夫薛道衡奏擬從事,並以見任且放還。九年,從駕徵遼,為夫餘道行軍長史。還至涿郡,卒。   正藏為文迅速,有如宿構。曾令數人並執紙筆,各題一文,正藏口授俱成,皆有文理,為當時所異。又為《文軌》二十卷,論為文體則,甚有條貫。後生寶而行之,多資以解褐,大行於世,謂之《杜家新書》雲。
  • 5.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