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集鎮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下轄鎮)

鎖定
李集鎮,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下轄鎮,位於縣域西南部邊緣,西、南均與安徽省交界,鎮政府駐地距縣城約28千米,轄域總面積62.98平方千米 [9]  。截至2020年6月,李集鎮下轄4個居民社區和11個行政村 [5]  ,鎮人民政府駐東圩社區。截至2019年末,李集鎮常住人口為5.14萬 [9] 
李集在歷史上稱“潘王集”。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山西省洪洞縣李氏三兄弟攜巨資至此經商發家成旺族,遂改為“大李集” [10]  。李集鎮是遠近聞名的歷史、文化、商貿重鎮。自建置以來已有600多年曆史,早在清朝道光年間這裏就有水碼頭。2019年10月,李集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1] 
2018年,李集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6億元,同比增長11.2%;財政總收入完成3.2億元,增長29.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9億元,增長19.5% [8] 
中文名
李集鎮
外文名
Liji Tow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徐州市睢寧縣
地理位置
睢寧縣西南部邊緣
面    積
62.98 km²
下轄地區
4個居民社區、11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東圩社區
電話區號
0516
郵政編碼
221221
氣候條件
暖温帶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5.14 萬(2019年,常住人口) [9] 
車牌代碼
蘇C
地區生產總值
30.6 億元(2018年)

李集鎮歷史沿革

李集自古為蘇北商貿名鎮,有蘇北“小南京”之稱。早在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就有客商在潼河之側設集市,時稱潼河集。至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名揚四邊,號“大李集” [11] 
民國三十三年(1946年),泗靈睢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置李集區、李集市。
1949年,仍為李集區,屬睢寧縣。
1957年,撤區並鄉,組建李集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稱李集人民公社,簡稱李集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複稱李集鄉。
1987年,撤銷李集鄉,設立李集鎮。 [10] 
袁肖村新型農村社區 袁肖村新型農村社區

李集鎮行政區劃

李集鎮區劃沿革

李集鎮行政區劃(2018年) 李集鎮行政區劃(2018年)
1999年,李集鎮下轄17個行政村,分別是東圩、西圩、花廳、軸山、周汪、張劉、一里王、大周、李潘圩、王鋪、柳圩、郝莊、徐廠、莊河、三村李、五里袁、肖莊 [4] 
2001年,村級行政區劃調整,周汪併入軸山,五里袁和肖莊合併設立袁肖村。至此,李集鎮下轄15個行政村。

李集鎮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李集鎮下轄4個居民社區和11個行政村 [5]  ,鎮人民政府駐東圩社區境內。
序號
居民社區\行政村
人口
1
東圩社區
8438
2
西圩社區
5033
3
3594
4
3662
5
大周村
4036
6
郝莊村
3148
7
李潘圩村
3806
8
柳圩村
4161
9
三里村
2796
10
王鋪村
2804
11
徐廠村
3808
12
一里王村
2504
13
袁肖村
5081
14
張劉村
3005
15
莊河村
2821
-
總計
58697
參考資料: [8]  (注:數字數據截至2018年)

李集鎮地理環境

李集鎮位置境域

李集鎮位於睢寧縣西南部邊緣,北與桃園鎮接壤,東與官山鎮毗鄰,西、南均與安徽省搭界,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7°80′、北緯33°77′,總面積62.98平方千米 [6] 
李集鎮在睢寧縣的位置 李集鎮在睢寧縣的位置

李集鎮地形地貌

李集鎮屬黃泛沖積平原,境內地勢平坦,無山丘、盆地分佈。

李集鎮氣候

李集鎮屬温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 [7]  ,降水量年內分佈不均,約50%的降雨量集中在6—8月份,降雪主要集中在1月、2月、12月。

李集鎮人口

李集鎮民族

截至2003年末,李集鎮有回族、苗族、壯族、彝族、白族、土家族布依族等12個少數民族171人 [10] 

李集鎮數量

2019年末,李集鎮家庭户數為12802户,常住人口為51449人 [9] 

李集鎮經濟

李集鎮綜述

2018年,李集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6億元,同比增長11.2%(下同);財政總收入完成3.2億元,增長29.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9億元,增長1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3億元、外資200萬美元、外貿832萬美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7.5億元、規模以上服務業銷售額2.45億元、規模以上商貿業銷售額13.6億元、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5.7億元 [8] 

李集鎮第一產業

歷史上,李集鎮以種植玉米、三麥、高粱和豆類作物為主,產量很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拓浚了潼河、老濉河、李南、李北等9條河渠,使各處水系渾然一體,排灌自如,農作物產量大幅度增長,小麥畝產達350多千克。1960年,李集實行旱改水,開始種植水稻。1980年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畝產達千斤以上。1993年,李集鎮成為睢寧重要的棉花、蠶繭生產基地 [11]  。2003年,李集鎮種值優質麥1533公頃,優質稻666公頃,棉花666公頃。鎮內有成園桑733公頃;楊樹1666公頃,楊木蓄積量50萬立方米 [10]  。在養殖業上,李集以規模經營,建設小康村,已形成以一里王村為中心的養雞,肖莊為中心的養豬,張劉大周為中心的養蠶,柳圩、李潘圩為中心養牛,徐廠郝莊為中心的養羊業”養殖開發區”,成為睢寧重要的商品牛和山羊板皮生產基地 [11]  。2003年,李集鎮山羊飼養量8.2萬隻,豬4萬頭,黃牛3000頭,家禽90萬羽 [10] 
2018年,李集鎮構建“11552”農業產業佈局,流轉土地3.5萬畝,佔總耕地70%,打造專業合作社80個、家庭農場61家,形成花廳楸樹苗木園、李潘圩稻田養殖、一里王紫薯種植、大周桑苗和乾果生產等特色產業基地;啓動袁肖村休閒觀光農業建設,完成2個綠色農產品和1個縣級農業龍頭企業申報工作。做強農業綜合項目,年產沼氣30.6萬立方的大周村沼氣項目,實現併網發電;日處理426噸的柳圩、一里王和金谷糧食烘乾項目。利用產權交易平台,交易農村土地經營權和村集體資產資源256筆,成交價7553萬元 [8] 

李集鎮第二產業

李集鎮是睢寧縣工業強鎮。早在清朝道光年間,出現了鐵、木、銅、錫等手工業作坊,棉絲織行業多為“前鋪後坊”,邊工邊商,形成了的六大作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小工廠調整合並,有所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集鎮工業進入發展階段。鄉鎮企業達到24個,其中睢寧縣第二絲織廠、大李集農機廠為省明星企業,企業從業人員近2000人,年產值達7500萬元,上交税收90萬元。至2003年底,李集鎮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年產值300萬元以上企業35個,500萬元以上5個,億元以上2個。其中外地客商投資10個。2003年全鎮工業產值達到了9.5億元 [10]  。2018年,李集鎮創成國家級高新企業1個;2家企業完成ISO9001認證;2家企業成為規模以上工業。全年累計新籤合同項目13個,新開工固投總額1.15億。竣工高標準廠房4.7萬平方米,新入駐企業9家 [8] 

李集鎮第三產業

2018年,李集鎮電子商務交易額4.5億元,新增網商190人,新增店鋪256家,新增淘寶村1個,3家企業列入省電商統計平台;新增3家規模以上服務業。斥資2億元建設集飾品展示、設計、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物流為一體現代化飾品電商產業園區,一期已經開園,累計入駐企業和商户30餘家,新增飾品商標12個,在線審批商標8個 [8] 
李集鎮飾品電商產業園 李集鎮飾品電商產業園

李集鎮社會事業

李集鎮教育事業

至2003年底,李集鎮共有幼兒園3所,定點小學5所,中學3所;在校生6500人,其中高中學生2300人;教師500人,其中有中教高級職稱的教師11人、中教中級職稱120人 [10]  。2018年,李集鎮李集小學被評為徐州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啓動李集小學、李集二小、柳圩小學、三里小學和李集二中擴建工程,李集中學通過四星級複審、初中部重新招 [8]  生。2019年末,李集鎮境內有幼兒園、託兒所7個,小學5個,小學教師240人,小學生5820人 [9] 
李集中學 李集中學

李集鎮醫療衞生

截至2003年,李集鎮鎮衞生院是一級甲等醫院,是縣西南部唯一的中心衞生院。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有病牀34張,設內科、外科、婦科、骨科、中醫科、五官科、口腔科等科室。配有B超、心電圖儀、胃腸透視機、腦電圖儀、生化分析儀及X光機等設備。全鎮有醫務人員65名。17個村級衞生室全部達到農村甲級衞生室標準 [10]  。2019年末,李集鎮境內有醫療機構17個,病牀180張,執業(助理)醫藥師52人 [9] 

李集鎮文體事業

2018年,李集鎮開展“十星級文明户”“睢寧好人”評選活動,建設鎮級好人園,大力宣傳典型事蹟、弘揚李集正能量;依託“報紙户户送”“喇叭村村響”倡文明、樹新風,全年累計開展移風易俗、誠信建設宣傳活動30餘次;15個村(社區)均建立宣傳文藝隊伍,開展文藝演出活動40餘場。樹立殯葬文明新風,全鎮改造老林地3處,火化率100%,公墓安葬入園率100% [8]  。2019年末,李集鎮境內有圖書館、文化站1個,劇場、影劇院1個,體育館1個 [9] 

李集鎮社會保障

2018年,李集鎮投入220萬元,完成鎮敬老院提檔升級。為61人申報小額創業擔保貸款610萬元;為287人辦理就業創業證;協助43人申請婦聯創業貸款300萬餘元;為8669人發放養老金1424.4萬元;新農保覆蓋率達到100%;為314人發放喪葬費29.2萬元;發放民政優撫金16萬元;發放低保金414萬元;發放五保金190萬元,發放殘疾人補貼198萬元;為105名殘疾人辦理殘疾證,並提供就業培訓;為31户農村貧困家庭,發放危房改造補貼46.5萬元;與51家用人單位簽訂《守法經營承諾書》 [8] 

李集鎮脱貧攻堅

2018年,李集鎮共脱貧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户924户、2019人,同時,投入1846萬元建設扶貧項目,扶貧收益50.67萬元,3844人受益,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3萬 [8] 

李集鎮交通運輸

李集鎮境內有303省道途經鎮區。

李集鎮歷史文化

李集鎮地名溯源

秦以前,李集周圍方圓百里盡為湖澤,秦時因開挖“潼河”泄洪,始稱“潼澤”,西漢時改為“潼濾”,安史之亂時,山西曲沃人遷陡至此,且王姓人眾,於唐乾元三年(756年)更名為“王集”。元初經商潘姓勢力漸盛,改稱“潘王集”。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山西洪洞縣李氏三兄弟攜巨資至此經商發家成旺族,遂改為“大李集”,簡稱“李集” [10] 

李集鎮商貿流通

李集鎮商業發達,歷史上有山西、洞庭、福州、徽州四大會館。當地糧油、土產經商人運銷上海、南京、鎮江、揚州,又運回外地雜貨,在李集集市銷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商業更加發達,國營和集體門市160多個,個體攤點650多個。2003年,鎮區有大型專業超市4個,專業市場6個,個體工商户2000多户,集市日流量10萬人次以上。年成交額億元以上,影響輻射方圓百里 [10] 

李集鎮相關典故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1521~1566年),山西洪洞縣大族李大仙三兄弟,因避戰禍流徙到此。在此之前這個地方叫潘王集,主要是潘、王兩大家。姓李的來到後,散財貨,結豪強,擴建了集西的李家圩,又樂於行善,對些要飯花子給吃給喝,幫助鄉民安居樂業,在百姓中威望漸漸提高,隨之,人們就開始稱呼李家集了。為了爭奪集名和市面,三家明爭暗鬥,姓王的和姓潘的聯合起來對付姓李的,以便繼續維護“潘王”集名。
當時姓王的便準備了些銀兩和土特產來到姓潘家裏密謀,要姓潘的到縣裏打點打點。當天晚上姓潘的一行人剛出集鎮不遠,就路遇一些青面獠牙的小鬼,在吵嚷説:“趕李集、趕李集”,姓潘的一行連續走了十幾裏地,都是如此,便想着連小鬼都吵嚷着説要趕李集,我們去告還有什麼用?便原路返回了。實之,這是姓李的派人裝扮成鬼,先從心理上攻破對方。
姓王的倒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天下哪裏有鬼?便又依着勢力和錢財,到縣裏打官司。第二天縣官穿着青衣青帽,前往當時街市進行微服私訪。這正是一年一度陰曆正月初九地庵廟會,由於這是李集鎮最大的廟會,離集鎮十餘里的路上都是趕廟會的人。縣令一路問人:“大家到何處去?”都説:“咱們趕大李集的廟會,怎麼你還不知道?”説趕“潘王集”的僅十有一二,而且那些有錢人對這位穿便衣的縣官理也不理。這樣一來,縣官在心裏有了譜。
後來縣官到了廟會上,又問大家:“你們知道這是潘王集還是大李集?”“是大李集”,叫大李集的喊聲響成一片。潘、王兩家哪裏知道是姓李的已經攏絡了“花頭”(要飯的領頭人)來帶頭乾的,故而擁護叫大李集的喊聲響成一片。於是縣官在衙役們的引領下,走向廟會搭的戲台,當場宣佈:“根據民心民意,此地集市就叫‘大李集’吧。”台下呼聲一片,拍手叫好。後來姓潘的遷走了很遠很遠,姓王的被迫住在李集鎮的四周,以待時機,從四面圍攻。故此有了李集鎮而無姓潘的村莊,只有圍繞四周的一里王、二里王、三里王、四里王、五里王、王點、王址、王鋪、王柳圩等王姓村莊。

李集鎮榮譽稱號

2019年10月,李集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1] 
李集鎮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 
2019年12月,李集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3] 
2021年9月,入選“2021年全國千強鎮”。 [12] 
2022年1月,入選2019—2021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名單。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