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重俊墓

鎖定
李重俊墓,又名節愍太子墓。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是唐節愍太子李重俊節愍太子妃楊氏的合葬墓,是唐中宗定陵陪葬墓之一。 [4] 
李重俊墓封土呈覆鬥形,高20餘米,底部邊長37米。已探明陵園東西為120米,南北為150米。現存石人、石獅各一件。1995年3月~1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李重俊墓進行發掘,出土文物200餘件及大面積壁畫。 [2] 
1992年4月20日,李重俊墓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5月3日,李重俊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李重俊墓
地理位置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宮裏鎮南陵村北
所處時代
唐朝
佔地面積
24310 m² [4]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開放時間
全天
編    號
7-0674-2-158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 

李重俊墓歷史沿革

景龍元年(707年)七月,皇太子李重俊聯合羽林軍將領李多祚、李思衝、成王李千里等發動軍事政變,誅殺梁王武三思及其黨羽。政變失敗後,李重俊被殺。 [3] 
景雲元年六月二十五日(710年7月26日),唐睿宗為李重俊昭雪,追贈“皇太子”,諡曰“節愍”,陪葬定陵 [3] 
1995年3月~1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富平縣文管會的協助下,對李重俊墓進行了發掘清理。 [4] 

李重俊墓建築格局

李重俊墓陵園佈局

李重俊墓園佈局 李重俊墓園佈局
李重俊墓園大體呈南北向窄長的長方形,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43米,總面積24310平方米。四面圍牆環繞,圍牆斷面呈“凸”字形。上部牆體寬2米,下部基礎寬4米。南牆中部偏東設雙門闕,兩門闕間距約20米。四角有曲尺狀角闕,東南角闕保存最好。封土位於陵園的中部略偏北偏東處,呈覆鬥狀,現高10.2米,邊長30~35米。在南門闕外原立有兩排東西對應的石獅石人等石刻,現西部石獅座尚存,石獅已脱離原位。石獅南的石人現存一座,原位置不可辨。 [4] 

李重俊墓陵墓形制

  • 綜述
李重俊墓為多天井雙室磚墓。墓座北向南,方向為正南北。全墓水平長度為54.25米。由露天斜坡墓道、三個天井、三個過洞、前後甬道和前後墓室幾部分組成。 [4] 
墓道
墓道位於全墓的最南端,平面長方形,17度斜坡底面,總長15米,寬度由北向南為2.55~2.61米。 [4] 
  • 過洞和天井
過洞共有三個,位於墓道之後。與三個天井相間排列。三個過洞各長約3米,寬1.5~1.6米。拱形頂均有不同程度的坍塌,現高2~2.5米。過洞底由墓道斜坡底自然延續而成,並一直延續至前甬道內。三個天井上口多被破壞成不規則狀,底部南北各長2.4~2.6米,東西寬2.2~2.48米,底面亦呈斜坡狀。其中第一、二天井東西兩壁分別開壁龕(便房),各壁龕形制類似。 [4] 
  • 前後甬道
李重俊墓自甬道口以後為磚砌。從盜洞觀察,甬道以後系先在生土上挖好土壙,然後砌磚壁,磚壁和土壙之間有空隙的地方再以磚或土填實。前甬道位於第三天井之後。甬道口以內外6層磚封堵,頂部已被盜掘者起開。前甬道頂與兩壁皆以長方形磚券砌,券頂最高點為2.33米。前甬道總長19.4米,寬1.4~1.5米。甬道內以木門為界,之前為斜土坡底,之後為平地,並鋪設大方磚。後甬道形制與前甬道相同,長9.05米。 [4] 
  • 前後墓室
前室位於前後甬道之間、第五天井之下。穹窿形頂,底部南北長1.36米,東西寬1.73米。頂最高處為3.8米。底面亦鋪方磚,鋪設法同前甬道。後室位於後甬道之後,為李重俊墓的主室。方形穹窿頂,四壁微外弧。東西長3.85~3.87米,南北寬3.82~3.85米,中心最高處5.2米。底部原鋪設方磚,已大部不存。後室內僅見被撬起翻亂的棺牀石條,復原後,棺牀北、西側靠壁,總長3.47~3.5米,寬1.81~1.83米,高0.23米,由9塊石條拼成。其中南北兩頭和東邊緣的四塊石條均線刻紋飾。 [4] 

李重俊墓文物遺存

李重俊墓文物

  • 綜述
1995年3月,經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發掘,發現李重俊墓被盜墓賊破壞嚴重,壁畫大部分已經脱落。考古隊清理出文物200餘件,其中以各類陶俑為大宗,佔總數的70%以上,其餘還有陶瓷器、三彩、銅器、鐵器、玉器等。 [4] 
  • 諡冊哀冊
李重俊墓共出土諡冊和哀冊103片。其中諡冊33片、146字。哀冊59片,有212字。另外有12片不知出處。諡冊和哀冊均用漢白玉做成,長條形片狀,長27~27∙3釐米,寬2∙7~2∙9釐米,厚0∙4~0∙6釐米左右。上下橫穿孔,可用線連接。其上楷書陰刻,內填綠色,出土時均已脱落。玉片完整者每片9字,字跡工整,蒼勁有力。將出土諡冊和哀冊內容與文獻記載對比,除個別字詞外,內容基本相同。 [4] 
李重俊墓出土文物

李重俊墓壁畫

  • 綜述
李重俊墓從墓道至墓室繪滿壁畫,其中以墓道北段、第二過洞及前甬道的壁畫保存最好。壁畫繪於密實光滑的白灰面牆皮上,白灰面下是草拌泥,砌抹於土壁或磚壁上。各部壁畫內容如下。 [4] 
  • 墓道壁畫
墓道東西兩壁及北壁繪壁畫。墓道最南端繪白虎,現僅存上卷的虎尾部。主體畫面原為打馬球圖,現存靠北的外圍部的兩組人物畫面。馬球圖之下,繪有適合壁面的長卷式風景圖。墓道北段下部繪持矛儀衞圖。墓道北壁過洞口之上繪紅色門樓,門樓多處殘缺,可辨由屋頂、屋身、平座三部分組成。墓道東壁壁畫布局與西壁大體相同。主體畫面殘缺,亦繪製了山石風景與持矛儀衞圖。 [4] 
  • 過洞壁畫
三個過洞壁畫的佈局方式相同。皆為東西壁對應,各繪影作木構下五位半側朝向墓道口的人物。過洞頂部壁畫全部脱落不見。 [4] 
  • 天井壁畫
天井壁畫主要是在過洞口和小龕兩側繪相對侍立的人物。第一天井東壁小龕之北的人物手持笏板做奔跑狀,是全墓壁畫中最富動感的人物。第二天井東西兩壁分別於小龕兩側各繪一位相對而立的人物,拱手或執笏板,皆袍服。東西小龕的上部繪有云氣仙人畫面。第三天井東西壁未開小龕,人物畫布局與過洞相同。 [4] 
  • 甬道壁畫
前後甬道兩壁及券頂上皆繪製了壁畫,前甬道的保存較好,後甬道的大部脱落。兩壁壁畫大體對稱,皆為半側向墓道口方向的人物。券頂繪滿彩雲、鳳凰、仙鶴等祥瑞圖畫。 [4] 
  • 墓室壁畫
墓室內四壁及頂皆繪滿壁畫,頂部繪星象圖。四壁壁畫殘損較多,其中南西北三壁繞石棺牀分別繪折式屏風畫,南北壁棺牀的兩端各繪一組三幅,西壁繪一組六幅。東壁和北壁東部皆繪簇擁的人物。 [4] 
李重俊墓壁畫

李重俊墓研究價值

節愍太子墓與懿德太子、章懷太子等皇室貴族墓相比,不屬於厚禮特葬,但大體還是依禮改葬。其陵園和墓葬的總規模在中宗時代貴族墓中已屬上乘,石人、石獅等陵前石刻羣的配製,哀冊和諡冊的使用都依照了太子的級別。唯墓室的尺寸小和未用石門這兩點,稍顯簡疏。李重俊英年早逝,改葬時,一子尚幼,再加上睿宗弟繼兄位,中宗一支正是被抑的對象,其地位和影響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李重俊墓葬的內部配製上有些縮減也是有可能的。 [4] 
唐節愍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是陝西發現的唐三彩中的精品。其三彩已達鼎盛時期,製作水平和工藝都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5] 
李重俊墓壁畫是繼乾陵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以來壁畫保存最好、最精彩的墓葬。 [3] 

李重俊墓保護措施

1992年4月20日,李重俊墓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5月3日,李重俊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李重俊墓旅遊信息

李重俊墓位置

李重俊墓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宮裏鎮南陵村北。

李重俊墓門票

李重俊墓免費開放。

李重俊墓交通

李重俊墓沒有直達車輛,遊覽須自駕或包車、租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