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泊

(革命烈士、詩人)

鎖定
李泊(1921—1949),幼名謙讓,河北省任丘市於村鄉軍莊村人,革命詩人。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受父輩薰陶,文學才智早熟。1940年,他穿過敵人重重封鎖線326到了抗日大後方的洛陽,不久又轉移到大西南去考學,同時考取了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和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1945年至1949年,李泊在蘭州從事教育和新聞工作,業餘從事文學創作,並創建了進步文藝組織“以文會”。1946年至1949年,李泊以詩為武器,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竊取抗戰勝利果實、圍剿解放區、消滅共產黨的罪惡陰謀。1949年,李泊在河西走廊被國民黨特務殺害,年僅28歲。 [1] 
中文名
李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21年
逝世日期
1949年
出生地
河北省任丘市
性    別

李泊人物生平

李泊(1921—1949),幼名謙讓,河北任丘縣軍莊村人,詩人。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韶華、叔父李菊田都終身從事教育事業。他自幼受父輩薰陶,文學才智早熟,小學時就會作詩填詞,9歲時作古絕《庭園觀》雲:“樹搖影急追,花落片片飛。引葡上高架,果實碩累累。”博得人們稱讚。
1935年,李泊考入其叔父李菊田任教的保定培德中學讀書。在班上他年齡最小,功課卻最好。1938年,染上結核病,又逢家鄉淪陷,便到天津投奔叔父李景田醫治肺病,並考入天津日語學院。是年夏秋間的某日下午,李景田突然被日本侵略軍天津警備司令部的人押上汽車抓走。全家人焦慮不安,多方奔走求人保釋,均未奏效。正當毫無辦法之際,年僅17歲的李泊挺身而出,獨自一人徑直找到日軍警備司令部交涉。他剛剛踏進門口,就被門崗喝住。李泊不慌不忙,鎮靜地用日語與其對話,不多時,出來一個矮個子軍官。李泊説明來意,矮個子軍官見他日語流利,隨即向其上司通報,經允許將李泊帶進了司令部。日軍頭子詢問李泊,他用熟練的日語申述了叔父被捕過程,並有理有據地説明了叔父的平民身份。日軍頭子見他小小年紀,日語嫺熟,陳述清楚,便對他產生好感。與他攀談起來,問他是否還會其他國家的語言,李泊回答還學過英語,並當即背誦英文《皇子漢列特》中的一段。日軍頭子伸出拇指,稱他為“中國的人才!”於是下令釋放了李景田。
1940年,他穿過敵人重重封鎖線326到了抗日大後方的洛陽,不久又轉移到大西南去考學,同時考取了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和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因叔父李菊田在重慶某大學任教,中央政校又是公費,他便進入政校新聞系讀書。後因不合夙志,再加之因病輟學,他便於1943年離開重慶,1944年輾轉來到蘭州。
右一為李泊 右一為李泊 [1]
1945年至1949年,李泊在蘭州從事教育和新聞工作,業餘從事文學創作,並創建了進步文藝組織“以文會”。1946年,李泊出任流亡在甘肅秦安的河北省立中學英語教師,劉穎(祖籍河北安國)在此讀高中,共同的愛好追求,親切的鄉音宿語,使他們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1946年暑假,李泊和劉穎在甘肅徽縣劉穎父母處結了婚。他們婚後的日子雖清苦,但卻相濡以沫,倍感温馨。李泊多次寫詩懷念故鄉白洋淀邊的垂柳和澱中的荷花、菱角,劉穎在夢中也多次走進他詩中“四層濃綠”的家鄉。劉穎於抗日戰爭勝利後考入蘭州廣播電台當播音員,他們當時蟄居在蘭州北園梨樹叢中一幢小木樓上,後又遷居到蘭州廣播電台宿舍。蘭州各報社、學校的一些進步青年,如武村、閻棟材、楊侖、曹隴丁、吳越蔭、高天白等都是他家的座上客。他們在一起切磋新作,朗誦詩文抨擊時政,交流從解放區傳來的各種信息。李泊除在報刊發表許多讓敵人切齒顫慄的詩作外,還在課堂上傳播中共的革命思想。學生中一些進步青年,在他的資助與幫助下,毅然奔向瞭解放區,如趙鹿、張金淼、沈流、奔流等。
1946年至1949年,是李泊詩歌創作的高峯期,他以詩為武器,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竊取抗戰勝利果實、圍剿解放區、消滅共產黨的罪惡陰謀,這就使他的詩作有了鮮明的社會政治傾向,有了血與水交織的現實活力。他是一位天才的革命詩人,他把自己視為舊社會的掘墓人,用詩歌衝鋒陷陣,大聲疾呼,鑄造出了燭照當時、預示未來的驚人的絕唱,象號角,如投槍,鼓舞人民,猛刺敵人。1949年春,李泊將自己的部分詩歌彙編成冊,出版了詩集《鐵索橋》(西北文協會印刷廠代印),共收入作者的詩作44首,其中代表作為《鐵索橋》《害人樹》《我的戰鬥》《雁——寄奔流、沈流等》等。發表於1948年9月22日《甘肅民國日報》的《鐵索橋》一詩,是他後期的傑作之一。此詩發表後,產生了強烈反響,被人們傳誦一時,但也給作者帶來了殺身之禍。詩中寫道:“他們那千萬個/黑瘦堅實的腰板和四肢,/已編結在一起,/兩端有憤怒的肢爪抓進土裏。通到人類的那邊,/這是一條/堅牢可靠的鐵索橋。我們不吝惜用肢體架橋,/你們在險橋上,面色不蒼白,/敢於挺胸前進。弟兄們,/請踏着自己弟兄們的軀殼走……”《鐵索橋》是詩人的宣言書,也是詩人在生命終結前投向舊制度的一束手榴彈。這詩句樸實、清新,充滿了不妥協的戰鬥精神。它再也沒有早期詩作的“唯美派”情調,而是熱情呼籲受苦難的人民大眾一齊架起一座從黑暗通向光明的“鐵索橋”,熱情地召喚人們“挺胸前進”,向着那“自由的土地”。這,正是詩集《鐵索橋》44首詩篇的主旨。
1949年7月26日,李泊與夫人劉穎去看望一位朋友,剛出家門就被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馬步芳部下的特務盯了梢,在朋友家被特務綁架而去。特務蠻橫地把李泊帶上一輛吉普車,匆匆中他回首向痛哭的妻子點了點頭,這便是他們夫妻最後的訣別。事後,劉穎四處奔走求救,但都無濟於事。李泊在監獄同敵人進行了頑強鬥爭。在敵人即將覆滅的前夕,李泊在河西走廊被國民黨特務殺害,年僅28歲。
蘭州解放後不久,在黨組織的幫助下,劉穎終於在甘肅武威高家磨公路旁的一亂碎石坑內,找到了李泊的遺骸。劉穎取下了李泊的兩顆牙齒,將其遺骨運回蘭州,安葬在華林山革命烈士陵園,蘭州市人民政府追認李泊為革命烈士。 [1] 

李泊人物評價

李泊一生從事詩歌創作只有10年時間,他早期的詩歌雖有“唯美派”傾向,但呈現出獨特的先天稟賦,思想宏富而又有青春氣息,生機盎然。“李泊是位青年,他和他的詩永遠那樣年輕、瀟灑、飄逸、熱情而又凝重!”(楊忠《闖出象牙魔宮的詩人—李泊》)如1946年6月13日,25歲的李泊在甘肅秦安《為某學生題紀念冊》:“在宇宙中間,看得見的東西,我最愛大自然/看不見的東西,我最愛幻想/在人類中間,我最愛孩子們的天真,與姑娘們的鐘情/在思想中間,我最愛至靜至柔的和諧/在事物中間,我最愛向至美至善的藝術峯頂攀登。”通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了一顆純真、浪漫而又崇高的靈魂對真、善、美的追求,詩行中流淌着中華文學傳統中善良、仁慈、寬廣、博大的精神血脈。尤其是他在那個年代就提出嚮往“和諧”,令人驚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