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氏家族墓地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李氏家族墓地,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羌白鎮八魚村,是清朝大荔八魚李氏家族的墓地。 [1] 
李氏家族墓地有大型石墓22座,最早可上溯到清乾隆時期,最晚延續到民國末年,延續300餘年。是陝西境內發現規模最大、等級較高、墓葬結構奇特的大型清代石墓葬羣。已出土的五座墓葬結構大體相同,一般由墓道、墓門、院落、庭堂、耳室、墓室等組成,多為一院一廳三室的庭院式結構。李氏家族墓地的墓葬結構、規模及出土實物,對研究清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官僚制度,乃至當時社會葬俗文化,特別是其書法繪畫和石雕石刻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1-2]  [4] 
2013年5月,李氏家族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李氏家族墓地
地理位置
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羌白鎮八魚村
所處時代
清朝
佔地面積
204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681-2-16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李氏家族墓地歷史沿革

李氏家族墓地最早可上溯到清乾隆時期,最晚延續到民國末年,延續300餘年。 [1] 
2001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李氏家族墓地進行了大規模勘探,並對其中位於墓園西南角被破壞嚴重的5座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 [4] 

李氏家族墓地遺址特點

綜述
李氏家族墓地 李氏家族墓地
李氏家族墓地位於黃河流域華山腳下的渭洛河附近的沙苑邊緣中段,距大荔縣城12千米,這裏一馬平川,土地肥沃,地下物藏豐富。早在秦漢時期,這裏就是皇家放馬養鹿之地,史稱''沙苑''。明清兩代,同州轄治,商貿繁榮,文化生活燦爛多姿。每座石墓和墓石構件上都雕刻書法繪畫裝飾圖案,達400幅之多。雕刻手法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減地刻、陰刻等巧妙運用構成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反映出墓室主人李氏在當地的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已出土的五座墓葬結構大體相同,一般由墓道、墓門、院落、庭堂、耳室、墓室等組成,多為一院一廳三室的庭院式結構。 [1]  [3] 
M1石墓
李氏家族墓地
李氏家族墓地(1張)
M1號墓墓主名字不詳,該墓共有書畫雕刻41幅,其中兩石柱上刻楹聯;''後嗣繁昌漫言鍾秀,吾親壽考是謂治謀''。石柱上楣額刻三幅圖案,左右兩幅被破壞,中間圖案是一老者在健身,左右各有一對老年夫婦對座觀看,身旁男僕、侍女、兒童相伴。院落石柱側壁上刻''五蝠(福)捧壽''圖案。庭堂南壁為,隸書石刻''得梅之青,與松俱古''的條幅,兩側有副對聯,''文華仙掌露、人品玉壺冰''。北壁雕刻內容為青竹四條屏畫。東、西兩壁刻有團扇畫、方框畫、雜寶圖。中墓室石壁刻太極八卦圖。 [1]  [3] 
M2石墓
M2中庭南北牆壁結構正視圖 M2中庭南北牆壁結構正視圖
M2石墓墓主為李樹德(1804~1877年),字滋亭,皇帝浩授中憲大夫,道元職銜,稟貢生出身。曾做興平縣儒學教諭。其院落對聯為''一邱方是安閒地、萬古常同兜率天''。楣額上刻三格,左格為蘭花,右格為竹子,中間是雜寶圖。庭堂南壁刻''忠''字,北壁刻''孝''字。字體均為楷書.一米見方。剛勁有力,體正大方。給人以德性為本之教。中墓室前有一對圓雕童男童女。 [1]  [3] 
M2的土擴平面呈不規則的凸字形,擴壁豎直,其範圍則大於實際構築墓葬結構的尺寸,墓道東西長8米、寬2.75米。墓室土擴7.3~9.6米,南北寬6.6~6.4米,深2.40米。原土壙的深度當大於石室墓結構的高度,為4.6米。擺放石室結構的地方,其土壙的底部曾經過密實的地基夯打處理,以增強石室結構的穩固性能。除院落位置外均以厚約0.32米石板通鋪,而院落的位置則以青磚鋪於地面。墓上原有較大的封土堆,後被移走,加之地表以下的再取土,因而在發掘前石室墓的頂部就已裸露於地表以外。整個石墓結構的平面由東向西依次為院、庭、室三部分,在當時埋葬結束之後,院的位置以磚牆被一次性獨立圍成長方形,其西牆緊貼中庭三門,與石室結構完全隔開。磚牆範圍南北長4.4米,東西寬2.4米,牆厚0.12米,殘高0.50米。牆體所用青磚磚長0.24米,寬0.12米,厚0.06米。牆的修築時間當是在埋葬結束之後。中庭位於院落與墓室之間,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4.54米.東西進深1.52米,由南北牆、立柱、門額框和頂蓋組成。均為青石材質。東面的2個對稱立柱將中庭分隔為三門。兩立柱間為中門,南北兩側均為偏門,三門正好與三墓室門相對應。立柱與南北牆的東沿均有堅向燕尾槽,槽寬0.09~0.077米,深0.05米,用於插入封門石板。南北向擺放的,頂蓋面當高出頂額石的頂面高度。 [2] 
M3石墓
M3石墓
M3石墓(3張)
M3石墓墓主是李天培(1830~1875年),字介候,誥封資政大夫賞戴花翎候選郎中。其墓地對聯為''翠柏蒼松一帶濃陰庇壽城,青山綠水四圍秀氣繞佳城''。南壁屏風雕刻松鶴圖、北壁為雙鹿圈。院落和庭堂上均為花鳥、人物、山水樓閣畫。中墓室前有副對聯''地接蓬萊學可傳經築石室、名登仙籍才培作賦詠羅天''。後壁刻有一屏風。南墓室前對聯為''泉壤百年皆聚瑞、閨門千載亦流芳'',橫批''泉台挹秀'',北墓室對聯為''寶婺星輝垂額範,瑤池仙境慰的魂''。橫批''漆燈朗照''。 [1]  [3] 
李氏家族墓地 李氏家族墓地
M3石墓,豎穴土擴,平面呈葫蘆形,坐西朝東,東西長18.6米,南北寬9.8米,斜坡墓道長7.37米,在首次修築時,寬3.2米。墓建成之後,先被暫時封埋,後在正式安葬時重新開啓,墓道僅被取開約1.8米的寬度。石室墓自東向西依次為墓道、院落、中庭、南北廂房,北中南三個墓室。院落平面呈扇形,與墓道以磚砌的月亮門相通,發掘時該門被青磚封堵。門寬1.6米、殘高1.77米。門兩側為磚牆,呈90角內拐,分別與院落裏側的南北石牆相接。石牆呈八字形,左右對稱,牆體有石座。從散落在院內的石鴟尾、石屋檐、石椽頭等殘件看,院落的牆上原本還有屋頂結構。中庭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6.27米、東西進深2.27米。墓室均採用石材,其中券頂由6塊條石組成。原有兩扇石門,發掘時封門石板已遭毀壞,僅存局部。門旁2個立柱高1.8米、寬0.58米,門左右兩側各有一窗。中庭外有南北2個側室,均為長方形,室內寬2.29米,進深0.93米,門寬10.7米,高1.53米。 [4] 
三個墓室均為券頂洞室結構,平面均呈長方形。中墓室東西長4.5米,南北寬1.91米,通頂高2.35米。兩個側墓室面積相等,東西長4.2米、南北寬1.42米、通高1.93米。券頂均由5塊券形條有圍成,與弧頂結合處的券頂石上有槽,起到卯的固定作用。每個墓室的地面上都鑿出3個或5個通地圓孔,孔徑0.16米。圓孔一是為了保護棺木,排去墓外滲入到室內的積水;二是以此孔作為讓靈魂昇天入地的自由通道。 [4] 
M4石墓
M4石墓墓主名字不詳。墓葬院落對聯為''董草堂前風月冷,芙蓉城裏夢魂香''。院落南壁有一屏風,北壁被破壞,院落、庭堂刻滿花鳥、人物、果實、樹木、山水等圖。此墓只有兩個墓室(一般為三室),南室對聯為''別有洞天培小隱,新成廬舍樂長眠''。北室為''鬱郁泉台埋白玉,深深庭院隔紅塵''。兩墓室後壁雕有人物故事畫。 [1]  [3] 
M5石墓
M5石墓墓主李懷珍(1807~1862年),字聘卿,皇帝浩授中憲大夫,欽加道銜,賞戴花翎,議敍郎中候補充祿寺暑回,是當時級別、職位較高的京官。曾祖父李壁,祖父李朝恩,父親李忠清都是朝廷命官。其院落、庭堂、南墓室均被破壞,只剩中、北墓室。中墓室後壁淺浮雕海水波濤、波濤上有仙鶴、樓台等。北墓室後壁刻有海水、海水中有一瓶,瓶中插三戟。 [1]  [3] 

李氏家族墓地文物遺存

繪畫、石刻
繪畫、石刻(6張)
李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按質地可分為銅器、玉器、鐵器、瓷器和石質文物等。文物遺存還有豐富的書法、繪畫及石雕作品。 [2]  [4] 

李氏家族墓地文物價值

李氏家族墓地 李氏家族墓地
李氏家族墓地的石墓中的書法、繪畫、石雕作品清晰、規範、端莊,畫的內容題材廣泛,畫法採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有的畫配有詞和印章,詩配畫、畫映詩,相得益彰;石刻雕工採用了減地、剔地、打磨、鑽孔、圓雕、淺浮雕、高浮雕、鏤空等雕刻手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李氏家族墓地的發掘,對研究清代政治、文化、書法、繪畫、青石雕刻、世俗觀念、宗教信仰、對外交流、商貿以及鴉片戰爭前後社會的變遷等都有着重要意義。 [1] 

李氏家族墓地保護措施

2013年5月,李氏家族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李氏家族墓地旅遊信息

李氏家族墓地地理位置

李氏家族墓地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羌白鎮八魚村。

李氏家族墓地交通信息

自駕:大荔縣政府→西大街→西環路→馮翊路→G242→S108→洛河大橋→S108→沙小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