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承幹

(原國家計量局局長)

鎖定
李承幹(1888年—1959年1月15日) [2]  ,字直聊,長沙縣清泰鄉人。早年先後留學日本和德國。 [1] 
中文名
李承幹
國    籍
中國
籍    貫
長沙縣清泰鄉
出生日期
1888年
逝世日期
1959年1月15日 [2] 
直聊

李承幹人物生平

李承幹,字直卿,光緒十四年(1888)生於湖南長沙清泰鎮一個普通人家。父親李悦陶開設私塾,後赴外省謀事,母親郭氏為人善良、熱心助鄰。李承幹從小性格沉靜、少言寡語,最初就讀私塾,受傳統科舉教育,15歲起先後入學鄉間所辦新式學堂、長沙省立實業學堂,接觸新興科技知識,眼界為之大開。其時正值孫中山在國內外開展民主革命活動,李承乾的長沙同鄉黃興積極從事相關發動與組織工作,追隨者張繼、秦效魯、蘇曼殊、楊吉蓀等正執教於李承幹所在學校,李承幹受他們的革命思想影響甚大,得以形成“非推翻清朝專制政體不足以致治,非振興實業不足以圖強”理念,從而確立實業報效國家的志向。 [2] 
促使李承幹開始將理想付諸實踐的是竭力推行洋務運動的張之洞。光緒三十二年(1906),湖廣總督張之洞又一次選派大批學生赴日留學,李承幹因成績優異得以名列其中,與郭沫若、吳玉章、成仿吾等同期東渡扶桑,張、李二人由此相識並有往來。他到日本後,先入日本大阪預備學校、關西中學,完成中學階段學業,繼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岡山第六高等學校。時逢李承幹最為仰慕的張繼已在日本,任同盟會本部司法部判事,併兼負同盟會直隸省分會之責,還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編輯,他受其影響常參加同盟會組織的活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中國留學生精神大振,李承幹認為國家興廢在此一舉,個人學業當居其次,毅然回國趕往武昌投效黃興所率革命軍,在漢陽前線與清軍作戰二十餘日。短暫的軍隊戰鬥生活,令李承幹接觸到手槍、步槍、機關槍、迫擊炮等各種武器,有了同這些兵器打交道的契機。 [2] 
翌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李承幹感到清朝腐敗政府已被推翻,國家共和基礎已定,又返回日本繼續完成學業。1913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日本著名高等學府——東京帝國大學的電氣工學科,這是當時世界上比較熱門的專業,吸引了許多留學人員。1916年7月,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日方教師對這位留日學習長達十多年之久、勤儉樸實、刻苦研讀的中國學生給予很高評價,將其畢業論文長期保存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圖書館,鼓勵他成為一名企業家。 [2] 
民國六年(1917年)回國後,歷任湖南省長公署實業司科長兼技正、漢陽兵工廠電機課長、九江兵工廠試驗廠廠長等職。抗戰時,在艱難條件下,從事槍枝彈藥生產,卓有成績。
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與中共代表團秘密往來,後加入中國共產黨,直接受中央領導。
新中國成立後,應邀參加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會議。先後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54年4月,任國家計量局首任局長。為發展中國的計量事業奠定了基礎。
1959年1月15日不幸因病溘然長逝,董必武、黃炎培、李維漢、習仲勳等組成治喪委員會並舉行隆重公祭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送了花圈,其骨灰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1] 

李承幹所獲榮譽

自1939年至1944年,國民政府曾先後為李承幹頒發4枚獎章和勳章,蔣介石還親自予以條諭嘉獎。中國工程師學會亦在抗戰勝利後,向李承幹頒發了1枚金質獎章,此前獲此殊榮的有詹天佑、茅以升等著名工程技術專家。中共對李承幹一直十分關注並給予充分肯定,常駐國民黨統治區的談判代表、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人董必武,在延安作報告曾講:“誰説國統區無好人?李承幹就是一個。”解放戰爭勝利前夕,周恩來曾派專人到國統區尋找李承幹,爭取這位“工程界有名望的國民黨兵工廠廠長”到解放區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建立,他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參與南京人民政權建設,獲任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全國人大預算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首任國家計量局局長等職。 [2] 
參考資料
  • 1.    湖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湖南名人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逝世人物;中國檔案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46-247頁
  • 2.    “兵工國寶”李承幹  .江蘇地方誌.2020-10-15[引用日期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