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家教拳

鎖定
李家教拳,是廣東省梅州地區漢族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之一,是興寧市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流傳於廣東梅州市及潮汕一帶,並輻射至香港、台灣、澳門及東南亞等地。 [3] 
中文名
李家教拳
所屬分類
莆田少林寺內館護寺武功
創始人
李鐵牛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2] 

李家教拳歷史淵源

李家教拳系屬莆田少林寺內館護寺武功,當年火燒福建莆田少林寺之後,一老僧雲遊五華傳藝於李鐵牛,因老僧姓名秘而不宣,後李鐵牛傳藝於世,遂取名為李家教拳。其後人李光壬將該拳術傳到汕頭等地。 [1] 
李家教於清乾隆年間開始形成,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為五華縣水寨鎮李鐵牛所創。清乾隆年間,李鐵牛跟隨經商的父親到福建一帶,後在莆田少林寺苦習多年學得拳技,潛心鑽研,自成一派,稱李家教。著名的歷史學家、客家研究開拓者羅香林教授於1933年編著的《客家研究導論》中記述:“客人武術,派別極多,各稱為教,如吳家教、刁家教、朱家教,李家教……等等便是。” [3] 

李家教拳拳法介紹

李家教拳講實用之近身搏擊,多以正門攻守,不受招式拘束,只求身腰緊湊,勁馬嚴謹,手法勁快,功意求一,歸納成“後發制人,寓守於攻”技擊八字。套路上體現了“拙、緩、簡”,即拙中藏巧、始緩終速,化繁為簡。實用時,止則靜如山嶽,動則如雷霆翻江,無起手禮而不落俗套。李家教拳派套路共分吞吐拳、鵝剪拳、馳步拳、接手拳、插箭拳五套;器械方面,槌棍以十八虎樁槌為主,精劍、精刀、掌器均有雌雄套路之分及鏈鐧套路等。李家教拳法具備一套完整的教程,每套套路起止一條線,均以正身正門攻守。其訓練方法要領共分六部分:左右三角馬步,前弓後堵;虎頸、石碑身、瓦楞腰、沉肩墜肘;四方出擊、左右手衝拳;腿法蹬踢變化;氣沉丹田;三功齊發。技擊散手訓練方法有拳套對練、雙走手、雙打手、進退貓仔洗臉手、老虎攀壁、霸王開弓、霸王舉鼎、單踢雙踢腿法、立地縱跳法、麻雀步法、七星步等。散手攻防的武功訓練分為五行散手,包括割腳雙單月手、左右犁手、摘歩掃手、發勁纏手、對託雙掌手。李家教拳套路注重基本功,學拳需尊循先易後難,循舒漸進的科學方法。需久練而後知真諦,有“三年吞吐”“四年鵝剪”“ 三年馳步”十年修煉之説。
李家教拳作為潮汕民間武術的代表之一,具有南拳撲實、大方、實用的風格,其傳承與發展脈絡對於研究潮汕地區的地理環境、人文歷史、體育運動、拳法傳承等具有重要價值。李家教拳的技法獨特,一招一式仍保持原有真傳,不滲入其它拳種,在中華武術中獨樹一格。
隨着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武術逐漸被邊緣化,加之能靜下心來致力於傳統武術學習的年青人少之又少,李家教拳也面臨傳承人青黃不接的窘況,亟需需要加以發掘、搶救和保護。 [1] 

李家教拳保護措施

2016年8月31日,李家教拳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編號VI-3-1)。 [5] 
2021年12月30日,興寧市申報的“李家教拳”被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列入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序號4)。 [2] 
2022年4月29日,李家教拳(興寧李家教拳)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Ⅵ-11。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