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銘盤

鎖定
朱銘盤(1852年-1893年),原字日新,後改俶僴,號曼君,江蘇省通州直隸州泰興縣人,清代詩人,“江蘇五才子”之一。 [3] 
同治十三年(1874年),受兩淮鹽運使方浚頤之聘為記室。光緒二年(1876年),補廩。次年至浦口入吳長慶軍為幕僚,與張謇周家祿邱心坦為友。光緒六年(1880年),因範當世之介紹,向張裕釗學古文之法。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隨軍入朝鮮。光緒十年(1884年),隨軍奉調赴奉天金州。次年,入江蘇督學黃體芳幕。 [3] 
光緒十三年(1887年),繼母蔡氏卒,丁憂回籍。次年,入張光前軍幕。光緒十七年(1891年),以軍功被保舉為知州,未就。光緒十九年(1893年),卒於金州軍中。工於詩和駢文,曾與方浚頤等在揚州結消寒吟社。著有《桂之華軒遺集》,收詩集4卷,駢文集9卷,另有《四裔朝獻長編》56卷。 [1]  [3] 
全    名
朱銘盤
日新、俶僴
曼君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江蘇泰興
出生日期
1852年
逝世日期
1893年
逝世地
奉天金州
主要成就
“江蘇五才子”之一 [1] 
主要作品
《桂之華軒詩集》
籍    貫
江蘇通州泰興(今江蘇省泰興市 [2] 

朱銘盤人物生平

朱幼年聰慧,好學不厭,博覽羣書,過目成誦,20歲左右文名已遠弛大江南北,與南通張謇、通州範當世、如皋顧錫爵、海門周家祿統稱為“江蘇五才子”。因文才出眾,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兩淮鹽運使方浚頤聘為記師室,辦理文牘三年。
光緒三年(1877年)應聘到廣東水師提督慶軍統領吳長慶軍中,與張謇同為軍幕,兩人交誼甚密。六年冬隨吳長慶移軍登州黃縣,幫辦山東防務。次年袁世凱投吳為食客,吳命袁在營讀書,拜張、朱為師。八年,朱銘盤隨吳駐軍朝鮮,與張詧同掌機要,吳不以屬吏而以賓師侍之。十年,銘盤隨吳軍調金州。袁留守朝鮮,此後對朱、張等慚露驕態,朱銘盤便寫信給袁世凱,與之絕交。在長達一萬多字的信匯總,銘盤指出袁世凱的錯誤缺點十三項,信中有“以司馬(指袁世凱)昔日之為人,疑其不應如此,以司馬今日之行事,恐其不止如此“。後來評論家都佩服銘盤有先見之明。五月,吳病死於金州,朱銘盤南歸。在朝鮮二年歲月中,銘盤與朝鮮國王和臣僚士大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銘盤患病,朝鮮國王李熙特遣太醫為之醫療。平時朝鮮名儒魚允中、李秉哲、金奭準等常與之交往,並多有唱和,所賦詩歌,被評家評為“辭采研妙,彌近元、白”。朱銘盤亦被譽為“晚清史家兼詩人”。
光緒十一年,銘盤應江蘇督學黃體芳之聘,對《江左校士錄》囊助定稿,並作《南箐書院記》。十四年,復至金州做張光前軍幕,公務餘暇,專心著作,撰寫《四裔朝獻長偏》56卷,詳細記錄西漢明代二十五朝少數民族朝貢中央政府的故事。十七撰《兩晉會要》80卷,《宋會要》50卷,《齊會要》40卷,《梁會要》40卷,《陳會要》40卷(上述會要原稿計240卷,已由其外甥鄭肇經獻入北京圖書館)。銘盤從戍8年,生活異常艱苦,終年勞積成疾,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病死在金州軍營中。

朱銘盤主要作品

著作另有《桂之華軒文集》9卷,《詩集》4卷,《補遺》1卷,《文集》中《顯忠祠碑》一文,紀念明末東江總兵黃龍,稱大手筆。
朱銘盤書法甚為著名,除善篆、隸書、其魏體,氣魄更為雄厚,所臨摹的張猛龍碑與張黑女墓碑尤稱精妙,勒石後,遠近皆以為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