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子語類

(南宋朱熹與其弟子問答的語錄分類彙編)

鎖定
朱子語類,又稱《朱子語錄》,是南宋朱熹與其弟子問答的語錄分類彙編。朱熹講學問答之語,其弟子中97人各有所記,其中有無名氏4家。朱熹死後,各種語錄彙輯本紛紛問世。
書    名
朱子語類
別    名
《朱子語錄》
作    者
朱熹與其弟子
類    別
語錄
出版年代
宋代

朱子語類內容簡介

該書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朱熹理學思想體系,論述範圍很廣,自天地萬物之源,至一草一木之微,從自然界到人類本身,無所不談。其編排次序為:卷一至卷三,論述了理氣、鬼神、性理等世界本原問題。以太極、理為宇宙的最高存在或本體,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理”(卷一)。又主張理與氣不可分,“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但終究是以理為本,所謂“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卷一)。卷四至卷六,闡釋了心性、情意、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在人性論上,論證了“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觀點,指出“人之所以生,理與氣合而已”(卷四)。卷七至卷十三,論述了知行、力行、讀書、為學之方等認識方法及教育思想。在知行關係上,主張知先行後,“論先後,知為先”,但注意“行”在議識中的重要性,“論輕重,行為重”(卷九)。着重強調了“天理人慾之辨”,鼓吹二程提出的“去人慾,存天理”的道德説教,提出“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卷十二)。在道德修養上,認為操存涵養與進學窮理二者之間相互促進,提出“涵養中自有窮理工夫,窮其所養之理;窮理中自有涵養工夫,養其所窮之理”(卷九)。卷十四至卷九十二,分別論述了四書、五經,以明此理。卷九十三至卷一百二十四,闡述了孔子、孟子、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及朱熹自己和門人,視其為傳道統者。卷一百二十五至卷一百二十六,斥異端,排釋、老,以明道統。卷一百二十七至卷一百三十七,為對宋與歷代君臣人物以及政治、經濟、法制、科舉等制度的評論。卷一百三十八至卷一百四十,為雜類和論文、拾遺,其中主要保留了朱熹的重要的文學和史學思想。
該書內容十分豐富,析理精密,基本上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向為學者推崇。朱止泉評價説:“凡文詞不能暢達者,講説之間,滔滔滾滾,盡言盡意,義理之精微,工夫之曲折,無不暢明厥旨。”(《朱止泉文集·答喬星清》)黃榦也曾説:“師生函丈間往復詰難,其辨愈詳,其義愈精。”(《池州刊朱子語錄後序》)但其中也有許多不準確、欠妥貼和前後矛盾之處,所以黃榦又説:“記錄之語,未必盡得師傳之本者,而更相傳寫,又多失其本真。”(同上)由於記錄和搜求較詳,從中不僅可以看到朱熹思想的精微極致之處,更可窺見其思想觀點不斷髮展改定的曲折過程。
《語類》曾收入《四庫全書》,版本很多,主要有:宋鹹淳六年(1270)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陳煒刻本,清康熙間石門呂留良寶誥堂刻本、光緒年間《劉氏傳經堂叢書》本、同治十一年(1872)應元書院刻本、廣州書局本。日本近人岡田武彥等《朱子語類》合校本。1986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最新點校本。 [1] 

朱子語類背景資料

宋景定四年(1263),黎靖德根據寧宗嘉定八年(1215)李道傳編輯的《池州刊朱子語類》43卷、寧宗嘉定十二年黃士毅編輯的《眉州刊朱子語類》 140卷、理宗嘉熙二年(1238)李性傳編輯的《饒州刊朱子語續錄》46卷、理宗淳祐九年(1249)蔡抗編輯的《饒州刊朱子語後錄》26卷、理宗淳祐十二年王佖編輯的《徽州刊朱子語續類》40卷、度宗鹹淳元年(1265)吳堅編輯的《建安刊朱子語別錄》20卷等四錄二類,互相參校,收遺正誤,削其重複,以類編排,於南宋度宗鹹淳六年刊為《朱子語類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的《朱子語類》。書中所收朱熹語錄,始於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終於寧宗慶元五年(1199)朱熹逝世前一年。此書較詳盡地保存了朱熹後半生30年間的許多論斷,為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資料。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655